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節馬拉松 創意豐沛好個秋!
秋天正是看戲天!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所辦的「關渡藝術節」與老字號的「皇冠藝術節」將在十、十一兩個月佔據表演迷的每個週末。前者以“Joy”做主題,聚焦喜劇性的表演類型,期待帶給觀眾親近藝術的歡愉感受。後者則一本小而美的精緻路線,四檔演出風格形式內容迥異,各飆創意。
雖然台灣大環境景氣未見復甦,但下半年國內的表演藝術活動卻是有增無減。盛夏舉辦的台北藝術節、藝穗節才剛落幕,緊接著兩廳院的「世界之窗—日本.潮限定」又將開跑,而由台北藝術大學主辦的「關渡藝術節」以及老字號的「皇冠藝術節」也接續登場。前者在校長朱宗慶的策劃下,逐年擴大規模和影響力,涵蓋戲劇、舞蹈、美術、電影等領域,類型多元,企圖將這個位於邊陲地帶的藝術家年華,發揮最大能量;後者走小而美的精緻路線,提供小劇場團體發聲舞台,在表演藝術圈仍有影響力。
關渡藝術節:聚焦喜劇性表演類型
去年以「獨角戲」為發想的關渡藝術節,今年選擇“Joy”做主題,聚焦喜劇性的表演類型,帶給觀眾親近藝術的歡愉感受。為期一個月的節目中,首推兩檔由以色列藝術家所帶來的演出:有「以色列影壇第一夫人」美稱的Gila Almagor《阿維雅的夏天》The Summer of Avia與以色列新銳編舞家Arkadi Zaides的跨界獨舞。《阿維雅的夏天》取材自Gila的第一本小說,原著除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更改編成電影並由她親任導演,榮獲一九八九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等國際電影節大獎肯定。Arkadi的作品Solo Colores、Solo Siento則是探索空間、音樂、影像和動作之間的關係;經常和錄像藝術家、造型藝術家及音樂家合作,Arkadi對開發新類型的音樂深感感興趣,曾經做過DJ,發行個人專輯,並且加入即興元素創作,此次兩支獨舞將充分突顯他鮮明的創作風格。
來自香港,由舞蹈家楊惠美及陳敏兒組成的「雙妹嘜舞蹈劇場」,將小說家陳慧的短篇小說《我的名字叫英台》搬上舞台,顛覆「梁祝」故事,重新編排出新作《與山伯同床》。舞作透過一位女子娓娓道來,夾雜著幻想、回憶、委婉,以及與祝英台的奇異關係,交織而成如夢詩篇,講述現代女性尋找安身和心靈歸宿的掙扎與歷練。廣東現代舞團的《米辣禪色》由該團藝術總監潘少輝創作,從亞洲多姿多采的飲食文化入手,在米、辣、禪、色等字意上延伸出聯想與味道,探討慾望的不同層次及面貌。
皇冠藝術節:四檔表演各逞創意
皇冠藝術節集結動見体劇團、EX-亞洲劇團、可以演戲劇團和8213肢體舞蹈劇場,推出四齣風格形式內容迥異的新作。由印度導演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江譚佳彥)創立的EX-亞洲劇團,以奠基於傳統訓練的豐沛肢體能量,令人注目。新作《島》為荷裔南非劇作家亞朵佛佳德(Athol Fugard)在一九七二年根據真實故事編寫的劇作,內容以兩名囚犯在監獄中排練希臘劇作《安蒂岡妮》開始,戲中情節和真實牢獄生活交疊對話,藉由隱喻手法表現權力關係,以及「囚犯」不等於「罪犯」的意旨。
可以演戲劇團由兩位資深劇場演員黃士偉與謝宜靜聯手構想、演出。曾長年在法國陽光劇團工作的謝宜靜,是黃士偉衷心推崇,並且是最期待的表演對手。兩位各自在不同國家的劇場領域裡,累積了對表演藝術不同的吸收及領會,《我們》以演員創作為主導,透過長期即興排練,發展文本;藉著劇中雙胞胎姊弟對生命的激辯,挖掘現代人生活狀態的困窘與內在。
