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它會回來
聽歌,是現代人正常的舉動。但是讀詩,現在卻成為一個普通上班族不太正常的表現之一。真的很奇怪,就是很難想像那個畫面,如果把在捷運裡每個掛著耳機的人,都置換成他們捧著詩集的樣子(也許真的會很奇怪吧)。但是詩與歌,本來應該是焦孟不離的,不是嗎?
前陣子我跟幾位同業說想出版一本翻譯詩集,霎時氣氛凝結,大家都不可置信地瞪著我,一陣尷尬、沉默,「其實它也是歌詞啦,也有同名的唱片發行和演唱會…」我囁嚅著說。空氣似乎舒緩了點,我壯膽地說「那本詩集還有作者親自配圖,手繪的塗鴉」「字不多,那你就當一本繪本出好了,可能比較有市場」跑業務的朋友冷冷地啜了一口茶。「作者是誰啊?」「不要跟我說是一個老爺爺喔!」「他…他算是前輩吧,也是老伯啦…」「誰?」我的話無情地被打斷,只好輕聲地招供「Leonard Cohen,一位詩人、歌手、也是一個小說家」「啊?!」「那你怎麼不早說,他可是大名鼎鼎的…」「是啊!我就是他的FAN,他的歌…」「那你一定要找張照堂、還有馬世芳、對了還有出過他小說的那個主編…」是的,他就是Leonard Cohen,一首在眾人詠嘆下,緩緩低吟的傳奇。
為了要跟大家分享這個傳奇,我們不得不請你回過頭去(如果旁邊有草地,就坐下吧),翻開雜誌,讓故事從五○年代後期六○年代初的「垮世代」說起…那是一群以憂鬱、頹廢之聲吟唱吶喊的青年,以軟性的脫序扭轉了社會脈動,造就了一個以詩為搖滾的年代…
曾幾何時,詩不復存,音樂猶在?讀詩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然成為奢侈。難道是心境變了嗎?還是空氣污染?在名嘴們為了菸害防治法的合理與否和如何使用消費券的話題而高聲論戰的時候,我闔上稿子,關掉電視,繼續神往那個遠離的世代,失落與詩的世代,詩的末代…
但是,我知道詩會回來的,就像柯恩筆下的《渴望之書》詩中最後所寫:
我知道她要來了
我知道她會看
那就是渴望
這就是書=
前陣子我跟幾位同業說想出版一本翻譯詩集,霎時氣氛凝結,大家都不可置信地瞪著我,一陣尷尬、沉默,「其實它也是歌詞啦,也有同名的唱片發行和演唱會…」我囁嚅著說。空氣似乎舒緩了點,我壯膽地說「那本詩集還有作者親自配圖,手繪的塗鴉」「字不多,那你就當一本繪本出好了,可能比較有市場」跑業務的朋友冷冷地啜了一口茶。「作者是誰啊?」「不要跟我說是一個老爺爺喔!」「他…他算是前輩吧,也是老伯啦…」「誰?」我的話無情地被打斷,只好輕聲地招供「Leonard Cohen,一位詩人、歌手、也是一個小說家」「啊?!」「那你怎麼不早說,他可是大名鼎鼎的…」「是啊!我就是他的FAN,他的歌…」「那你一定要找張照堂、還有馬世芳、對了還有出過他小說的那個主編…」是的,他就是Leonard Cohen,一首在眾人詠嘆下,緩緩低吟的傳奇。
為了要跟大家分享這個傳奇,我們不得不請你回過頭去(如果旁邊有草地,就坐下吧),翻開雜誌,讓故事從五○年代後期六○年代初的「垮世代」說起…那是一群以憂鬱、頹廢之聲吟唱吶喊的青年,以軟性的脫序扭轉了社會脈動,造就了一個以詩為搖滾的年代…
曾幾何時,詩不復存,音樂猶在?讀詩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然成為奢侈。難道是心境變了嗎?還是空氣污染?在名嘴們為了菸害防治法的合理與否和如何使用消費券的話題而高聲論戰的時候,我闔上稿子,關掉電視,繼續神往那個遠離的世代,失落與詩的世代,詩的末代…
但是,我知道詩會回來的,就像柯恩筆下的《渴望之書》詩中最後所寫:
我知道她要來了
我知道她會看
那就是渴望
這就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