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事物,新精神——跨世代談收藏
時 間:2009年6月14日下午3時
地 點:Insomnia睡不著咖啡館
主持人:吳雅慧(六年級,舊香居女主人)
與談人:高 雄(三年級,筆名朴子,又名子朴,工程師)
楊 澤(四年級,詩人)
苦 茶(五年級,又名coolchet,大自在軒藏書誌部落格主人)
ayano (七年級,上班族)
陳冠華(七年級,抱殘守缺齋主人)
初夏,靜巷中的空氣隱約浮動著暗香,氣候詭譎變幻莫測。有時正覺異常燠熱,剎那間驟雨降落,滴答聲帶有飽滿的重量。
這是畢業的季節,新舊交替的時節,也是草木生長與萬物展現生命力、變化無窮的轉捩點。此時,處於人生各不同階段的愛書人齊聚在這裡,分享藏書的樂趣與經驗,而大家的共通點是:書與朋友。
藏書的樂趣
雅慧:首先請大家來談談自己買書的內容與樂趣,還有藏書在生活中所佔的重要性。
苦茶:藏書其實是一種「運動」,甚至可以「養生」。以前台北還沒有捷運,交通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去光華商場、重慶南路、台大、師大附近逛書店還要走上一段路,順便就當作健行。進到書店之後,站站蹲蹲找書,又是另一種形式的運動,至於樂趣,應該在於尋寶的過程。所謂「寶」的定義,則有公認與個人兩種層面。
冠華:我從小就自發性地愛看書,與家庭無關。我覺得買書和藏書其實是兩回事,買書是實用性的,一定會看,但藏書未必全部都會讀,甚至已經擁有新版本,還會再追求舊版本。另外在買書的過程會認識許多朋友,這也是很大的一種快樂。
雅慧:大部分年輕人都還是比較喜歡新的東西,對你而言,舊書除了閱讀與尋寶的樂趣,還有其他特別的吸引力嗎?
冠華:這和年紀應該沒有太大關係,我覺得是天生的。
高雄:時下e世代的資訊與通路這麼發達,買新版圖書不是什麼難事,但是舊書予人迷惑之處就在「稀、奇、古、怪」這四個字,每次鑽進舊書舖,不論遇到什麼書,都感受到是一種緣分。
ayano:我會喜歡書,可能受父親影響。我從小收到的各種禮物都是書。以前也會買新書,但我很喜歡老作家的作品,可是多半已絕版,只好買舊書。買來才發現:以前的書原來這麼漂亮,於是舊書越買越多,漸漸沉迷下去!
楊澤:很高興今天在場遇到這麼多老靈魂。二十一世紀有點像是一個六親不認的時代,許多美好的事物都已經不算了。我開始買書與長大的地方在嘉義,我除了買新書同時也買舊書。買舊書就像剛才高雄所說,是一種「挖寶的樂趣」。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吳濁流的《無花果》,這是本禁書,但我卻很輕易在嘉義的舊書店找到,從此打開一個世界。
書就像鑰匙,如果想要認識社會或歷史,你在學校或圖書館其實得不到太多東西。我們的年代是一個「沒有書房的年代」,黃春明說他在「沒有書房的年代」都跑到咖啡館寫作,在那個年代你要用各種方式弄到錢去買書,也有很多書就是在書店看,所以嘉義有許多新書店和舊書店我都很熟。
我們說老書與新書,絕版與初版等有什麼道理,其實一開始我也不懂。所有家中很多書的人,都像班雅明曾被人問:你買的這些書你都看過了嗎?他回答:你會每天都用你收藏的塞佛勒瓷器嗎?所以這有兩個部分,一個是你真的很愛它,就像收藏瓷器,但你不可能天天把玩它,它比較像一種吉祥物而非紀念品。紀念品是你觀光回來就不會再碰它了。而吉祥物是你會觸摸它、和它對話,書比較像是這樣一種關係。
洞察時代氛圍與開啟世界的鑰匙
楊澤:如果你懂得老書的話,它就像一段時間的旅程,可以認識一個城市。某些舊書店能告訴你一個城市的過去,我們要認識台北市,可能要到舊香居,除了位於台大、師大、政大周遭,還有中研院許多老先生也會把他們的東西帶過來,所以是台灣文獻的寶庫。
我的經驗是:我在布朗大學教書的時候常去哈佛,那裡有家舊書店叫Macintyre & Moore,而哈佛全校有多少師生,多少科系,還包括周遭地區的居民,每天有多少書來來去去,流通量極大,在這裡你會看到圖書館所見不到的東西,譬如一九五○年代的人讀什麼書。所謂古典學的經典書目本來我並不夠懂,但我在那裡一看就知道了,而且這些書會一直出現,也不必告訴老闆自己需要什麼。基本上如果你常去的話,就會知道哈佛優秀的師生一九五○、六○年代都在讀些什麼重要的書,可以一目瞭然,無師自通。
