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未能獨好,苦旅險路重重?
上海知名文化學者余秋雨策劃、編劇的音樂劇《長河》於去年十二月底推出,蔚為中國藝文界的一大盛事。這齣音樂劇由香港電影導演關錦鵬跨界執導,黃梅戲名角、余秋雨的妻子馬蘭主演,音樂總監和造型設計則是同樣來自香港的鮑比達和張叔平,余秋雨希望藉此打造出屬於東方文化意境的音樂劇,以便躋身於全球視野中的藝術殿堂。
文字、圖片提供 李翠芝
在中國大陸藝文界即將告別二○○八之際,南北各有引人矚目的焦點作品,一部是京城電影名導陳凱歌,將京劇大師梅蘭芳跌宕起伏的藝術人生為素材,拍攝了傳記大片《梅蘭芳》希望藉此使觀眾重新認識梅蘭芳的感情世界,並挽救自《無極》以來的低迷聲望。
另一部則是上海著名的文化學者余秋雨策劃、編劇的音樂劇《長河》。和陳凱歌不同,余秋雨之所以選擇中國原創音樂劇為操作台,在於借這次藝術試驗,給華人演藝圈提供一個具有當代思維、國際水準的成功案例,以便躋身於全球視野中的藝術殿堂。有關這一點,可以從他的策劃理念和主創團隊可以清楚地看出。顯然,經過多年文化苦旅而又重新回歸上海劇壇,余秋雨這部可以稱之為○八年度劇壇收官之作的《長河》,其舞台呈現的效果和演出影響無疑是引人關注的。
這個虛構的故事起源六百年前的碼頭,並不像人們事先想像帶有《文化苦旅》般的反思性深意。早在該劇排練之初,外界便猜測不斷。以為劇名《長河》一詞或來源於長江/黃河,或來源於其散文《霜冷長河》,但余的解釋推倒眾家猜測,他表示所謂長河僅僅是因為劇情發生在河邊,這是一種希望之河、人生之河,它指涉的是古代交通樞紐以河運為主,通過運河帶著趕考的仕子出行而改變命運,它也意味著當時的女性對於遠遊親人的思念與等待。換言之,這樣的「長河」實際上代表了一種東方古代的文化意境。
藝術頑童的跨界組合
曾謙稱自己只是戲劇理論家的余秋雨,此次運用現代音樂劇的樣式來講述一個非常中國的古代故事,完全是出於他對原創中國音樂劇的一種思考和理解:即希望這種原創帶有一種東方靜謐的柔美感,有別於西方音樂劇的喧鬧和宏大。因而在他的意象中,《長河》不會有盛大熱鬧的場面,而是流淌出令人感官愉悅、可愛、輕鬆的東方意境和文脈;他強調他所策劃和執筆的這部音樂劇的特點就是四個字——歡天喜地。事實上,這部戲的主旋律,多取材自熱鬧的民間戲曲小調和國際流行的RAP混合;整齣戲最終的確沒有悲慘悽楚,即使唱到哀婉處,也做到了沖和平淡,不必正襟危坐。
與很多大陸曾經創作的音樂劇、歌劇不同,余秋雨在選擇的創作陣容上,是令人驚奇的。他的總導演是來自香港影壇的著名導演關錦鵬,音樂總監和造型設計是同樣來自香港流行樂壇的名家鮑比達和視覺藝術家張叔平,而主演則是余秋雨的妻子、大陸黃梅戲藝術家馬蘭。這樣的陣容幾乎與現代音樂劇無關,甚至在此之前,作為總導演的關錦鵬還沒有真正在劇壇玩過一次票。儘管余秋雨說選擇關錦鵬只是一種偶然,但關錦鵬卻認為《長河》的尋父主題觸動了他的自幼成孤的心弦,是余秋雨的劇本收服了他。此外,女主角堅忍的形象「高大的女性渺小的男人」的脈絡,也延續著他影視作品的風格。因此《長河》對他來說,不會也不應該成為一部墨守成規的舞台劇,因而不按牌理出牌是正常的!
