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亮前,請準備——雲門舞集幕後技術探秘
訪舞團技術總監&駐團燈光設計師李琬玲
人物小檔案
◎ 劇場燈光設計師,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劇場藝術碩士,主修燈光設計。
◎ 2010年10月起擔任雲門舞集技術總監暨駐團燈光設計。
◎ 燈光設計作品涵蓋舞蹈與戲劇:雲門舞集《屋漏痕》、《聽河》、《迷失之影》、《斷章》;以上為金枝演社《大國民進行曲》、《山海經》;NSO與國光劇團《快雪時晴》;屏風表演班《瘋狂年代》、《女兒紅》等數十齣。
起先我們為了《如果沒有你》的鏡子而去。在劇場表演的不成文規定中,孩童、動物、鏡子,屬於可使用但不建議的高難度物件。但雲門偏愛用鏡子,《水月》用,《花語》用,正疑心雲門把「鏡花水月」這偈語在朝生暮死舞台上可能的玩法都用盡時,林懷民又推出挑戰舞台技術的《如果沒有你》。
這支舞最早的名字就叫「鏡」。舞台上全是鏡子,靜止的移動的重疊的鏡像,要讓什麼被看見?什麼被隱藏?燈光該不該被鏡面折射得如小刀四處噴射到觀眾眼中?一切細節的計算衡量,十足考驗著編舞者和燈光設計的能耐。
但採訪這天,恰巧碰上雲門卸貨裝櫃的日子。《如果沒有你》的燈光設計,也是技術總監李琬玲,遂先領著我們見識這個國內唯一國際級舞團的倉庫,究竟藏著哪些秘密。
現場直擊「雲門收納術」
雲門倉庫在比八里中華路二段上的排練場更雲深不知處的地方,是工業區廠房的模樣,絲毫未見「這是雲門舞集的倉庫耶!」那種表演藝術的華美繽紛。
倉庫內部深且大,龐大的貨櫃在四周堆疊幾達屋頂,中央堆放著大小不一的道具服裝箱、成捲收納的黑膠地板,和為數眾多的白色圓桶。
「這兩百五十二個桶子,裝的是《流浪者之歌》的白米。」李琬玲說,今年《流浪者之歌》要跑三處做國際巡演,得在裝櫃出門前預先整理,汰米、薰蒸。光是一次演出要用到的白米,雲門就準備兩三套,因為貨櫃一出門走海運,往往花費一個月的時間,「比如歐洲和美國都演,就得兩套同時上路。」
除了《流浪者之歌》外,《水月》也因常獲邀演而有第二套裝備,今年,《屋漏痕》也加入此行列,整個二○一二上半年,《屋漏痕》從新加坡、澳洲一路演到德國和以色列,「這一櫃就是一直在海外流浪」,雖然時間並不重疊,《屋漏痕》特殊的傾斜舞台,卻因舞者得掌握不同的身體技巧和平衡,必須有一套留作練習。
以貨櫃分裝不同節目的設備,在世界各國的舞團都屬少見。這個隨時收納、隨時上路的權宜設計,來自林懷民的構想。「雲門到現在都沒有家。因為沒有家,就有了貨櫃,東西丟進去,要演出要搬家,可以拖了就走。」李琬玲笑說,問題是「雲門從沒有拖了就走這件事。」然而貨櫃確實便於管理,也可說是獨特的「雲門收納術」。
繼續走到貨櫃下較狹的走道,層架上放置小型收納箱,箱上的膠帶註記密語般的文字,好比「九個碗糕」——「啊,這是《九歌》用的燭油燈,長得就像碗糕……」
倉庫歸李琬玲管轄,平日主要由四個男生照管。「我上任之後,(倉庫)本身已有體制規模,我要他們做的就是整理一下,加購貨櫃。我們是以十年來看,要加到多少程度、如何運用空間……」說著,只見一輛貨車甫停妥門口,幾個大漢就上前去拆卸搬運,身段靈活,充滿節奏。他們是觀眾無緣得見的另一種舞者。
巡演:考驗燈光師的火線任務
