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雜誌的編輯回憶
在《聯合文學》的囑咐下,試著就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至五十七年六月間出刊了三期的《草原》雜誌之編輯,寫下一點回憶的文字。先整理一下時間上的脈絡:民國五十五年三月成功大學電機系四年級學生林蒼生決心不出國進修了,要以文化事業為終身志業,請同班同學劉定泮、建築系王小娥、及建築系畢業在桃園服兵役的姜渝生協助。蒼生希望渝生尋找一位設計人才,因此推介了因為中學時筆友周浩正而亦成為筆友的郭承豐先生。五十五年七月時文化事業以「東西美術事業公司」為名開始籌備,成員包括蒼生、定泮、渝生、小娥、承豐(國華廣告設計)、李南衡(國華廣告AE)、林安潮(承豐同學),規劃的文化事業範疇極廣,幾乎無所不包。由於蒼生及定泮都分發在澎湖服兵役,因此委託剛退伍的渝生負責籌備。
五十五年十月借用蒼生親戚家(仁愛路二段)開始工作,至十二月間主要做了兩件「業務」,其一為台南紗廠的電視廣告,其二為蒼生寫的詩句、承豐與安潮設計的小卡片(即林懷民先生在蒼生新書《隨便想想》序文中提到的小詩箋)。電視廣告曲高和寡未獲選用,卡片印了五萬張可惜叫好不叫座賣得不理想。在無力兼顧設計、廣告與文學雜誌下,五十五年十二月大家同意解散「東西」分道揚鑣,承豐、南衡、安潮五十六年一月籌資創辦了《設計家》雜誌;蒼生、渝生、小娥、定泮則回歸原點專心籌辦文學雜誌。
文學雜誌籌備工作於五十六年一月租用金門街社址正式展開,三月時定名為《草原》雜誌,六月初大量寄出邀稿卡,十一月十二日在金門街舉辦盛大的創刊茶會。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創刊號問世,主題為詩;五十七年二月出刊第二期,主題為民俗文學;五十七年六月十五日出刊第三期,主題為空間藝術;之後未繼續出刊。
《文訊》雜誌在提到《草原》時,使用了「傳奇」的字眼,內心相當不安,可以視為傳奇的,或許勉強可說是一九六○年代的一群年輕人的純潔、天真、信任與熱情。《草原》創刊號施叔青〈約伯的末裔〉文中描述男主角時所用的「年輕的江榮是無憂的」,可以用來描述初見大一的蒼生時之印象,「年輕的蒼生是無憂的」。日前再次看了一封一封當年來往的信件與資料,大學時代的那一段無憂無慮卻強說愁的嬉戲歲月一幕一幕的回到了眼前,在校園草地、在運動場石階、在屋頂陽台、在安平海邊、在深夜的街道上,幾個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的談著文學、藝術、音樂、哲學、人生及社會責任……。「不知道為什麼,也無所謂為什麼,我們在一起,總是談得很純,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煩惱,卻具有同樣的一著天真」(蒼生54年11月在火星社通訊上寫的〈不著痕跡的記遊〉)。大四時定泮辦了一場「巴士返鄉」的活動,節餘了大約三千元,用這筆錢西格瑪社印行了一本鉛印社刊,蒼生主編的;蒼生還編了舞在三月九日社慶由小娥跳吉普賽舞在學校禮堂演出。社刊及舞劇在當時的成大都相當轟動,舞劇曾被要求再演,而西格瑪社刊還廣寄到其他大學去。回想起來,或許是五十五年一月到三月間密集的這些活動,使蒼生興起了畢業後從事文化事業的決心的。
