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號人物People:專訪《極限震撼》導演狄奇.詹姆斯

人物小檔案
▲ 1965年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18歲開始接受表演訓練,6個月後離開表演學校,跟不同老師學習表演。
▲ 1987年,他成為獨立劇團La Organizacion Negra(1985-1922)的創辦人之一,創作並演出自己的戲碼。
▲ 1993年,他和幾名劇團的朋友共同創作De La Guarda,在外百老匯連演七年。
▲ 2007年,他和許多De La Guarda的工作夥伴,再度以《極限震撼》Fuerza bruta進駐外百老匯。


十二月十五日晚上,信義區的廣場搭起了一座白色帳篷,來自外百老匯的當紅節目《極限震撼》Fuerza bruta正在此上演。開演時間一到,千名觀眾興奮地擠進大帳篷內,現場燈光瞬間全暗,眾人屏息以待。突然,一位穿著西裝、貌似上班族的男子,站上巨型跑步機,彷彿逃亡般地奮力奔跑,穿越迎面襲擊而來的一切障礙,即便被槍擊,也不停下腳步,不斷前進。

場景瞬間變換到帳篷的牆上,牆上覆蓋大片布幔,兩位女演員飛簷走壁式地在牆上追逐、打鬧,彷若夢境;突然帳篷中出現一座平台,演員們在上面激情地跳起了阿根廷的Murga舞,跳完還拿起經過特殊處理的柔軟紙板,與觀眾瘋狂互動。壓軸登場的空中水池,女舞者們在水池中悠遊起舞,彷彿水中精靈,優美的肢體表現透過水波折射,更迷幻動人;空中水池還會不斷降低,讓觀眾伸手可及,甚至拿出相機拍照,與舞者近距離互動,直呼過癮。

這場完全打破藝術戲劇類型,結合劇場、舞蹈、鋼索特技、party、秀、裝置藝術等元素的《極限震撼》是阿根廷編導狄奇.詹姆斯(Diqui James)自九○年代以鋼索飛人秀De La Guarda走紅於外百老匯後,其創作團隊的最新作品。《極限震撼》從二○○二年開始構思,歷經三年時間,在二○○六年在倫敦首演,隔年轉移到紐約外百老匯演出,此次來台亞洲首演,將要破紀錄連演一百二十場。本刊特別專訪該劇編導狄奇.詹姆斯,一談他從阿根廷到紐約外百老匯,從De La Guarda到《極限震撼》的工作歷程,以及如何構思這個正風靡於外百老匯的嶄新型態表演的創作想法。


Q:你來自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可否說明當地的劇場現況?

A: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比較阿根廷、美國或歐洲,劇場都是非常相似的。主要的不同在於,阿根廷有更多地下演出、獨立製作和行為表演藝術。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我們仍然相信,不用等待資源或補助,藝術家仍能從事創作。


Q:你的戲劇學習和訓練背景,以及拉丁美洲文化與對你創作是否產生影響?

A:當我在一九九三年創作De La Guarda這個作品,並展開全球各地巡迴的時候,我並沒有意識到成長背景對我創作的影響。因為在整個作品中,我們運用身體、音樂等劇場元素,都是世界的共通語言。但演員的表演能量、瘋狂的肢體展現,可以說是充分反映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精神。


Q:《極限震撼》的西班牙文原名Fuerza bruta,原意為物種原力,為何以此為表演命名?

A:Fuerza bruta是當下、現在、今天,它不是未來的戲劇,也不是過去一次又一次地的重演。它不是發明或新創造的東西,它是一個自然、不可避免的現象,數百萬年的結果。它可能深藏在海洋,在玻璃瓶底,也是一次街上的漫遊晃蕩。沒有任何原因,它就是它。


Q:《極限震撼》創作的核心想法為何?

A:我並不企圖在劇場裡說故事,也不賦予任何事物目的。去除掉傳統的戲劇思想或核心概念,在劇場裡所發生的事情都是活生生的,一道門就是一道門、它沒有任何象徵意義,舞台、服裝、燈光、音樂都沒有要表達什麼,或說觀眾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所有的劇場元素共同完成了這場表演,而最重要的是觀眾的參與。我想訴諸的是比語言更純粹的物質,直接與觀眾面對面,打破從理性思考的慣性,盡其所能用感官刺激釋放觀眾的情感,衝擊他們的身體,帶領他們到達一個平行存在的現實。這齣戲是全然抽象的,沒有人知道它的意義為何,但也不需要翻譯,因為意義根本不存在。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