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哈德.納哈林領軍 巴希瓦舞團首度訪台
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市的巴希瓦現代舞團(Batsheva Dance Company),於一九六四年由法國猶太裔銀行家族的Baroness Batsheva de Rothschild(1914-1999)女士創辦。由於她在紐約讀書時,曾在瑪莎.葛蘭姆的舞蹈學校習舞,並欣賞葛蘭姆的舞蹈才華;當她一九六二年定居以色列之後,希望引進歐美的現代舞,於是出資設立以自己為名的舞團,邀請葛蘭姆出任藝術顧問。透過葛蘭姆的資深舞者如Jane Dudley、Robert Cohan等人的協助,成為繼葛蘭姆自己舞團之外,第一個獲准演出葛蘭姆舞作的團體。
一九九○年接掌巴希瓦舞團的歐哈德.納哈林(Ohad Naharin),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剛獨立四年的以色列。他廿二歲時才開始在該團正式接受舞蹈訓練,很快地受到葛蘭姆的賞識給予演出機會,隔年就受邀到紐約進一步在葛蘭姆舞校、美國芭蕾舞學校(School of American Ballet)和茱莉亞藝術學院進修。在美國期間他逐漸發展自己在舞技與編舞的功力,並參與歐洲的貝嘉(Maurice Béjart)等舞團之演出。一九七八年與日裔美國舞者梶原真理(Mari Kajiwara,1952-2002)(註)結為連理後,於一九八四年共同創立歐哈德.納哈林舞團。這期間由納哈林編創、夫妻等舞者共同演出的動人雙人舞Passomezzo至今仍由世界各地的舞團(包含荷蘭舞蹈劇場NDT二團等)不斷再現,其中片段也經常收入納哈林《十載精采》Deca Dance的節目當中。
當舞者與觀眾共舞
這次來台演出的《十載精采》版本,將包含以下的舞作片段:《洪水》Mabul(1992)、《細胞分裂》Anaphaza(1993)、《恰恰恰》Zachacha(1998)、《三》Shalosh(希伯來文的Three,2005)、《分裂與再生:終章》Telophaza(2006)、《極限》MAX(2007)和《計畫五》Project 5(2008)(排列順序依據原作首演年份)。從這些舞名可對編舞者納哈林的多元舞作風格略知一二。
“Mabul”是希伯來文的「洪水」,源自《舊約聖經》〈創世紀〉篇中,挪亞因勸告避開洪水之災而造方舟的事件。這支原長七十五分鐘的納哈林舞作,曾由巴希瓦舞團於一九九五年在美國雅各枕舞蹈節(American Dance Festival)演出,成功地讓當時逐漸沒落的葛蘭姆派舞團重返世界一流舞團的地位。
至於納哈林為以色列藝術節創作的大型製作《細胞分裂》,則擁有許多震撼人心的大型群舞片段。“Anaphase”這個字是生物學中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分裂趨向兩端的階段。根據納哈林所言,一方面他喜歡這個字本身,另一方面他藉此比喻生物界奇妙的分裂與結合。一九九八年,這支舞作因以色列在美國華盛頓首府的甘迺迪中心慶祝建國五十週年而上演時,還出現了一段插曲。由於演出中有一片段為舞者隨著音樂逐漸卸下身上衣物,某些保守的猶太教分子透過高階政治人物抗議如此盛大的舞蹈慶祝節目怎能如此衣冠不整?納哈林當時對這荒謬的審查壓力憤而遞出辭呈,巴希瓦舞團的舞者也力挺拒演。所幸後來情勢緩和下來,一切才回歸正常。
對這位在充滿樂舞的民族氛圍下生長的編舞家而言,舞蹈應該是每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不是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舞者才能上台演出或享受這般肢體舞動的樂趣。因此,他的作品經常會編排舞者與觀眾的一段互動,《恰恰恰》就是因反應熱烈而保留下來的一段。在此暗示想被選上台共舞的觀眾,如果當天選擇穿著色彩鮮艷的上衣,被選中的機率可能就會大增!