《草原》雜誌會走所謂「鄉土」的道路,應該不是有什麼特別的論述基礎,但會是必然的。蒼生一向喜歡抒寫性靈的作品,喜歡寫散文及短詩,有五四風,不喜歡學院派,也不喜歡流派的自我標榜;小娥是徹底的唯真主義者,討厭做作及知識枷鎖;定泮是熱情的行動派,最嚮往的是鼓勵年輕人的青年雜誌;而浩正也是熱情的純真者,對於傳統及現代文學都非常關懷。被迫進入工學院的渝生,由於叛逆及對學院派建築的失望,在桃園當兵接到蒼生來信要辦文化事業時,正與小娥大談未來要改造農村建築的一些夢想,「建築師沒有社會責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這些背景下,早在五十五年四月初擬文化事業的企劃書時,即已大致定調了基本的方向,要有根、要帶有血肉,建立在生活的體認上,要有社會責任,反對盲目的複製西方以及標新立異。「源於傳統、傲視現代」這八個字是蒼生提出來的,原來的用語是「容」於傳統,我將之改為「源」於傳統。我曾手寫這八個字加上木框掛在金門街草原社址的外門上作為招牌,後來將之設計成為《草原》創刊號的封面。
《聯合文學》編輯部希望我回憶一下《草原》雜誌的編輯過程及稿件來源,這需要將當時的情況簡述一下。五十六年一月《草原》在金門街開始正式籌備時,經費已用去六萬多元只剩下八萬元,蒼生從澎湖來信說「不要把虧掉的錢放在心中,我們是在換取另一個希望」,並且決定原來的一些構想包括定泮的青年雜誌、蒼生的出版社及書局、小娥的文藝沙龍都先暫停,在他退伍前只專注於文學雜誌。開始時只有渝生及小娥在金門街,幸好有幾個年輕學生在幫忙,後來小娥受到家中壓力白天去工作晚上才能協助。資料顯示五十六年三月時雜誌定名為《草原》,並已決定創刊號以詩為主題,預備對當時正在盛行的現代詩之日漸走火入魔加以批判,策略上是希望可以有計畫的促成現代詩之筆戰,當時曾構想了十餘位邀稿對象,包括余光中、弦、葉維廉、季紅、陳映真、劉國松等,也想過李敖與侯立朝等重筆。我草擬的編輯計畫也包括版面尺寸構想、紙張(淺灰色)及頁數(150頁),當時對紙張開數以及紙張浪費問題並不懂,是刻意要與《文星》、《現代文學》、《文學季刊》、《創世紀》、《劇場》等雜誌的尺寸有別的前提下,逐漸形成了所使用的版本,當時的想法是從版本開始,到用紙、設計、編排,到雜誌立場、主題內容,都能夠做到一新耳目與眾不同。
由於個性內向,加上人生地不熟,邀稿的工作不易展開,因此想出了廣發邀稿卡的主意。先是請蒼生在軍中撰寫邀稿函及發刊辭,五月二十四日來信說「揚棄不寫了,雜碎交給你,我自逍遙喝酒去也」,我從蒼生寄來的草稿中的「生機、大地、性靈、詩性、有根性、不要以現代迷惑自己」等關鍵詞,揣摩蒼生想表達的意思寫下了邀稿函的文字,並且大膽的設計為卡片,於六月初大量寄出給當時能找到通訊地址的藝文界人士及學校刊物編輯。印刷精美、設計新穎、加上具有挑戰性的《草原》宣言,「要愛泥土、生命以及陽光」,據說當時曾引起藝文界相當程度的注意,應該有達到一些預期的效果。邀稿卡寄出後,我們會對鎖定的作家進一步寫信,然後再當面求稿,蒼生七月退伍後我們曾一起去拜訪過好幾位知名作家。今年五月四日蒼生新書發表會那一天,黃春明即提到當時我是以毛筆寫信去向他邀稿的,記得曾去找過他幾次終於拿到了以邱文祺筆名發表於第二期的〈癬〉。創刊號陳映真、余光中、七等生先生的大作,也是這樣的過程「磨」到的。因為邀稿卡而連上線得到賜稿的還有大荒、林煥彰等好幾位。秦松、管管與辛鬱是小娥畫家朋友的機緣,在很早期就開始邀稿的。施叔青因為中學時曾通過信(妹妹同學),中學時也曾託我在周夢蝶的書攤買過幾本現代詩集,所以她把〈約伯的末裔〉給了《草原》。李篤恭先生曾擔任彰女的英文老師,因此有了他的稿件。在大學任教的學者作家們則係分別請幾位在幫忙的學生就近在校連繫及邀稿,碩士生的黃啟方(渝生中學同學)負責台大中文系,大四的傅運籌(定泮中學同學)負責台大外文系,大二的王津平與鄭永富(因西格瑪社而結緣)負責淡江及師大,大四的黃國蓀(定泮中學同學)負責政大,大四的關甲申(定泮中學時教會相識)負責文化學院。稿件的校對及跑印刷廠由林添貴及鄭永富負責,發行方面則由劉定泮總其成,所有的參與者分頭幫忙及認養。《草原》創刊號大約是這樣的分工下進行的,由於年輕人的真誠,加上本身沒有什麼背景,所以邀稿的工作雖然辛苦但還算幸運,不同流派的作家學者在同一本刊物發表作品,據丘延亮、林添貴後來接觸到的評論,認為在當時是並不尋常的。
