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音樂潮流的標竿—柏林愛樂廳

par1928jpg

林愛樂被列為歐陸三大樂團之一,其聲名享譽國際,而柏林愛樂廳獨一無二的建築,更是每個愛樂者來到柏林必定朝拜之地。如果想要充分體驗柏林的音樂文化生活,柏林愛樂廳絕對是個不容錯過的地方。此外,處處充滿歷史遺跡的德國首都柏林,在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經過將近二十年的修建、重整,在現代與傳統、新與舊之間,城市裡流露出一種既新鮮又懷舊的氣味。現在,就讓我們來探索一下柏林吧!

文字 吳孟珊

柏林愛樂的起源與發展

走進大多數的唱片行,我們可以輕易找到柏林愛樂與卡拉揚、阿巴多等指揮大師的經典錄音,這些版本至今仍倍受推崇。柏林愛樂的組成與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音樂與歷史,都曾在柏林愛樂的舞台上演出,在德國古典音樂發展上重要的人物,也都是這個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從畢爾塞到前畢爾塞樂團

追溯柏林愛樂的起源,要從一八六七年在柏林新成立,由國家經營的音樂廳(Concerthaus)談起。為了讓這個約有一千兩百個座位的音樂廳達到收支平衡,音樂總監畢爾塞(Benjamin Bilse) 計畫了一系列的「畢爾塞音樂會」(Bilse-Concerte),每週一到週六都有不同節目的演出;當夏季音樂廳休息時,便是旅行演出的開始。故事就發生在一八八二年的夏天,前往華沙的旅行演出時,畢爾塞把樂團的財務問題轉嫁到團員的薪水及待遇上,這樣的動作引起團員極大的反彈,甚至導致決裂,而後還發出公開聲明。事件發生之後,其中的五十四位團員團結起來,組成一個新的樂團——「前畢爾塞樂團」(Fruhre Bilsesche Kapelle),這個樂團就是柏林愛樂的前身。剛開始時,因為團員們不擅經營而產生許多財務上的問題,到了一八八七年,由德國極為重要的音樂經紀人渥爾夫(Hermann Wolff)接掌樂團經營事務後,樂團才正式走上軌道。

將樂團發揚光大的推手——渥爾夫與畢羅

渥爾夫當時找到了一座溜冰場,將它改建成為音樂廳,取名為愛樂廳(Philharmonie),並把為樂團改名為「柏林愛樂管絃樂團」 (Berliner Philharmonisches Orchester)。這個愛樂廳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九四四年被炸毀前,都是柏林重要的音樂演出場所;而「柏林愛樂管絃樂團」這個名字,直到二○○二年才完全被改成「柏林愛樂」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一八八七年開始,由畢羅(Hans von Bulow)擔任樂團指揮,雖然他擔任柏林愛樂指揮僅有五年,卻為柏林愛樂打下音樂及制度的基礎。例如在一八九一年舉行慈善義演,為當時生活沒有保障的音樂家籌措退休基金,在這個基礎之上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福利制度。柏林愛樂在畢羅的帶領下,很快地就聲名鵲起,當時知名的作曲家與獨奏家也紛紛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例如葛利格、布拉姆斯、布魯赫、柴科夫斯基等人都曾經站在指揮台上,而鋼琴家如克拉拉‧舒曼也曾經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