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郁秀:強調跨界、跨國、跨文化,展現台灣創造力

想像未來,台灣也能有和英國愛丁堡、法國亞維儂一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節,上演的是全球表演藝術舞台獨一無二的高水準演出,世界觀眾將以此為不可錯過的藝術盛事!

兩廳院即將於明年初舉辦「台灣國際藝術節」,以「未來之眼」為主題,探索科技與藝術融合的跨界趨勢,精選國內外十二檔重量級製作,讓國內觀眾在猶如全球化風起雲湧的科技藝術浪潮中,能夠與世界同步,親睹最具前瞻性、指標性的節目。

本刊特別企畫專題,專訪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對「台灣國際藝術節」的願景,並請藝文界重量級人物談談他們對此藝術節的期許與觀點。此外,從法國、德國到亞洲經年舉辦、歷史悠久的藝術節經驗觀察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啟發?如何策劃、行銷及評估一個藝術節?「藝術節完全操作手冊」十個要點,要你立刻實務上手!

兩廳院將於明年二月二十日至四月三日,隆重推出「二○○九台灣國際藝術節-未來之眼」,以「科技」為舞台主角,將由世界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京劇名伶魏海敏聯手合作的《歐蘭朵》擔綱開幕演出。本刊特地專訪一手促成藝術節誕生的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一談她對「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品牌定位與思考。

提問 廖俊逞

Q:如同美國下一波、法國亞維儂、英國愛丁堡,品牌一直是藝術節經營的關鍵。在全球化浪潮下,就您的經驗,什麼樣的藝術節型態能成為一個國際能見度高,同時代表台灣、具有台灣精神的常態性藝術節?

A:在全世界各國紛紛打響藝術節的品牌之際,台灣要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即將推出的「二○○九台灣國際藝術節-未來之眼」。我把我所認識的台灣稱之為「鑽石台灣」,它具有多樣性生態和多元族群文化的特性,在這個壓縮的空間所造成的生態密度、以及在壓縮的時間內所成就的善變又創新的特性,形塑出特殊的台灣精神——即是對生命熱愛有如火炬般,源源不斷地爆發能量。

這種精神表現在生活中,讓我們與地震、颱風、土石流相依相存;它表現在毅力上,讓我們在國際政治不平等對待的劣勢中屢挫屢起;而在人民對生命的核心價值上,表現出一種對生命的熱愛,既敬天畏神,也敞開心胸擁抱世界的特質,對別人的信任永遠多於不信任;這種「生活態度」,就是我們想要在此藝術節中突顯出來的特色,將它融入節目中,在國際中被看見、被理解、被欣賞。

Q:作為台灣表演藝術最重要的舞台,兩廳院走過二十一年,曾舉辦過許多類型的國際性藝術節,如「世界之窗」、「國際劇場藝術節」等。即將於二○○九年首度舉辦以「台灣」為名的「國際藝術節」,您認為其定位與應該突顯的意義為何?

A:兩廳院走過二十一年,舉凡世界之最、引領趨勢的表演節目都在國人心中留下驚嘆號,經過多年洗禮,強化並增進了台灣邁向國際的藝術品質和藝術能量,更提供本國藝術家和藝術團隊在台上成長的機會。我一向認為人的雙眼是人之「靈魂之窗」,代表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而兩廳院是台灣全國人民的「雙眼」,它應透過藝術創作所產生之文化力、競爭力、生命力,來表現國人的文化底蘊,成為台灣的「靈魂之窗」。

過去雖然舉辦過多項國際藝術節,不過均以認識世界、引進世界來到為最大宗旨,而這次的國際藝術節,強調跨界、跨國、跨文化為目的,突顯出台灣與世界共同創作的特性。台灣是科技聞名於世的國家,我們把自己的優勢帶進來,一方面鼓勵推動善用自己的優勢,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放在國際舞台上來檢視自己,慢慢培養台灣居於「引領」的地位。

Q:相較於台北藝術節、以及其他民間單位所引進的節目,國內觀眾其實經常可接觸國外演出節目,您期許「台灣國際藝術節」在節目挑選上,如何有所區隔?

A:本次藝術節著重在跨國、跨界、跨領域之創新,所以對於在地原鄉的探討、對符合國際時尚趨勢之要求,成為必備的先決條件,因此與台北藝術節及其他民間單位所引進的節目有很大區隔。

Q: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以科技為題,邀請許多融合科技與劇場的演出,反應世界表演藝術的潮流,就您所觀察,近年國際大型藝術節的節目特色和型態是否有明顯的趨勢走向?

A:「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是藝術新浪潮,但並不表示這是未來唯一的走向,二○○九藝術節之副標定為「未來之眼」,即是我們想由兩廳院所舉辦之藝術節,除了站在過去二十年之努力成果的基礎上,邁向創作新的里程碑,即「台灣之眼」的企圖以外,更想透過藝術節來發現世界「未來之眼」。當然有人會質疑這樣的想法,但我堅信,因為有夢、因為有方向,更因有執行方案和能量,必能累積成果。

Q:無論是法國亞維儂、英國愛丁堡,其活動吸引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間接帶動觀光產業發展的周邊效應,以您的觀點,「台灣國際藝術節」如何才能累積,進而有相同的效應?

A: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台灣觀光產業如不思考以台灣的「生活態度」、「生活美學」、「生活風景」之文化作為核心價值來思考,訂定跨部會之政策來全面推動,最後可能無法成功。如果只片面討論到藝術節對觀光的影響,只會有少數藝術愛好者前來觀賞,要造成愛丁堡之於英國、亞維儂之於法國的成果,必須全國動員,及早規劃,並以「二○○九未來之眼國際藝術節」為宣傳主軸,配合其他周邊節目配套措施,才是根本之道。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