《草原》創刊號規劃的「如何將詩帶進我們的心靈」之專題,很感謝余光中、李篤恭、顏元叔、辛鬱、管管、蘇凌、大荒、林文月、林煥彰、許南村(陳映真)等知名作家及學者惠賜大作,當時在拿到余光中及陳映真先生的手稿,看了內容與原規劃之期待意外的吻合時之興奮,無法形容。另一個刻意規劃的專題「詩給了我們什麼」,是希望以田野調查的概念來反映各界對詩的看法與希望,由於是創刊號,不易獲得較全面的參與,部分只好自己託名撰寫,但借用的名字及背景都是實有其人。很慚愧筆者就寫了八則,其中以黃國蓀為名的短文中,除了對心目中最喜歡的詩人弦以及當時幾乎可以背誦的長詩〈深淵〉致敬外,居然還大膽的寫出如下的文字:「對現代詩的看法,我以為失之於缺乏地域風格,也就是沒有能表達我們自己的感情。就以〈深淵〉來說,它是高度工業文明下的產物,而我們仍在由農業時代步向工業化的途中」,四年前在台南初次見到弦時,曾想過要向他招供但覺得汗顏不敢說出來。
創刊號發刊辭中我進一步就「源於傳統、傲視現代」闡述了《草原》雜誌的看法,而且預告了第一年六期的主題,當時的想法是這樣的:第二期的民俗文學是希望對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文學有一些反思,第三期的空間藝術是希望對當時盛行的現代畫有一些反思。由於擔心短篇小說不易及時獲得足夠的稿件,因此將之規劃在第四期,因為民俗文學及空間藝術,可藉由訪談及田野調查方式得到有新意的文稿及圖片,時間上比較有把握。類似的顧慮下,第五期規劃以文藝批評為主題,然後在第六期才以創作發表為主題,做為第一卷的總結。
《草原》創刊號出刊後曾獲得黃春明、陳映真、高信疆先生等的贊許,因此第二期就大膽的往預設的主題民俗文學走下去。談民俗文學的專題有幸成功訪問了司馬中原、朱介凡、呂訴上、吳瀛濤、林海音、俞大綱、魏子雲、蘇雲林、顧獻樑等大師,主要是傅運籌與關甲申訪談及記錄的。採取與創刊號類似的分工模式,除了黃春明的小說外,我們也得到了何欣、顏元叔、黃美序、向邇、李錫奇、李篤恭、管管、朱介凡等的大作以及林煥彰、張健、梅新等的草原詩選,也很高興陳映真先生將他以巫華果為筆名的漫畫給了我們。第二期還有一篇非常長的大四的丘延亮提供的許常惠與史惟亮教授帶隊的民歌調查總報告,其中介紹了陳達且有陳達的大幅照片。據丘延亮回憶當時是因其中學同學顧重光而知道《草原》並將稿件送到《草原》的,而顧重光是渝生高中時的筆友,當時正在邀請他準備第三期民間藝術工作者的田野調查專題。第二期的封面設計是我就《草原》創刊茶會所設計的邀請卡進一步發展出來的,第二期沒有印出刊日期,應該是五十七年二月初,因為記得第二期封面與封底內頁的編輯的話及徵稿文字:「《草原》要的稿件只是一個字:土。寫得越土,我們越喜歡」,是年假時在員林家中所寫的。
《草原》第三期的主題定位為空間藝術時,蒼生在來信中曾有些擔心。當時公共藝術還很少有人提及,而建築設計也尚未被普遍認同為藝術,所以稿件的取得特別困難,只好勉力拿了林徽音女士的〈中國建築藝術〉一文放在篇首以求壓住陣腳,而將主力放在丘延亮、顧重光與關甲申負責的民間藝術工作者的田野調查報告上。此外,也推出了類似創刊號談詩的「空間藝術與我」的各自表述專欄,到了第三期專欄短文已經都是讀者的來稿。編輯時由於對內容的一直不能自我滿意,所以還是刻意的以陸文其為名寫下心中的一些自責放在專欄的第一則。程抱一先生的談詩是創刊號前就開始寫信到法國將近一年的時間而終於「磨」到的,此外,第三期還有余弘毅與莊世和談繪畫的兩篇論文,以及黃美序與朱介凡等的文章。第三期的封面與編排與首二期有些不同,係因為當時對未學過書法的塗鴉開始有些汗顏及不滿,所以封面的設計開始收斂,而內頁的設計也較著重整體感而非局部效果,比首二期有了更自由及大膽的嘗試。紙張也終於使用了早期規劃的淺灰色紙,創刊號因為大量使用綠色套印以強調草原文學,為了對比效果使用了白色紙,第二期亦沿用了白色紙。
