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心研究實驗 紮實功力「為劇場服務」!--劇場服裝設計師 林璟如
國家文藝獎得主、入行超過卅年的林璟如,可說是國內劇場服裝設計界的第一把交椅!林璟如說:「別認為只要能畫圖,你就能做好這件事。」除了會畫設計稿,她也精熟於打版、結構、製作方法,因此在面對執行上的溝通,更能完整落實設計概念。面對創作團隊,她隨時保持彈性、因應調整;面對執行師傅,她則嚴格堅持細節、絲毫馬虎不得:「絕不跟製作的人改設計,這才是那件衣服的精神」。
人物小檔案
◎ 國內劇場界最資深的服裝設計師,目前擔任風之舞形舞團服裝顧問、工寮企業社負責人。
◎ 26年來合作對象遍及國內外各知名團體,參與演出設計作品多達兩百齣。作品廣泛包括傳統戲劇、現代戲劇、現代舞蹈、古典芭蕾、歌劇、兒童劇、偶劇、音樂等多重類型,橫跨東方到西方,傳統到現代。
◎ 近年作品更大膽將傳統服裝的元素融入當代的設計之中,為雲門舞集《水月》、《行草》、《行草2》,以及舞蹈空間「東風系列」等等舞作,創作出簡練且多樣的東方情調。
文字 朱安如
攝影 陳敏佳
採訪開始前,林璟如剛完成一條靛青色的褲子,實驗改變打折位置的影響:「我一個版會做兩件,明天那件再把腰切開,看會變什麼樣。」自稱「好奇寶寶」的她說,只要一閒下來,就忍不住拿起紙,撕開,再插進幾何形狀……入行超過卅年的她,仍然如此「好動」地持續自我提問、思考、破解,豐厚的實作基礎,不停累積中。
而這只是她自發的小實驗。進行設計的工作時,無論導演/編舞的想法多麼難以完成,她使命必達,絕不輕易罷休。林璟如說:「要走服裝設計這條路,第一是觀念、態度要正確——劇場就是服務!不管你得一百、兩百個獎,你進劇場,就是服務。第二是基礎一定要紮實,路才走得寬、走得穩。」
永遠在人家給你的範圍裡做創意
她強調,服裝設計是整個表演藝術團隊的一員,「永遠在人家給你的範圍裡做創意」。首先,「傾聽很重要。」在進入設計流程之前,她最重視傾聽、挖掘導演/編舞的想法;若遇上不擅言語的創作者,她更主動邀約,邊吃飯聊天,邊「建立怎麼聽他講話,怎麼跟他溝通。聽愈多,再歸納整理,輪廓更清楚。」
林璟如也注意到,許多導演/編舞並不熟悉服裝圖稿。因此,為了避免溝通過程想像的落差,從大約九年前開始,除了非得繳交圖稿的案子外,她多改用「小模型」取代設計圖。製作小型樣衣更費工費時,她卻說:「這樣才能真正溝通。你要旋轉,我馬上轉給你看;裙子飛多大,舞台上就飛多大。」有時,她甚至一次給兩套模型,呈現兩種完全不同的設計方向,讓導演有更多選擇。
當然,演員、舞者穿上服裝是否舒服,服裝對表演有沒有幫助,都是她觀照的重要面向。若設計中有大過人體,或穿脫方式較特別的服裝,她會另外製作排練服。有時候,這也成為作品裡新的靈感刺激。比如《百年復甦》中,兩名演員在角落,抓住兩尺多的衣角尾端對轉再對轉的段落,就是這麼來的。
留意許多出乎意料的細節
此外,她還要留意許多出乎意料的細節。以《屋漏痕》為例,林懷民希望燈大亮時,可以清楚看見舞者身上的白紗;到某些段落,白紗則要「消失」在台上。然而,演出中的投影,卻讓地板反射出淡淡綠光,白紗因此原形畢露……
林璟如隨即展開實驗:首先將紗染上極淡的綠色,肉眼幾乎看不出來。但是,紗在腰部打折較多,當折子相疊,顏色隨之變深、變明顯。於是,她再計算開展角度,從幾乎看不清顏色的綠中,做細微的漸層變化。後來發現還是不行,就把調好的顏色分開:全部先以棕色作底,下半段染墨綠色;同時持續加溫鍋子裡的剩餘染料,當染料呈現藍色反應時,紗的上半段再過一下水。
她說:「做卅件紗裙,一星期就搞定;可是染那卅件,花了三個多星期,大多花在不停地試。顏色不對,多褪色兩次,料子就報廢了;布在漂白水裡反覆洗、煮,也無法不變形。說是卅件,其實總共做了五、六十件。紗全部擠在一起,有時又難以上色,所以一鍋染兩件。每一次都精準測量:一鍋水放到哪裡、溫度多少、什麼時候加進多少cc的染料(所需劑量太少,根本不能用砝碼稱),務必做到每一件的漸層都一樣。」
