藝文空間 藝術家 觀眾 三位一體的互動與平衡

有觀眾的支持,才會有藝術家的堅持;有藝術家的堅持,才能再帶給觀眾們感動。而除了觀眾和表演者外,還需要藝文空間的相輔相成,這是三位一體的思考哲理:有好的藝文空間,表演者才能把最真實的表演藝術呈現給觀眾,帶給觀眾們感動,觀眾進而推動監督藝文空間的發展與維持,這樣的良性循環,就是觀眾、藝術家、藝文空間三位一體的互動與平衡。



文字、圖片提供 郭詩筠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劇場管理

五月最後一天的下午,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榕園戶外表演廣場,搭起了許多燈光音響設備,而許多志工及工作人員正在排列座椅和作準備,這繁忙的情景吸引了許多到此運動的民眾好奇駐足觀望。接著幾部車輛先後來到,幾位大師級的藝術家──歌仔戲大師廖瓊枝、京劇美猴王朱陸豪、女高音林慧珍以及大提琴家張正傑等人緩緩從車內走出,臉上掛著平易近人的笑容跟我們打招呼。他們皆是為了晚上東方戲曲與西洋樂器結合的精采演出「聲東集西音樂會」而來,這麼多的台灣國寶齊聚一堂,頓時使得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星光熠熠。

藝術家與觀眾,在雨中融為一體

但隨著天色漸暗,原本炎熱的天氣,到了傍晚天空開始陰霾,朗朗明月早就不見蹤影,偶爾飄下的小雨滴更是加重會場內大家凝重不安的氣氛,而此時觀眾已經陸續坐滿了現場千張座位,所有人都在祈禱也在期待。到了七點鐘開場時,現場觀眾立即爆起如雷響徹雲霄般的掌聲和歡呼,然而剛開始的順利並沒有持續多久,也許是天公被廖瓊枝老師沉渾悲宛的歌聲打動,當如泣如訴的嗓音低揚而起,天空竟然落下豆大的雨滴,隨著淒涼悲切的《陳三五娘》小調繞樑全場,而雨水也如淚般潸然而下不止,看到了雨水穿過雨棚濺濕廖老師嬌小瘦弱的身軀,但她仍佝僂承受不為所動地吟唱表演,看到這裡,內心不禁對她於藝術的執著和專注肅然起敬。

而台下淋著大雨的觀眾也絲毫沒有任何要散去的意思,一朵朵的傘花開起,五顏六色的雨衣像披著彩虹的雲霓一樣出現,大雨澆不熄觀眾的熱情,表演也不曾中斷進行,誠如張正傑老師在台上所說:「只要有觀眾你們的支持,即使沒有這遮雨棚我們還是會堅持把表演完整呈現給大家。」就是這份藝術家的執著,現場觀眾也才會在雨中一直留到最後一刻。台上台下因雨而融為一體,互相牽引彼此的心靈,也帶給彼此深深的感動。

那一夜,東方與西方的藝術文化不僅碰撞出精采的美麗火花,那場雨,更點燃了藝術帶給人類最棒的禮物──藝術家和觀眾心靈上的共鳴和感動。

觀眾、藝術家、藝文空間,共同營造藝術感動

有觀眾的支持,才會有藝術家的堅持;有藝術家的堅持,才能再帶給觀眾們感動。而除了觀眾和表演者外,還需要藝文空間的相輔相成,這是三位一體的思考哲理:有好的藝文空間,表演者才能把最真實的表演藝術呈現給觀眾,帶給觀眾們感動,觀眾進而推動監督藝文空間的發展與維持,這樣的良性循環,就是觀眾、藝術家、藝文空間三位一體的互動與平衡。

預計今年年底發包及動工,將於民國一百零二年完工,耗資將近百億元億新台幣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是未來南部甚至台灣首屈一指的藝文空間,其中包括戲劇院(2260席)、音樂廳(2000席)、中劇場(1254席)、演奏廳(470席),加起來總共有五千多個座位,再加上餐飲、環形屋頂景觀台、停車場及相關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希冀能為南部的觀眾提供具國際一流水準的表演廳堂及高品質的休憩空間。

對於未來南部兩廳院的成型,大多數人持於樂觀其成的態度,但因南部縣市長期以來缺乏大型專業表演場地,有人不禁懷疑:南部的藝文團隊和欣賞藝文人口的數量是否能應付規模如此龐大的藝文空間?落成後會不會成為一座乏人問津、浪費公帑的「蚊子館」?

因此,為了推動發展南台灣表演藝術團體,籌備處提出「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範圍涵蓋雲林縣以南八縣市,目的是培植南部傑出藝文團隊、青年創作人才、潛力團體,以及開發欣賞人口,厚實南台灣文化活力,申請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的團隊數量從民國九十六年到九十八年,一直呈現穩定的比例與成長。

一切的努力,為讓藝術在南台灣扎根生息

Searle和Jackson(1985)指出人們願意參與一項休閒活動時,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休閒阻礙因素,會影響了他們參與休閒活動的意願(註)。而對於南台灣而言,影響最大的就是結構性阻礙;影響人們不參與休閒活動的外在因素,包含缺乏交通工具、不知道展演資訊與地點、無適當展演場地觀賞、缺乏休閒時間與缺乏金錢等因素。未來有了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加入正好彌補了這些空缺,而目前衛武營固定在週末有一些表演活動,活動大多數是以索票或是免費入場的方式來,目的是先培養出一些忠誠的觀眾,以期在南部兩廳院落成時能夠快速發展成為固定的藝文人口,如此一來,加上本身國家級的設備和場地,進而使得南台灣的藝術視野更加廣闊。

這些的努力都是在為未來的南部兩廳院──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作準備,除了目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工程施工部分,尚需要南部所有的觀眾相互扶持與鼓勵,尤其是年輕族群的鼎力支持和參與,因為將來一旦這些藝文人口為人父母,也會帶著下一代走入藝術的神聖殿堂,讓藝術的美好傳遞生生不息。

(本專欄由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與表演藝術雜誌共同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