許芳儒在《草原》概述的評論中,曾對各期《草原》編輯人員的變化以及第三期篇幅的驟減好奇,試就此做一些說明,同時也釐清一下網路中有關《草原》設計的傳聞。《草原》的設計與龍思良先生無關,郭承豐先生設計的是「東西美術事業」階段的卡片,而非《草原》雜誌。在人員方面,創刊號出刊時蒼生正要去日本,因此發行人兼社長是林蒼生,主編是姜渝生,所以沒有再列名設計。到了第二期時,蒼生已在日本,故只列為發行人,改由關甲申擔任社長。民俗文學專題訪問稿的整理傅運籌費了很多心力,因此將傅列為共同主編,也因之增列了設計姜渝生。到了第三期要出刊時,渝生已在經建會工作,是甲申將稿件拿到經建會、渝生在晚上編輯設計的,最後由傅運籌跑印刷廠善後將之完成,當時甲申已快入伍而運籌即將赴美留學,因此第三期只列了編輯委員會。至於第三期篇幅少了很多則與《草原》的結束有關,事實上第三期是在尚未全部完稿的狀態下付印的,此可由該期沒有目錄頁可以看出來,雜誌最後面黃美序教授〈談紅樓夢〉一文的標題設計風格也顯著不同。當時的情況是一面等待新稿件一面編輯設計,但何以稿件尚不足即倉促付印,所有當事人都無法清楚的記得。雖然當時《草原》的財務已相當吃緊、渝生也已決定只主編到第三期,而且第三期出刊時距離預定日期已接近四個月,但這些因素應該都不會急迫到沒有目錄頁即付印,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受到陳映真五月時的被捕事件、接著六月六日丘延亮也被捕之衝擊。
民國五十七年夏《草原》雜誌草草收場後,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面對蒼生及伯父母,雖然他們並未曾對當年主編的我有負重託而有所責備。四年前我是以近於贖罪的心情首次在《文訊》雜誌寫下〈草原雜誌的故事〉的。今年四月二十八日在《聯合副刊》上看到林懷民先生在《隨便想想》序文中所寫「林蒼生自己從不提起《草原》的往事,別人提起時,他也不熱烈回應」的文字,感到有說不出來的難過。五月四日悄然步入天下雜誌舉辦的《隨便想想》的新書發表會場時,內心是相當忐忑不安的。看到聽到蒼生在台上以慣有的溫柔、感性、似乎聽得懂又似乎聽不懂的「慧語」談話時,彷彿又見到了大學時代的「西格瑪」蒼生。隨後在午餐時聽到他半開玩笑的向許多藝文界朋友說:《草原》使他學到的就是所有的決策都要與《草原》相反就對了。我聽得出這一句輕描淡寫的自我調侃背後,一定曾有過不少令人心疼的理想受挫的心酸歷程。我們幾個當年老朋友常常會這樣來自我安慰,套用那個年代許多短篇小說在結尾時常常出現的描寫,「《草原》雜誌,使少年時代的蒼生,一夕之間成長了……。」而因為蒼生,草原的一群年輕人才有了一段追求夢想的機會。那一天,當我聽到蒼生轉頭對著我微笑著說出「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的話時,眼眶是一陣泛濕的,我感受到蒼生對當年我的不負責任的只堅持了三期是原諒的了,那麼我心中多年來的歉疚應該是可以放下了。但後來在整理資料時,看到了一封蒼生在《草原》結束後不久的舊信,又覺得蒼生可能從沒有完全歸咎過我,一切都是我心中的自責也說不定。有時候我會很好奇,蒼生在帶領統一企業時,遇到像我這樣不聽話而且未達成任務的工作伙伴時,是會循循勸說誘導呢,還是會杯酒釋兵權的轉調非主管工作呢,還是揮淚斬馬謖的強迫退休或資遣呢,我沒有機會問蒼生。
◎作者簡介
姜渝生