回到雲門排練場,李琬玲坐鎮此地的時間比倉庫多。雲門的傳統是由駐團燈光設計擔任技術總監。燈光經常是舞者之外,一支舞的視覺靈魂,對每年有大量巡演的雲門來說,燈光更擔負著「到每一個地方都要做出接近百分百呈現作品原貌」的關鍵責任,「不論是過去的張贊桃先生、現在的我,不管劇場長得是圓是扁,都希望做到跟原始設計接近,所以我們一定跟著團到每個地方。」
在巡演中因地制宜的燈光設計師,毋寧是趕赴一次次的火線任務。不同場地有不同的條件限制,說微調,不如說重新設計;說是重新設計,更不如說是提出另一個設計,「通常到現場跟林老師討論,答案就要給了,要不然做不完。」
李琬玲以到義大利和希臘的戶外劇場演出《流浪者之歌》為例:「因為是古蹟,不能搭任何架子,也沒有頂棚放太多燈。當燈只能擺在地面上,就是另一個設計了。」處理不同的空間,一切還是回到「作品的視覺概念是什麼」:「當概念存在時,附加的燈光或效果,講究的都是如何讓人(舞者)好看。」
燈光設計是一門如此緊湊、進劇場才見真章的實踐過程,而雲門因為占地寬廣的排練場,可預做沙盤推演。有新製作時,設計和林懷民會在排練場上進行try out。李琬玲強調,由於雲門排練場在空間尺度、與表演者和觀眾的距離畢竟不可能和劇場相同,因此try out首重「做出一個概念」。
「導演、燈光和舞監可以把所有的節奏:燈光亮暗、轉折、效果點等時間長度,在這時先處理掉。在劇場時要很緊張地決定,在排練場可以具體看十秒鐘亮完是什麼樣子,燈光變化和舞者等台上的移動會形成什麼關係,也可以在這時和舞監討論多早call cue……一旦進劇場,改這些轉折點要花很大的力氣。」
相較於國外大型團隊可搭設等比例舞台進行各項排練,台灣表演團隊的排練顯得草根,卻需要縝密頭腦的精密換算。更重要的,是耐得住性子,不放過細節,不斷嘗試,不斷演練。
「簡單、乾淨」底下的繁複功夫
近期的《如果沒有你》正是雲門又一次盯緊細節的案例。早在《屋漏痕》裝台時,林懷民與眾人先看了一次鏡子、燈光與舞者共舞的效果,回到排練場後,更是反覆演練,從鏡列的組合、鏡像彼此的折射、舞者和側燈加入後的投射……
「我們到底希望從鏡子裡看到什麼?也討論過不用側燈,因為側燈會直接打到鏡子然後反射到觀眾眼睛,我們何時需要這樣的反射或不反射?」李琬玲說,這其中無一不是仔細的刻意安排。而最終,《如果沒有你》再度創造了雲門強烈的鏡像概念,與嶄新的舞蹈視覺語彙。
對曾赴美進修燈光的李琬玲來說,設計的大原則在「簡單、乾淨」,然而,面對一支有十八個段落、主題各自不同的舞作,「你怎麼簡單?」
她為每個段落找到顏色,並輔助每個角色被看見。定顏色不容易,儘管林懷民提出的要求「我要顏色」聽來簡潔,李琬玲卻心頭冒汗:「林老師心中的顏色和我想的應該落差很大,比如我腦子有很多俗豔的顏色。於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給他看『顏色』。」在激盪討論下,《如果沒有你》出現了桃紅等雲門鮮少出現的色彩,成為流行樂之外,一新觀眾目光的焦點。
此外,作為燈光師,李琬玲希望台上的舞者都能出色好看,如何讓每個角色被看見,是基礎也是必須。
「如果有十個角色,其中一個人不見,那就要找出他不見的原因。獨舞時看得到,群舞卻看不見了,也要解決。」有時問題不一定在燈光,可能是舞台位置或服裝的問題,這些也多靠排練場上的try out發現、改善。
對雲門來說,《如果沒有你》是從黑白片跨入彩色片的新體驗,李琬玲從工作中再次得證:最好的設計,就是最簡單的設計:「我花了很多力氣想,怎樣能夠簡單又達到我要的。」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31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