二十一世紀大家都會追求新的東西,我覺得舊香居的名字很好玩,讓我想起一段詞:「舊時月色 算幾番照我」,記得是南宋姜夔的〈暗香〉。
雅慧:是爸爸想到這個名字。
楊澤:其實我從來沒有喜歡過圖書館,我覺得圖書館好像是K書的地方,所以我養成在書店看書的習慣,並且在書店會遇到我的老師。以前我和我的老師王文興常在書林書店各據一方,各自看書。
對我而言,舊書店慢慢變成一個寶庫,即使我到現在這個年紀,對我所生長的一九五○年代末期,還是感受到空氣中有某種東西,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只能去舊書店找,相對的新書會越買越少。在台灣大家都經歷過一個階段,喜歡某種新的理論,也是打開這個世界的祕密的鑰匙。
可是我們的社會應該要進入下一個階段,大家對自己的歷史應該要更瞭解。我成長的年代有最好的藝術電影與導演,現在這個年代六親不認,統統不算了。在這個時間的轉折點上,我覺得逛舊書店對我就像看老電影一樣。我生長的年代可能還算是很幸運,一九八○年在紐約大概有八家電影院在放老電影,禮拜三全部放布紐爾,禮拜四全部放柏格曼,現在當然一家都沒有了,大家都不要這些東西了。所以我今天來,很想知道新一代年輕朋友怎麼看這個東西。
高雄:蒐尋古舊書和回顧老電影的心情譬喻十分貼切。
苦茶:我想補充一下,剛剛從楊澤先生的說法讓我想到:有些歷史事件或更早的東西我們來不及趕上,所以我們進到舊書店以後,看到那些書就像抬頭看見星空一樣。因為星光是幾萬年前的光線傳到地球來,而我在舊書店看到的書則是十幾年,幾十年甚至百年前發射出來的訊息,原來古時候就已經有人寫過這種東西了,或是有人蒐集過這種資料,某個研究機構作過研究,或是有哪本小說那時就已經完成,但我現在才接收到它。
高雄:另外我也想追憶一下誠品當年的古書區,曾經經營得有聲有色,幾次拍賣會也辦得轟轟烈烈,但自從古書區悄然消失以後,對於嗜古成癖的老學究,也就了然無趣裹足不前了,惟仍還寄望信義旗艦店終會有朝古籍又再新開張,嘉惠眾書癡。
新世代的舊書觀點
ayano:我對文學比較感興趣。記得小時候家裡有本《未央歌》,那本書後來就變成我個人的收藏。國文課本上也會收一些早期作家的作品,我慢慢發現自己對那些作家比較感興趣,反而近期作家的作品沒有那麼吸引我。
我之所以開始買舊書,是從徐鍾珮開始。我從爾雅合輯《親親》裡看到她的作品,讓我印象很深刻,後來找到重光文藝的版本買齊,從此發現一個新的天地。
我會看但不會鑽研太深,所以甚至後來我有點偏視覺走向,依據封面設計收藏。但如果對一本書的內容沒有興趣,我只會覺得很漂亮,然後把書放回去。
雅慧:ayano還有一點很特別,她研究一九四○、五○年代的舊時言情小說,買書談書的網誌甚至還成為日本學生寫博士論文的資料來源!
ayano:之前雅慧姐姐向我推薦金杏枝的小說,因為封面出自名畫家的手筆,就帶回家看。我讀了以後覺得這實在是太有趣了,因為一九五○年代的言情小說和後來的瓊瑤小說很不一樣,當時特別強調反共愛國情操,但跟很嚴肅的反共小說又不同。這是一個我沒有經歷過的年代,但又確實在台灣發生過,除了愛情之外也傳達出當時的社會氛圍。
雅慧:其實我覺得很多收藏家包括高雄先生,還有我認識的許多客人都很偉大,他們都是民間的文化保存工作者。
在討論嚴肅的文學或純文學之後,也有些人開始會去找比較特別的議題研究,我覺得因為和客人的互動,自己也重新認識許多東西,而且每個客人都有各自的興趣、研究,比較嚴肅來說,當大社會需要時他們甚至可提供所有所知。
冠華:我喜歡藏書擁有的歷史感,欣賞渡海來台的文人如臺靜農、鄭騫、錢穆。像楊澤老師的年代可能在政治上氣氛比較封閉,所以會一心想追求新的、西方的,可是在我們所處的年代一直不斷有新的主義與理論出現,有時現狀讓人覺得不耐煩,於是反觀去看舊的事物。
有時候舊書店會讓人引起新的興趣,我可能本來只想買本國學的書,可是後來又注意到白色恐怖或某個我不熟悉的領域,於是又開啟另一個世界或研究方向。買書有時會越買越雜,上架時甚至不知該放到什麼位置。
雅慧:我之前還沒有問你,為什麼對日據時代的書也會感興趣?因為我記得你對西川滿的書也很著迷。
冠華:因為裝幀與插畫非常漂亮華美,買一兩本來開心一下。
雅慧:所以大家的「病徵」都差不多。
新舊版本與藏書觀
雅慧:接下來請冠華談一下版本新舊的部分。