與女神Gaga無關的Gaga舞蹈技巧
嘎嘎(Gaga)舞蹈技巧的產生,除了因為當年納哈林自己身體受傷,需要找尋另類的訓練方式之外,他也發展了另一套適用於專業舞者以外的一般人士的版本。其中主要的共同概念包含:動作原點從“lena”(指肚臍與鼠蹊部之間的區位)出發;“biba”練習將身體延展、遠離坐骨;“luna”指我們手/腳掌與手/腳指連接處凸起來的小丘,必須學會單獨舞動之;“oba”則是驅動身體、體內的不同部位一節一節連貫流動等。他表示這些大家都可以做到的練習,不僅能幫助專業舞者更敏銳與細膩地掌控自己的身體,對一般大眾而言,也有助健康,值得大力推廣。
這些嘎嘎技巧在舞者身上的呈現,可以透過納哈林較為純舞蹈的作品《三》觀察出來。因為二○○五年首演的這支九十分鐘舞作,正逢舞團改為以嘎嘎為主要訓練方式的轉捩點。因此透過這支沒有絢麗舞台、服裝與燈光的純肢體作品,觀眾可以更清楚觀察到舞者們豐富的肢體變化。
隔年推出的《分裂與再生:終章》則在舞台上採用四大螢幕的大型裝置,可以投射舞者們放大的臉部表情,與簡約的《三》形成強烈的對照。也或許因為舞名和新生命的產生有關,因此結尾有一段接近全裸的男女愛撫畫面。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14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
一九九○年接掌巴希瓦舞團的歐哈德.納哈林(Ohad Naharin),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剛獨立四年的以色列。他廿二歲時才開始在該團正式接受舞蹈訓練,很快地受到葛蘭姆的賞識給予演出機會,隔年就受邀到紐約進一步在葛蘭姆舞校、美國芭蕾舞學校(School of American Ballet)和茱莉亞藝術學院進修。在美國期間他逐漸發展自己在舞技與編舞的功力,並參與歐洲的貝嘉(Maurice Béjart)等舞團之演出。一九七八年與日裔美國舞者梶原真理(Mari Kajiwara,1952-2002)(註)結為連理後,於一九八四年共同創立歐哈德.納哈林舞團。這期間由納哈林編創、夫妻等舞者共同演出的動人雙人舞Passomezzo至今仍由世界各地的舞團(包含荷蘭舞蹈劇場NDT二團等)不斷再現,其中片段也經常收入納哈林《十載精采》Deca Dance的節目當中。
當舞者與觀眾共舞
這次來台演出的《十載精采》版本,將包含以下的舞作片段:《洪水》Mabul(1992)、《細胞分裂》Anaphaza(1993)、《恰恰恰》Zachacha(1998)、《三》Shalosh(希伯來文的Three,2005)、《分裂與再生:終章》Telophaza(2006)、《極限》MAX(2007)和《計畫五》Project 5(2008)(排列順序依據原作首演年份)。從這些舞名可對編舞者納哈林的多元舞作風格略知一二。
“Mabul”是希伯來文的「洪水」,源自《舊約聖經》〈創世紀〉篇中,挪亞因勸告避開洪水之災而造方舟的事件。這支原長七十五分鐘的納哈林舞作,曾由巴希瓦舞團於一九九五年在美國雅各枕舞蹈節(American Dance Festival)演出,成功地讓當時逐漸沒落的葛蘭姆派舞團重返世界一流舞團的地位。
至於納哈林為以色列藝術節創作的大型製作《細胞分裂》,則擁有許多震撼人心的大型群舞片段。“Anaphase”這個字是生物學中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分裂趨向兩端的階段。根據納哈林所言,一方面他喜歡這個字本身,另一方面他藉此比喻生物界奇妙的分裂與結合。一九九八年,這支舞作因以色列在美國華盛頓首府的甘迺迪中心慶祝建國五十週年而上演時,還出現了一段插曲。由於演出中有一片段為舞者隨著音樂逐漸卸下身上衣物,某些保守的猶太教分子透過高階政治人物抗議如此盛大的舞蹈慶祝節目怎能如此衣冠不整?納哈林當時對這荒謬的審查壓力憤而遞出辭呈,巴希瓦舞團的舞者也力挺拒演。所幸後來情勢緩和下來,一切才回歸正常。
對這位在充滿樂舞的民族氛圍下生長的編舞家而言,舞蹈應該是每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不是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舞者才能上台演出或享受這般肢體舞動的樂趣。因此,他的作品經常會編排舞者與觀眾的一段互動,《恰恰恰》就是因反應熱烈而保留下來的一段。在此暗示想被選上台共舞的觀眾,如果當天選擇穿著色彩鮮艷的上衣,被選中的機率可能就會大增!
與女神Gaga無關的Gaga舞蹈技巧
嘎嘎(Gaga)舞蹈技巧的產生,除了因為當年納哈林自己身體受傷,需要找尋另類的訓練方式之外,他也發展了另一套適用於專業舞者以外的一般人士的版本。其中主要的共同概念包含:動作原點從“lena”(指肚臍與鼠蹊部之間的區位)出發;“biba”練習將身體延展、遠離坐骨;“luna”指我們手/腳掌與手/腳指連接處凸起來的小丘,必須學會單獨舞動之;“oba”則是驅動身體、體內的不同部位一節一節連貫流動等。他表示這些大家都可以做到的練習,不僅能幫助專業舞者更敏銳與細膩地掌控自己的身體,對一般大眾而言,也有助健康,值得大力推廣。
這些嘎嘎技巧在舞者身上的呈現,可以透過納哈林較為純舞蹈的作品《三》觀察出來。因為二○○五年首演的這支九十分鐘舞作,正逢舞團改為以嘎嘎為主要訓練方式的轉捩點。因此透過這支沒有絢麗舞台、服裝與燈光的純肢體作品,觀眾可以更清楚觀察到舞者們豐富的肢體變化。
隔年推出的《分裂與再生:終章》則在舞台上採用四大螢幕的大型裝置,可以投射舞者們放大的臉部表情,與簡約的《三》形成強烈的對照。也或許因為舞名和新生命的產生有關,因此結尾有一段接近全裸的男女愛撫畫面。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14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