動見体劇團編導張嘉容以非線性的詩文創作,架構出《我的天使魔鬼—睡美人》,一組、一組看似毫不相關的人物情節,交集在寫實與非寫實的中介情境中,探索生存的意義。8213肢體舞蹈劇場的《卡漫1.0》由新生代編舞者孫梲泰與美籍舞蹈家Casey Avaunt共同編作,融合卡通漫畫元素,以舞蹈劇場形式,轉化日常生活動作元素,挑戰“dry joke”的冷調幽默。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02期)
雖然台灣大環境景氣未見復甦,但下半年國內的表演藝術活動卻是有增無減。盛夏舉辦的台北藝術節、藝穗節才剛落幕,緊接著兩廳院的「世界之窗—日本.潮限定」又將開跑,而由台北藝術大學主辦的「關渡藝術節」以及老字號的「皇冠藝術節」也接續登場。前者在校長朱宗慶的策劃下,逐年擴大規模和影響力,涵蓋戲劇、舞蹈、美術、電影等領域,類型多元,企圖將這個位於邊陲地帶的藝術家年華,發揮最大能量;後者走小而美的精緻路線,提供小劇場團體發聲舞台,在表演藝術圈仍有影響力。
關渡藝術節:聚焦喜劇性表演類型
去年以「獨角戲」為發想的關渡藝術節,今年選擇“Joy”做主題,聚焦喜劇性的表演類型,帶給觀眾親近藝術的歡愉感受。為期一個月的節目中,首推兩檔由以色列藝術家所帶來的演出:有「以色列影壇第一夫人」美稱的Gila Almagor《阿維雅的夏天》The Summer of Avia與以色列新銳編舞家Arkadi Zaides的跨界獨舞。《阿維雅的夏天》取材自Gila的第一本小說,原著除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更改編成電影並由她親任導演,榮獲一九八九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等國際電影節大獎肯定。Arkadi的作品Solo Colores、Solo Siento則是探索空間、音樂、影像和動作之間的關係;經常和錄像藝術家、造型藝術家及音樂家合作,Arkadi對開發新類型的音樂深感感興趣,曾經做過DJ,發行個人專輯,並且加入即興元素創作,此次兩支獨舞將充分突顯他鮮明的創作風格。
來自香港,由舞蹈家楊惠美及陳敏兒組成的「雙妹嘜舞蹈劇場」,將小說家陳慧的短篇小說《我的名字叫英台》搬上舞台,顛覆「梁祝」故事,重新編排出新作《與山伯同床》。舞作透過一位女子娓娓道來,夾雜著幻想、回憶、委婉,以及與祝英台的奇異關係,交織而成如夢詩篇,講述現代女性尋找安身和心靈歸宿的掙扎與歷練。廣東現代舞團的《米辣禪色》由該團藝術總監潘少輝創作,從亞洲多姿多采的飲食文化入手,在米、辣、禪、色等字意上延伸出聯想與味道,探討慾望的不同層次及面貌。
皇冠藝術節:四檔表演各逞創意
皇冠藝術節集結動見体劇團、EX-亞洲劇團、可以演戲劇團和8213肢體舞蹈劇場,推出四齣風格形式內容迥異的新作。由印度導演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江譚佳彥)創立的EX-亞洲劇團,以奠基於傳統訓練的豐沛肢體能量,令人注目。新作《島》為荷裔南非劇作家亞朵佛佳德(Athol Fugard)在一九七二年根據真實故事編寫的劇作,內容以兩名囚犯在監獄中排練希臘劇作《安蒂岡妮》開始,戲中情節和真實牢獄生活交疊對話,藉由隱喻手法表現權力關係,以及「囚犯」不等於「罪犯」的意旨。
可以演戲劇團由兩位資深劇場演員黃士偉與謝宜靜聯手構想、演出。曾長年在法國陽光劇團工作的謝宜靜,是黃士偉衷心推崇,並且是最期待的表演對手。兩位各自在不同國家的劇場領域裡,累積了對表演藝術不同的吸收及領會,《我們》以演員創作為主導,透過長期即興排練,發展文本;藉著劇中雙胞胎姊弟對生命的激辯,挖掘現代人生活狀態的困窘與內在。
動見体劇團編導張嘉容以非線性的詩文創作,架構出《我的天使魔鬼—睡美人》,一組、一組看似毫不相關的人物情節,交集在寫實與非寫實的中介情境中,探索生存的意義。8213肢體舞蹈劇場的《卡漫1.0》由新生代編舞者孫梲泰與美籍舞蹈家Casey Avaunt共同編作,融合卡通漫畫元素,以舞蹈劇場形式,轉化日常生活動作元素,挑戰“dry joke”的冷調幽默。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