中學時未能如願報考中文系,因此選擇工學院中較具藝術性的成大建築系,民國五十四年畢業。民國五十五、五十六年年間主編《草原》雜誌,出刊三期。《草原》結束後進入經建會,開創了國內以計量方法從事交通運輸規劃的基礎。民國六十四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修,完成博士學位後從事物流顧問工作。在美期間曾創辦新英格蘭西格瑪社友的《春雨小集》,出刊兩期;以及催生及主編大波士頓地區中華文化協會《藝文小集》的第一期。民國七十九年返國任教成大都市計劃系,曾發起「台南市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最近應邀主持經建會的「2030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
五十五年十月借用蒼生親戚家(仁愛路二段)開始工作,至十二月間主要做了兩件「業務」,其一為台南紗廠的電視廣告,其二為蒼生寫的詩句、承豐與安潮設計的小卡片(即林懷民先生在蒼生新書《隨便想想》序文中提到的小詩箋)。電視廣告曲高和寡未獲選用,卡片印了五萬張可惜叫好不叫座賣得不理想。在無力兼顧設計、廣告與文學雜誌下,五十五年十二月大家同意解散「東西」分道揚鑣,承豐、南衡、安潮五十六年一月籌資創辦了《設計家》雜誌;蒼生、渝生、小娥、定泮則回歸原點專心籌辦文學雜誌。
文學雜誌籌備工作於五十六年一月租用金門街社址正式展開,三月時定名為《草原》雜誌,六月初大量寄出邀稿卡,十一月十二日在金門街舉辦盛大的創刊茶會。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創刊號問世,主題為詩;五十七年二月出刊第二期,主題為民俗文學;五十七年六月十五日出刊第三期,主題為空間藝術;之後未繼續出刊。
《文訊》雜誌在提到《草原》時,使用了「傳奇」的字眼,內心相當不安,可以視為傳奇的,或許勉強可說是一九六○年代的一群年輕人的純潔、天真、信任與熱情。《草原》創刊號施叔青〈約伯的末裔〉文中描述男主角時所用的「年輕的江榮是無憂的」,可以用來描述初見大一的蒼生時之印象,「年輕的蒼生是無憂的」。日前再次看了一封一封當年來往的信件與資料,大學時代的那一段無憂無慮卻強說愁的嬉戲歲月一幕一幕的回到了眼前,在校園草地、在運動場石階、在屋頂陽台、在安平海邊、在深夜的街道上,幾個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的談著文學、藝術、音樂、哲學、人生及社會責任……。「不知道為什麼,也無所謂為什麼,我們在一起,總是談得很純,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煩惱,卻具有同樣的一著天真」(蒼生54年11月在火星社通訊上寫的〈不著痕跡的記遊〉)。大四時定泮辦了一場「巴士返鄉」的活動,節餘了大約三千元,用這筆錢西格瑪社印行了一本鉛印社刊,蒼生主編的;蒼生還編了舞在三月九日社慶由小娥跳吉普賽舞在學校禮堂演出。社刊及舞劇在當時的成大都相當轟動,舞劇曾被要求再演,而西格瑪社刊還廣寄到其他大學去。回想起來,或許是五十五年一月到三月間密集的這些活動,使蒼生興起了畢業後從事文化事業的決心的。
《草原》雜誌會走所謂「鄉土」的道路,應該不是有什麼特別的論述基礎,但會是必然的。蒼生一向喜歡抒寫性靈的作品,喜歡寫散文及短詩,有五四風,不喜歡學院派,也不喜歡流派的自我標榜;小娥是徹底的唯真主義者,討厭做作及知識枷鎖;定泮是熱情的行動派,最嚮往的是鼓勵年輕人的青年雜誌;而浩正也是熱情的純真者,對於傳統及現代文學都非常關懷。被迫進入工學院的渝生,由於叛逆及對學院派建築的失望,在桃園當兵接到蒼生來信要辦文化事業時,正與小娥大談未來要改造農村建築的一些夢想,「建築師沒有社會責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這些背景下,早在五十五年四月初擬文化事業的企劃書時,即已大致定調了基本的方向,要有根、要帶有血肉,建立在生活的體認上,要有社會責任,反對盲目的複製西方以及標新立異。「源於傳統、傲視現代」這八個字是蒼生提出來的,原來的用語是「容」於傳統,我將之改為「源」於傳統。我曾手寫這八個字加上木框掛在金門街草原社址的外門上作為招牌,後來將之設計成為《草原》創刊號的封面。