事情到這兒,還沒結束。因為紗很脆弱,一旦舞要加演、巡迴,重做之外,追加備份都從十件起跳。然而工序如此複雜,林璟如怕一時要趕會出不來,只要有空,就先將紗的底色染好,一批批收藏庫存,等待有需要時加工。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27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
人物小檔案
◎ 國內劇場界最資深的服裝設計師,目前擔任風之舞形舞團服裝顧問、工寮企業社負責人。
◎ 26年來合作對象遍及國內外各知名團體,參與演出設計作品多達兩百齣。作品廣泛包括傳統戲劇、現代戲劇、現代舞蹈、古典芭蕾、歌劇、兒童劇、偶劇、音樂等多重類型,橫跨東方到西方,傳統到現代。
◎ 近年作品更大膽將傳統服裝的元素融入當代的設計之中,為雲門舞集《水月》、《行草》、《行草2》,以及舞蹈空間「東風系列」等等舞作,創作出簡練且多樣的東方情調。
文字 朱安如
攝影 陳敏佳
採訪開始前,林璟如剛完成一條靛青色的褲子,實驗改變打折位置的影響:「我一個版會做兩件,明天那件再把腰切開,看會變什麼樣。」自稱「好奇寶寶」的她說,只要一閒下來,就忍不住拿起紙,撕開,再插進幾何形狀……入行超過卅年的她,仍然如此「好動」地持續自我提問、思考、破解,豐厚的實作基礎,不停累積中。
而這只是她自發的小實驗。進行設計的工作時,無論導演/編舞的想法多麼難以完成,她使命必達,絕不輕易罷休。林璟如說:「要走服裝設計這條路,第一是觀念、態度要正確——劇場就是服務!不管你得一百、兩百個獎,你進劇場,就是服務。第二是基礎一定要紮實,路才走得寬、走得穩。」
永遠在人家給你的範圍裡做創意
她強調,服裝設計是整個表演藝術團隊的一員,「永遠在人家給你的範圍裡做創意」。首先,「傾聽很重要。」在進入設計流程之前,她最重視傾聽、挖掘導演/編舞的想法;若遇上不擅言語的創作者,她更主動邀約,邊吃飯聊天,邊「建立怎麼聽他講話,怎麼跟他溝通。聽愈多,再歸納整理,輪廓更清楚。」
林璟如也注意到,許多導演/編舞並不熟悉服裝圖稿。因此,為了避免溝通過程想像的落差,從大約九年前開始,除了非得繳交圖稿的案子外,她多改用「小模型」取代設計圖。製作小型樣衣更費工費時,她卻說:「這樣才能真正溝通。你要旋轉,我馬上轉給你看;裙子飛多大,舞台上就飛多大。」有時,她甚至一次給兩套模型,呈現兩種完全不同的設計方向,讓導演有更多選擇。
當然,演員、舞者穿上服裝是否舒服,服裝對表演有沒有幫助,都是她觀照的重要面向。若設計中有大過人體,或穿脫方式較特別的服裝,她會另外製作排練服。有時候,這也成為作品裡新的靈感刺激。比如《百年復甦》中,兩名演員在角落,抓住兩尺多的衣角尾端對轉再對轉的段落,就是這麼來的。
留意許多出乎意料的細節
此外,她還要留意許多出乎意料的細節。以《屋漏痕》為例,林懷民希望燈大亮時,可以清楚看見舞者身上的白紗;到某些段落,白紗則要「消失」在台上。然而,演出中的投影,卻讓地板反射出淡淡綠光,白紗因此原形畢露……
林璟如隨即展開實驗:首先將紗染上極淡的綠色,肉眼幾乎看不出來。但是,紗在腰部打折較多,當折子相疊,顏色隨之變深、變明顯。於是,她再計算開展角度,從幾乎看不清顏色的綠中,做細微的漸層變化。後來發現還是不行,就把調好的顏色分開:全部先以棕色作底,下半段染墨綠色;同時持續加溫鍋子裡的剩餘染料,當染料呈現藍色反應時,紗的上半段再過一下水。
她說:「做卅件紗裙,一星期就搞定;可是染那卅件,花了三個多星期,大多花在不停地試。顏色不對,多褪色兩次,料子就報廢了;布在漂白水裡反覆洗、煮,也無法不變形。說是卅件,其實總共做了五、六十件。紗全部擠在一起,有時又難以上色,所以一鍋染兩件。每一次都精準測量:一鍋水放到哪裡、溫度多少、什麼時候加進多少cc的染料(所需劑量太少,根本不能用砝碼稱),務必做到每一件的漸層都一樣。」
事情到這兒,還沒結束。因為紗很脆弱,一旦舞要加演、巡迴,重做之外,追加備份都從十件起跳。然而工序如此複雜,林璟如怕一時要趕會出不來,只要有空,就先將紗的底色染好,一批批收藏庫存,等待有需要時加工。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27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