然而,這樣的組合究竟是一次出奇還是一次冒險?幾乎所有的人都為此充滿了狐疑!余秋雨對此謹慎地表示:這是一次藝術頑童的跨界實驗。
水墨江山,黃梅戲弄
文字、圖片提供 李翠芝
在中國大陸藝文界即將告別二○○八之際,南北各有引人矚目的焦點作品,一部是京城電影名導陳凱歌,將京劇大師梅蘭芳跌宕起伏的藝術人生為素材,拍攝了傳記大片《梅蘭芳》希望藉此使觀眾重新認識梅蘭芳的感情世界,並挽救自《無極》以來的低迷聲望。
另一部則是上海著名的文化學者余秋雨策劃、編劇的音樂劇《長河》。和陳凱歌不同,余秋雨之所以選擇中國原創音樂劇為操作台,在於借這次藝術試驗,給華人演藝圈提供一個具有當代思維、國際水準的成功案例,以便躋身於全球視野中的藝術殿堂。有關這一點,可以從他的策劃理念和主創團隊可以清楚地看出。顯然,經過多年文化苦旅而又重新回歸上海劇壇,余秋雨這部可以稱之為○八年度劇壇收官之作的《長河》,其舞台呈現的效果和演出影響無疑是引人關注的。
這個虛構的故事起源六百年前的碼頭,並不像人們事先想像帶有《文化苦旅》般的反思性深意。早在該劇排練之初,外界便猜測不斷。以為劇名《長河》一詞或來源於長江/黃河,或來源於其散文《霜冷長河》,但余的解釋推倒眾家猜測,他表示所謂長河僅僅是因為劇情發生在河邊,這是一種希望之河、人生之河,它指涉的是古代交通樞紐以河運為主,通過運河帶著趕考的仕子出行而改變命運,它也意味著當時的女性對於遠遊親人的思念與等待。換言之,這樣的「長河」實際上代表了一種東方古代的文化意境。
藝術頑童的跨界組合
曾謙稱自己只是戲劇理論家的余秋雨,此次運用現代音樂劇的樣式來講述一個非常中國的古代故事,完全是出於他對原創中國音樂劇的一種思考和理解:即希望這種原創帶有一種東方靜謐的柔美感,有別於西方音樂劇的喧鬧和宏大。因而在他的意象中,《長河》不會有盛大熱鬧的場面,而是流淌出令人感官愉悅、可愛、輕鬆的東方意境和文脈;他強調他所策劃和執筆的這部音樂劇的特點就是四個字——歡天喜地。事實上,這部戲的主旋律,多取材自熱鬧的民間戲曲小調和國際流行的RAP混合;整齣戲最終的確沒有悲慘悽楚,即使唱到哀婉處,也做到了沖和平淡,不必正襟危坐。
與很多大陸曾經創作的音樂劇、歌劇不同,余秋雨在選擇的創作陣容上,是令人驚奇的。他的總導演是來自香港影壇的著名導演關錦鵬,音樂總監和造型設計是同樣來自香港流行樂壇的名家鮑比達和視覺藝術家張叔平,而主演則是余秋雨的妻子、大陸黃梅戲藝術家馬蘭。這樣的陣容幾乎與現代音樂劇無關,甚至在此之前,作為總導演的關錦鵬還沒有真正在劇壇玩過一次票。儘管余秋雨說選擇關錦鵬只是一種偶然,但關錦鵬卻認為《長河》的尋父主題觸動了他的自幼成孤的心弦,是余秋雨的劇本收服了他。此外,女主角堅忍的形象「高大的女性渺小的男人」的脈絡,也延續著他影視作品的風格。因此《長河》對他來說,不會也不應該成為一部墨守成規的舞台劇,因而不按牌理出牌是正常的!
然而,這樣的組合究竟是一次出奇還是一次冒險?幾乎所有的人都為此充滿了狐疑!余秋雨對此謹慎地表示:這是一次藝術頑童的跨界實驗。
水墨江山,黃梅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