《聯合文學》編輯部希望我回憶一下《草原》雜誌的編輯過程及稿件來源,這需要將當時的情況簡述一下。五十六年一月《草原》在金門街開始正式籌備時,經費已用去六萬多元只剩下八萬元,蒼生從澎湖來信說「不要把虧掉的錢放在心中,我們是在換取另一個希望」,並且決定原來的一些構想包括定泮的青年雜誌、蒼生的出版社及書局、小娥的文藝沙龍都先暫停,在他退伍前只專注於文學雜誌。開始時只有渝生及小娥在金門街,幸好有幾個年輕學生在幫忙,後來小娥受到家中壓力白天去工作晚上才能協助。資料顯示五十六年三月時雜誌定名為《草原》,並已決定創刊號以詩為主題,預備對當時正在盛行的現代詩之日漸走火入魔加以批判,策略上是希望可以有計畫的促成現代詩之筆戰,當時曾構想了十餘位邀稿對象,包括余光中、弦、葉維廉、季紅、陳映真、劉國松等,也想過李敖與侯立朝等重筆。我草擬的編輯計畫也包括版面尺寸構想、紙張(淺灰色)及頁數(150頁),當時對紙張開數以及紙張浪費問題並不懂,是刻意要與《文星》、《現代文學》、《文學季刊》、《創世紀》、《劇場》等雜誌的尺寸有別的前提下,逐漸形成了所使用的版本,當時的想法是從版本開始,到用紙、設計、編排,到雜誌立場、主題內容,都能夠做到一新耳目與眾不同。
由於個性內向,加上人生地不熟,邀稿的工作不易展開,因此想出了廣發邀稿卡的主意。先是請蒼生在軍中撰寫邀稿函及發刊辭,五月二十四日來信說「揚棄不寫了,雜碎交給你,我自逍遙喝酒去也」,我從蒼生寄來的草稿中的「生機、大地、性靈、詩性、有根性、不要以現代迷惑自己」等關鍵詞,揣摩蒼生想表達的意思寫下了邀稿函的文字,並且大膽的設計為卡片,於六月初大量寄出給當時能找到通訊地址的藝文界人士及學校刊物編輯。印刷精美、設計新穎、加上具有挑戰性的《草原》宣言,「要愛泥土、生命以及陽光」,據說當時曾引起藝文界相當程度的注意,應該有達到一些預期的效果。邀稿卡寄出後,我們會對鎖定的作家進一步寫信,然後再當面求稿,蒼生七月退伍後我們曾一起去拜訪過好幾位知名作家。今年五月四日蒼生新書發表會那一天,黃春明即提到當時我是以毛筆寫信去向他邀稿的,記得曾去找過他幾次終於拿到了以邱文祺筆名發表於第二期的〈癬〉。創刊號陳映真、余光中、七等生先生的大作,也是這樣的過程「磨」到的。因為邀稿卡而連上線得到賜稿的還有大荒、林煥彰等好幾位。秦松、管管與辛鬱是小娥畫家朋友的機緣,在很早期就開始邀稿的。施叔青因為中學時曾通過信(妹妹同學),中學時也曾託我在周夢蝶的書攤買過幾本現代詩集,所以她把〈約伯的末裔〉給了《草原》。李篤恭先生曾擔任彰女的英文老師,因此有了他的稿件。在大學任教的學者作家們則係分別請幾位在幫忙的學生就近在校連繫及邀稿,碩士生的黃啟方(渝生中學同學)負責台大中文系,大四的傅運籌(定泮中學同學)負責台大外文系,大二的王津平與鄭永富(因西格瑪社而結緣)負責淡江及師大,大四的黃國蓀(定泮中學同學)負責政大,大四的關甲申(定泮中學時教會相識)負責文化學院。稿件的校對及跑印刷廠由林添貴及鄭永富負責,發行方面則由劉定泮總其成,所有的參與者分頭幫忙及認養。《草原》創刊號大約是這樣的分工下進行的,由於年輕人的真誠,加上本身沒有什麼背景,所以邀稿的工作雖然辛苦但還算幸運,不同流派的作家學者在同一本刊物發表作品,據丘延亮、林添貴後來接觸到的評論,認為在當時是並不尋常的。