人物小檔案
◎ 劇場燈光設計師,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劇場藝術碩士,主修燈光設計。
◎ 2010年10月起擔任雲門舞集技術總監暨駐團燈光設計。
◎ 燈光設計作品涵蓋舞蹈與戲劇:雲門舞集《屋漏痕》、《聽河》、《迷失之影》、《斷章》;以上為金枝演社《大國民進行曲》、《山海經》;NSO與國光劇團《快雪時晴》;屏風表演班《瘋狂年代》、《女兒紅》等數十齣。
起先我們為了《如果沒有你》的鏡子而去。在劇場表演的不成文規定中,孩童、動物、鏡子,屬於可使用但不建議的高難度物件。但雲門偏愛用鏡子,《水月》用,《花語》用,正疑心雲門把「鏡花水月」這偈語在朝生暮死舞台上可能的玩法都用盡時,林懷民又推出挑戰舞台技術的《如果沒有你》。
這支舞最早的名字就叫「鏡」。舞台上全是鏡子,靜止的移動的重疊的鏡像,要讓什麼被看見?什麼被隱藏?燈光該不該被鏡面折射得如小刀四處噴射到觀眾眼中?一切細節的計算衡量,十足考驗著編舞者和燈光設計的能耐。
但採訪這天,恰巧碰上雲門卸貨裝櫃的日子。《如果沒有你》的燈光設計,也是技術總監李琬玲,遂先領著我們見識這個國內唯一國際級舞團的倉庫,究竟藏著哪些秘密。
現場直擊「雲門收納術」
雲門倉庫在比八里中華路二段上的排練場更雲深不知處的地方,是工業區廠房的模樣,絲毫未見「這是雲門舞集的倉庫耶!」那種表演藝術的華美繽紛。
倉庫內部深且大,龐大的貨櫃在四周堆疊幾達屋頂,中央堆放著大小不一的道具服裝箱、成捲收納的黑膠地板,和為數眾多的白色圓桶。
「這兩百五十二個桶子,裝的是《流浪者之歌》的白米。」李琬玲說,今年《流浪者之歌》要跑三處做國際巡演,得在裝櫃出門前預先整理,汰米、薰蒸。光是一次演出要用到的白米,雲門就準備兩三套,因為貨櫃一出門走海運,往往花費一個月的時間,「比如歐洲和美國都演,就得兩套同時上路。」
除了《流浪者之歌》外,《水月》也因常獲邀演而有第二套裝備,今年,《屋漏痕》也加入此行列,整個二○一二上半年,《屋漏痕》從新加坡、澳洲一路演到德國和以色列,「這一櫃就是一直在海外流浪」,雖然時間並不重疊,《屋漏痕》特殊的傾斜舞台,卻因舞者得掌握不同的身體技巧和平衡,必須有一套留作練習。
以貨櫃分裝不同節目的設備,在世界各國的舞團都屬少見。這個隨時收納、隨時上路的權宜設計,來自林懷民的構想。「雲門到現在都沒有家。因為沒有家,就有了貨櫃,東西丟進去,要演出要搬家,可以拖了就走。」李琬玲笑說,問題是「雲門從沒有拖了就走這件事。」然而貨櫃確實便於管理,也可說是獨特的「雲門收納術」。
繼續走到貨櫃下較狹的走道,層架上放置小型收納箱,箱上的膠帶註記密語般的文字,好比「九個碗糕」——「啊,這是《九歌》用的燭油燈,長得就像碗糕……」
倉庫歸李琬玲管轄,平日主要由四個男生照管。「我上任之後,(倉庫)本身已有體制規模,我要他們做的就是整理一下,加購貨櫃。我們是以十年來看,要加到多少程度、如何運用空間……」說著,只見一輛貨車甫停妥門口,幾個大漢就上前去拆卸搬運,身段靈活,充滿節奏。他們是觀眾無緣得見的另一種舞者。
巡演:考驗燈光師的火線任務
回到雲門排練場,李琬玲坐鎮此地的時間比倉庫多。雲門的傳統是由駐團燈光設計擔任技術總監。燈光經常是舞者之外,一支舞的視覺靈魂,對每年有大量巡演的雲門來說,燈光更擔負著「到每一個地方都要做出接近百分百呈現作品原貌」的關鍵責任,「不論是過去的張贊桃先生、現在的我,不管劇場長得是圓是扁,都希望做到跟原始設計接近,所以我們一定跟著團到每個地方。」
