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不再忽冷忽熱?

補助從1.3變成2.3億 扶植團隊餅變大

新聞大要:文建會「98年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於一月十五日公佈入選名單,今年文建會首度實施「卓越、發展、育成」三級獎助辦法,計補助八十七團,較去年增加廿二團。總金額為新台幣2億3245萬元整,較去年總金額多出一億。面對這個加碼大紅包,卻也伴隨文建會要求團隊增聘人員的條件,團隊拿到補助,心頭感想如何?

舞評人、現任心心南管樂坊執行長

今年文建會扶植團隊預算從往年的1.3億漲成 2.3億元,如果說這不是「德政」也太超過了。但我心裡頭的算盤總覺得不踏實。一直到看了吳念真的那個熱水器廣告,我終於理解為什麼了。

原因無它,只因為「忽冷忽熱」。

補助政策的關鍵成功要素是「穩定」,文建會現行的扶植計畫,緣自民國八十一年,陸續經過一些演變迄今。在預算穩定的情況下,確實讓國內表演團隊比較沒有後顧之憂地去進行創作、訓練與經營,並進而茁壯。

理論上,一個表現「穩定」的團隊—無論它是「穩定成長」或「穩定退步」,如果審查機制也操作正常,團隊不會「忽然」被刷掉,也不應該「忽然」中樂透。如果有進步,它會逐年得到被肯定而增加的補助;如果有退步,它也會因評鑑成績而逐年補助遭減,以致最後終於名落孫山。

有的團去年一下子被淘汰,今年又忽然獲得比往年還多的補助,拿多了的不知道哪裡做對了,拿少了的也不知道哪裡做錯了,對於這些受到「忽冷忽熱」待遇的表演團隊,文建會應該去檢討這個機制裡的點火器哪裡有了問題。

同樣的道理,來看這公布以來被人人愛之,人人罵之的2.3億,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哪有不要的道理,今年的入選團隊比去年足足增加了廿二個,平均補助金額從去年的一百五十三萬多元,今年暴增為二百六十四萬元。我不清楚今年各團隊是否卯足了力氣去掰工作計畫,如果是,那也不錯,今年大家要努力工作,因為忽然增加很多活動,大家最後要在票房市場上短兵相接,或者同病相憐。

陸續又聽說今年很多表演團隊被要求增聘專職行政人員。拿了倍增的錢幫政府降低失業率,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但我想給大家看個數據。

根據文建會委託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完成的《2007表演藝術產業調查研究》,46%的表演藝術從業人員月薪是二萬元。表演藝術團隊經常被評「行銷待加強」、「行政待加強」,就是因為這樣的月薪無法吸引願意長期投入的人力素質,而學管理的人都知道,人力素質大概是所有把「卓越」放在心上的董事長最關心的事。一個諸葛亮和三個臭皮匠的數學,會算嗎?

原來這個「德政」是要給社會新鮮人,而不是扶植表演團隊,早說嘛。問題是,不管要給誰,這筆預算會不會也是「忽冷忽熱」,今年聘用一位社會新鮮人,明年呢?如果邏輯上「補助增加+人力增加」就應導入更多的工作計畫,而這些計畫都是在這異常的一年增生,包括政府忽熱、企業忽冷,藝文消費衰退,就像氣候異常對農業的影響,大家可以想想看。

很奇怪,2.3億分給八十七個團隊,好歹也是個政績吧,文建會竟然事前事後都沒開記者會說明。唉,再借用一句廣告詞:「電腦嘛能選花生」,電腦能,文建會為什麼不能把補助的指標和目標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