《草原》創刊號規劃的「如何將詩帶進我們的心靈」之專題,很感謝余光中、李篤恭、顏元叔、辛鬱、管管、蘇凌、大荒、林文月、林煥彰、許南村(陳映真)等知名作家及學者惠賜大作,當時在拿到余光中及陳映真先生的手稿,看了內容與原規劃之期待意外的吻合時之興奮,無法形容。另一個刻意規劃的專題「詩給了我們什麼」,是希望以田野調查的概念來反映各界對詩的看法與希望,由於是創刊號,不易獲得較全面的參與,部分只好自己託名撰寫,但借用的名字及背景都是實有其人。很慚愧筆者就寫了八則,其中以黃國蓀為名的短文中,除了對心目中最喜歡的詩人弦以及當時幾乎可以背誦的長詩〈深淵〉致敬外,居然還大膽的寫出如下的文字:「對現代詩的看法,我以為失之於缺乏地域風格,也就是沒有能表達我們自己的感情。就以〈深淵〉來說,它是高度工業文明下的產物,而我們仍在由農業時代步向工業化的途中」,四年前在台南初次見到弦時,曾想過要向他招供但覺得汗顏不敢說出來。
創刊號發刊辭中我進一步就「源於傳統、傲視現代」闡述了《草原》雜誌的看法,而且預告了第一年六期的主題,當時的想法是這樣的:第二期的民俗文學是希望對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文學有一些反思,第三期的空間藝術是希望對當時盛行的現代畫有一些反思。由於擔心短篇小說不易及時獲得足夠的稿件,因此將之規劃在第四期,因為民俗文學及空間藝術,可藉由訪談及田野調查方式得到有新意的文稿及圖片,時間上比較有把握。類似的顧慮下,第五期規劃以文藝批評為主題,然後在第六期才以創作發表為主題,做為第一卷的總結。
《草原》創刊號出刊後曾獲得黃春明、陳映真、高信疆先生等的贊許,因此第二期就大膽的往預設的主題民俗文學走下去。談民俗文學的專題有幸成功訪問了司馬中原、朱介凡、呂訴上、吳瀛濤、林海音、俞大綱、魏子雲、蘇雲林、顧獻樑等大師,主要是傅運籌與關甲申訪談及記錄的。採取與創刊號類似的分工模式,除了黃春明的小說外,我們也得到了何欣、顏元叔、黃美序、向邇、李錫奇、李篤恭、管管、朱介凡等的大作以及林煥彰、張健、梅新等的草原詩選,也很高興陳映真先生將他以巫華果為筆名的漫畫給了我們。第二期還有一篇非常長的大四的丘延亮提供的許常惠與史惟亮教授帶隊的民歌調查總報告,其中介紹了陳達且有陳達的大幅照片。據丘延亮回憶當時是因其中學同學顧重光而知道《草原》並將稿件送到《草原》的,而顧重光是渝生高中時的筆友,當時正在邀請他準備第三期民間藝術工作者的田野調查專題。第二期的封面設計是我就《草原》創刊茶會所設計的邀請卡進一步發展出來的,第二期沒有印出刊日期,應該是五十七年二月初,因為記得第二期封面與封底內頁的編輯的話及徵稿文字:「《草原》要的稿件只是一個字:土。寫得越土,我們越喜歡」,是年假時在員林家中所寫的。
《草原》第三期的主題定位為空間藝術時,蒼生在來信中曾有些擔心。當時公共藝術還很少有人提及,而建築設計也尚未被普遍認同為藝術,所以稿件的取得特別困難,只好勉力拿了林徽音女士的〈中國建築藝術〉一文放在篇首以求壓住陣腳,而將主力放在丘延亮、顧重光與關甲申負責的民間藝術工作者的田野調查報告上。此外,也推出了類似創刊號談詩的「空間藝術與我」的各自表述專欄,到了第三期專欄短文已經都是讀者的來稿。編輯時由於對內容的一直不能自我滿意,所以還是刻意的以陸文其為名寫下心中的一些自責放在專欄的第一則。程抱一先生的談詩是創刊號前就開始寫信到法國將近一年的時間而終於「磨」到的,此外,第三期還有余弘毅與莊世和談繪畫的兩篇論文,以及黃美序與朱介凡等的文章。第三期的封面與編排與首二期有些不同,係因為當時對未學過書法的塗鴉開始有些汗顏及不滿,所以封面的設計開始收斂,而內頁的設計也較著重整體感而非局部效果,比首二期有了更自由及大膽的嘗試。紙張也終於使用了早期規劃的淺灰色紙,創刊號因為大量使用綠色套印以強調草原文學,為了對比效果使用了白色紙,第二期亦沿用了白色紙。