在巡演中因地制宜的燈光設計師,毋寧是趕赴一次次的火線任務。不同場地有不同的條件限制,說微調,不如說重新設計;說是重新設計,更不如說是提出另一個設計,「通常到現場跟林老師討論,答案就要給了,要不然做不完。」
李琬玲以到義大利和希臘的戶外劇場演出《流浪者之歌》為例:「因為是古蹟,不能搭任何架子,也沒有頂棚放太多燈。當燈只能擺在地面上,就是另一個設計了。」處理不同的空間,一切還是回到「作品的視覺概念是什麼」:「當概念存在時,附加的燈光或效果,講究的都是如何讓人(舞者)好看。」
燈光設計是一門如此緊湊、進劇場才見真章的實踐過程,而雲門因為占地寬廣的排練場,可預做沙盤推演。有新製作時,設計和林懷民會在排練場上進行try out。李琬玲強調,由於雲門排練場在空間尺度、與表演者和觀眾的距離畢竟不可能和劇場相同,因此try out首重「做出一個概念」。
「導演、燈光和舞監可以把所有的節奏:燈光亮暗、轉折、效果點等時間長度,在這時先處理掉。在劇場時要很緊張地決定,在排練場可以具體看十秒鐘亮完是什麼樣子,燈光變化和舞者等台上的移動會形成什麼關係,也可以在這時和舞監討論多早call cue……一旦進劇場,改這些轉折點要花很大的力氣。」
相較於國外大型團隊可搭設等比例舞台進行各項排練,台灣表演團隊的排練顯得草根,卻需要縝密頭腦的精密換算。更重要的,是耐得住性子,不放過細節,不斷嘗試,不斷演練。
「簡單、乾淨」底下的繁複功夫
近期的《如果沒有你》正是雲門又一次盯緊細節的案例。早在《屋漏痕》裝台時,林懷民與眾人先看了一次鏡子、燈光與舞者共舞的效果,回到排練場後,更是反覆演練,從鏡列的組合、鏡像彼此的折射、舞者和側燈加入後的投射……
「我們到底希望從鏡子裡看到什麼?也討論過不用側燈,因為側燈會直接打到鏡子然後反射到觀眾眼睛,我們何時需要這樣的反射或不反射?」李琬玲說,這其中無一不是仔細的刻意安排。而最終,《如果沒有你》再度創造了雲門強烈的鏡像概念,與嶄新的舞蹈視覺語彙。
對曾赴美進修燈光的李琬玲來說,設計的大原則在「簡單、乾淨」,然而,面對一支有十八個段落、主題各自不同的舞作,「你怎麼簡單?」
她為每個段落找到顏色,並輔助每個角色被看見。定顏色不容易,儘管林懷民提出的要求「我要顏色」聽來簡潔,李琬玲卻心頭冒汗:「林老師心中的顏色和我想的應該落差很大,比如我腦子有很多俗豔的顏色。於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給他看『顏色』。」在激盪討論下,《如果沒有你》出現了桃紅等雲門鮮少出現的色彩,成為流行樂之外,一新觀眾目光的焦點。
此外,作為燈光師,李琬玲希望台上的舞者都能出色好看,如何讓每個角色被看見,是基礎也是必須。
「如果有十個角色,其中一個人不見,那就要找出他不見的原因。獨舞時看得到,群舞卻看不見了,也要解決。」有時問題不一定在燈光,可能是舞台位置或服裝的問題,這些也多靠排練場上的try out發現、改善。
對雲門來說,《如果沒有你》是從黑白片跨入彩色片的新體驗,李琬玲從工作中再次得證:最好的設計,就是最簡單的設計:「我花了很多力氣想,怎樣能夠簡單又達到我要的。」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31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