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樂的新意與新藝

由於音色甜美又容易上手,古箏不但受一般人喜愛,許多作曲家更對它情有獨鍾。從前輩作曲家馬水龍、潘皇龍、周成龍到中生代的李子聲、董昭民、李志純等人都為它創作過大量的作品。然而,古箏缺乏Fa和Si的結果保留了傳統音樂的特色,卻也是創作上最大的限制。五聲音階的排列方式無法滿足現代的演奏與作曲家,因此近年來,他們在不增加弦數的基礎上開始重新規劃,大膽地將每條弦重新定義,排成所需的音階或調式特性,如此一來,不論是和聲、曲式的變化都能夠輕易地做出來,融合了西方現代的手法與民族的特質,更讓音樂語言與色彩有了突破。

樂曲創新 演奏技法與箏型也隨之變化
樂曲的創新必然也刺激了演奏技法的創新,現代的演奏者不但要具備傳統樂曲的掌握力,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定弦與排列組合,他們熟悉音列、視譜、背譜及分析樂曲的能力,甚至反應、彈性等都必須大幅提昇。而在手法上,右手表「聲」、左手表「韻」的模式也早已被打破,手型、手指、關節的靈活度不但增加,繁複的技巧也促使左手的演奏難度與右手相仿。而在效果上,為了讓聲音更為豐富,拍擊琴頭或琴弦、以琴弓拉弦、讓金屬戒指碰觸琴弦產生類似鳥鳴聲等實驗性的探究,進而在一台琴上四手聯彈、或兩人在四台琴間交錯轉換,都是以往的演奏及創作所難以想像的。
除了弦數之外,古箏的外型經過左右並排的「蝴蝶箏」、前後銜接成L型(頓角)的「雙箏」之後,二○○四至○五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大團分廠出產的「七聲箏弦」,以及後來在原有的古箏左側再增加一排音列的「多聲弦」古箏,都是目前最流行的型制。後面兩種類型都是任職中央音樂學院的古箏演奏家李萌與樂器廠共同研發,除了解決了傳統古箏在同一首樂曲、同一台琴上轉調的困難,更可以將五聲、七聲兩者並置或者擴張音樂等。當然,打破自古慣例升高箏架讓演奏者站著彈琴、架子角度外翻讓古箏內高外低符合人體工學、底部加上輪子便於移動,還有架子上支撐兩側的板子向外具反射音響效果等改良,都相當值得稱許。

強調樂器價值 讓古箏成為藝術品
不僅古箏外表上的改變,多年來鑽研古箏的演奏家樊慰慈更提出「將古箏視為藝術品」的概念。他認為國樂圈不論何種專業都將樂器視為一種工具,聲音不好了就汰舊換新。相對於西洋,尤其是提琴不但有知名製琴家族,樂器更有外號、年代、及名家曾經收藏或演奏過的歷史,而民族傳統樂器中,同樣概念卻只存在於中國文人的雅玩——古琴。因此,他不但推崇樂器工廠推出的五十年鎮館之寶,更多次在演奏會中特地將不同曲目所使用的不同古箏列出標註,希望帶動對樂器的重視。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37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