許芳儒在《草原》概述的評論中,曾對各期《草原》編輯人員的變化以及第三期篇幅的驟減好奇,試就此做一些說明,同時也釐清一下網路中有關《草原》設計的傳聞。《草原》的設計與龍思良先生無關,郭承豐先生設計的是「東西美術事業」階段的卡片,而非《草原》雜誌。在人員方面,創刊號出刊時蒼生正要去日本,因此發行人兼社長是林蒼生,主編是姜渝生,所以沒有再列名設計。到了第二期時,蒼生已在日本,故只列為發行人,改由關甲申擔任社長。民俗文學專題訪問稿的整理傅運籌費了很多心力,因此將傅列為共同主編,也因之增列了設計姜渝生。到了第三期要出刊時,渝生已在經建會工作,是甲申將稿件拿到經建會、渝生在晚上編輯設計的,最後由傅運籌跑印刷廠善後將之完成,當時甲申已快入伍而運籌即將赴美留學,因此第三期只列了編輯委員會。至於第三期篇幅少了很多則與《草原》的結束有關,事實上第三期是在尚未全部完稿的狀態下付印的,此可由該期沒有目錄頁可以看出來,雜誌最後面黃美序教授〈談紅樓夢〉一文的標題設計風格也顯著不同。當時的情況是一面等待新稿件一面編輯設計,但何以稿件尚不足即倉促付印,所有當事人都無法清楚的記得。雖然當時《草原》的財務已相當吃緊、渝生也已決定只主編到第三期,而且第三期出刊時距離預定日期已接近四個月,但這些因素應該都不會急迫到沒有目錄頁即付印,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受到陳映真五月時的被捕事件、接著六月六日丘延亮也被捕之衝擊。
民國五十七年夏《草原》雜誌草草收場後,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面對蒼生及伯父母,雖然他們並未曾對當年主編的我有負重託而有所責備。四年前我是以近於贖罪的心情首次在《文訊》雜誌寫下〈草原雜誌的故事〉的。今年四月二十八日在《聯合副刊》上看到林懷民先生在《隨便想想》序文中所寫「林蒼生自己從不提起《草原》的往事,別人提起時,他也不熱烈回應」的文字,感到有說不出來的難過。五月四日悄然步入天下雜誌舉辦的《隨便想想》的新書發表會場時,內心是相當忐忑不安的。看到聽到蒼生在台上以慣有的溫柔、感性、似乎聽得懂又似乎聽不懂的「慧語」談話時,彷彿又見到了大學時代的「西格瑪」蒼生。隨後在午餐時聽到他半開玩笑的向許多藝文界朋友說:《草原》使他學到的就是所有的決策都要與《草原》相反就對了。我聽得出這一句輕描淡寫的自我調侃背後,一定曾有過不少令人心疼的理想受挫的心酸歷程。我們幾個當年老朋友常常會這樣來自我安慰,套用那個年代許多短篇小說在結尾時常常出現的描寫,「《草原》雜誌,使少年時代的蒼生,一夕之間成長了……。」而因為蒼生,草原的一群年輕人才有了一段追求夢想的機會。那一天,當我聽到蒼生轉頭對著我微笑著說出「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的話時,眼眶是一陣泛濕的,我感受到蒼生對當年我的不負責任的只堅持了三期是原諒的了,那麼我心中多年來的歉疚應該是可以放下了。但後來在整理資料時,看到了一封蒼生在《草原》結束後不久的舊信,又覺得蒼生可能從沒有完全歸咎過我,一切都是我心中的自責也說不定。有時候我會很好奇,蒼生在帶領統一企業時,遇到像我這樣不聽話而且未達成任務的工作伙伴時,是會循循勸說誘導呢,還是會杯酒釋兵權的轉調非主管工作呢,還是揮淚斬馬謖的強迫退休或資遣呢,我沒有機會問蒼生。
◎作者簡介
姜渝生
中學時未能如願報考中文系,因此選擇工學院中較具藝術性的成大建築系,民國五十四年畢業。民國五十五、五十六年年間主編《草原》雜誌,出刊三期。《草原》結束後進入經建會,開創了國內以計量方法從事交通運輸規劃的基礎。民國六十四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修,完成博士學位後從事物流顧問工作。在美期間曾創辦新英格蘭西格瑪社友的《春雨小集》,出刊兩期;以及催生及主編大波士頓地區中華文化協會《藝文小集》的第一期。民國七十九年返國任教成大都市計劃系,曾發起「台南市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最近應邀主持經建會的「2030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