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音樂總監呂紹嘉:樂團廿五週年,正是創造自己聲音的時刻

二○一一年,蘊含了許多意義,不僅是建國一百年,也是國家交響樂團(NSO)創團廿五週年。而對現任音樂總監呂紹嘉來說,距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指揮這個樂團,至今也有廿年的時間了。在眾望所歸下接掌此職,也在眾所矚目下走過精采的第一個樂季,接下來的重要時刻,呂紹嘉究竟是如何精心策劃全新的樂季,讓歷任音樂總監齊聚一堂、名家共襄盛舉;排出膾炙人口的古典節目、加上一點新鮮的聲音?藉這個機會,且聽他自己細說分明!

Q:二○一一/一二樂季適逢NSO創團廿五周年,您特別設計的「節慶系列」中,曲目安排是否有什麼特殊意義?
A:雖然是遇到廿五週年,但我並不為了周年而特別設計精采的節目,因為我們每一年都是一樣盡全力。名為「節慶系列」並不是說就比往年或以後的曲目特別精采,而是有一個可以思考的主題。
這個系列跟樂團的歷史有一點關係,曲目中布拉姆斯《第一號》及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這兩首都是樂團演奏過最多的曲目。我查過前者演了十一次,後者則是十二次。有趣的是,布拉姆斯雖然比柴科夫斯基少一次,可是它都是在最重要的場合中被演出,例如廿五年前的第一場演出,還有赫比希、林望傑擔任音樂總監後開季第一場都有演,所以這首曲子也有它的意義。樂曲的整個精神、規模都很偉大,各方面來說都是千錘百鍊,很適合那種開天闢地的氣勢。我覺得廿五年是一個樂團開始要發揮實力、展現自信,也是一個創造自己聲音的時刻。藉由這些常常演奏的曲子,可以讓大家看到NSO演變過來的脈絡。

Q:回顧傳統外,是不是還有創新?國人作品是否也在新樂季之列?
A:同樣在這個系列的,我們將演出台灣中生代的三位作曲家——楊聰賢、李子聲及洪崇焜的新作,這也是一種傳統與創新。而「節慶系列」的指揮除了我之外,還有前任指揮簡文彬、林望傑與桂冠指揮赫比希,這些都是近年來對樂團藝術發展有決定性影響的指揮。唯一例外的就是俄國的大師羅許德茲特溫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我跟他在義大利西也納市(Siena)幾個月的大師班中有過師生之誼,我認為他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師,可以找到他來指揮蕭斯塔可維奇是個難得的機會,也是台灣聽眾的福氣。

Q:去年您利用經典交響曲來吸引觀眾,並在同一場節目中介紹台灣少見卻值得一聽的樂曲,成功地拓寬觀眾聆賞的範疇,請問今年是否也有這樣的設計?
A:是的,「探索系列」中有梅湘也有斯特拉溫斯基。斯特拉溫斯基重要的芭蕾音樂幾乎都在今年的樂季裡呈現,他的音樂算是現代音樂中的古典了,但這樣密集的推出是不常見的,而在台灣這樣子演梅湘作品,算是蠻大膽的。他的大曲子就是明年六月演出的《愛的交響曲》Turangalila。同一場還有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序曲與〈愛之死〉,這場我沒有用什麼招數來召喚觀眾,但其他比較艱深的樂曲就是音樂會裡的一部分,曲子也不太長,就讓樂迷們嘗一下。
在台灣,音樂廳裡兩千多個位子什麼樣的人都有,但我一直在嘗試,將各式各樣的音樂用淺顯的語言去靠近大家。聽音樂不是什麼學理的問題,也不是要做很多功課,音樂廳也不是一個巍峨的殿堂,不必太過於擔心。

Q:新樂季中有個小的「就是貝多芬系列」,其中的名家是不是刻意以國人為主?
A:我曾經考慮到這點,但主要還是以我欣賞的演奏家為前提。去年我聽過胡乃元領軍的Taiwan Connection印象非常深刻,兩人也非常談得來。
很多人說交響樂就是室內樂的擴大,那次的演出讓我強烈地感覺到這點。台上有很多平常就熟悉的各團團員,但演出居然能夠激發出更高的潛能、變了另一個樣子,我覺得非常了不起。今年有機會跟他合作,我也找了原本就很欣賞的演奏家楊文信與陳毓襄參與這個系列,並且共同演出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相信將會是非常精采的節目。

Q:連續兩年馬勒的誕辰和逝世紀念後,下個樂季安排的馬勒作品有什麼特別的思考嗎?
A:事實上,我並沒有覺得馬勒年就要演馬勒,我不希望被限制住,也不是要地毯式地全部掃過一遍,我喜歡以我自己的品味來設計。
除卻近年演出、錄音過的曲目,還沒有演出過的,就是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千人」》跟《第八號交響曲「復活」》。而兩個大的曲目正好也配合建國一百年國慶以及跨年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