冠華:新版買來閱讀,舊版買來收藏。通常是主題式的收藏,如果我喜歡一個作家,會買作品全集。我不太去圖書館借書,藏書很重要是一種擁有的感覺。至於版本,我比較偏愛初版與第一版,初版的封面和後來的新版往往有所不同,而序或內容也有差別。如果正好是我喜歡的作家,新舊版都會想擁有。
高雄:成長在數位世代的年輕人可能比較難以體會版本差異。版本對我輩還有別種意義,以前是鉛字排版,隨著版次不同,清晰度也有所差別,到第二版的紙模就會有些磨損,其情況就類似黑膠唱片漸受鋼針的磨損而失真。舉個例子,像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的書籍,頭版書的版權頁就多用彩色套印,清楚而醒目,隨後再版、三版就明顯馬虎多了,有意無意間製造了差異。不過我想這樣也不錯,各有不同的層次。
紐約有家很出名的書店叫Strand,它有個Rare Book部門好像設在三樓,所蒐集的多是美國文學的簽名首版。作家簽名也好,善本精印也好,許多樂趣就是這樣來的。
雅慧:所以我常告訴客人未必只有初版最好,有時後來的版本會增補修正一些東西。
高雄:愛書人之所以會特別偏好圖書的首版首刷,多半因為裝幀較精緻,裝訂較考究,整個感覺也就美麗些。
楊澤:關於書我想討論的是:收藏書與名牌包有什麼差別?
大家會說,收藏就是永遠少一本書,永遠少一件衣服,其實藏書應該比較像是「一本書交天下友」。我們知道千利休說「一杯茶交天下友」,對我而言一本書可以交到許多許多朋友,只要買書就可以達到「以文會友」,家裡可以有群英會,你就是導演,可以把它們放在一起,因為要「喚醒睡美人的靈魂」,所以代價昂貴。
雅慧:現在有很多觀念都在慢慢改變,自古就有許多藏書家,他們認為藏書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錢,這我不能否認。但我們今天想討論的不是多有名,或多昂貴的書,而是你心裡帶給自己很大歡愉和滿足的藏書。
讀書脈絡與歷史感
楊澤:我年輕時也喜歡去舊書店,但是當年對所謂國學、國故反感,覺得陳舊迂腐。以前我們的年代比較崇洋,可是現在到了一定年紀以後又會跳脫出來,現在想到我的師長輩像臺靜農先生,他們從大陸逃來台灣,被人稱作「遺老」。每一代都會有一種斷絕與斷裂。
在我成長的年代,我們是不知前面也不知後面,所以喜歡西方的東西,對自己的文化歷史不是很瞭解,一直在這種斷裂中成長。於是到某個年紀之後,必須作某種連結。可是歷史上都是這種斷裂,所有的藏書最後都會散掉、被燒掉。所以為什麼班雅明要說是「拾荒」,還有所謂「漫遊者」,就是要重新發明與建構歷史。這似乎是一種循環,年輕時可能喜歡比較新的東西,會往前跑。
雅慧:楊澤待會兒可以參考苦茶和其他人的情形,或許感覺會比較樂觀。他很有趣又涉獵各種領域,我們都很好奇為什麼他的世界如此跳Tone。
苦茶:我先來簡介一下我的藏書史,為什麼會發展到今天這地步。我從小就喜歡看漫畫,一開始沒有意識到我在藏書,只是「偷藏書」,把大人不喜歡我看的東西統統藏在床底下。
國中、高中課業很重,到大學也還是沒有開竅。真正的「大爆發」要等到退伍開始工作領薪水之後,當時有一套老古出版社的毛宗崗批三國,《三國演義》其實是很通俗的書籍,但是那套書有附毛宗崗的批語及讀法,教你怎麼讀。從此讀出各種面向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我不論對歷史演義小說、正史像《三國志》、《史記》,或是有批語的古典文學都有興趣。因為作批評最有名的是金聖嘆,所以也把他的著作、傳記全部收集。因為想讀現代人寫的歷史小說所以找到高陽,然後又轉向日本人寫的歷史小說,另外對筆記小說、掌故考據、古典詩詞、軍事謀略學也產生興趣。
「大爆發」之後就針對這些主題進行收藏,之前喜歡的科幻、日本武俠、漫畫與電影也還是繼續收集。對陳寅恪的學術作品及傳記也幾乎收齊,喜歡他的精神。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有反叛性格的人特別感興趣,甚至像周作人、鄭孝胥、劉吶鷗那一輩被當成「漢奸」的作家。回頭看台灣的古典漢詩,從中國新文學到後來的鴛鴦蝴蝶派等世俗文學,自此許多主題就交纏匯集在一起,說雜似乎很雜,但隱隱約約還是有些環環相扣的脈絡。
楊澤:原來他自己才是「睡美人」。
苦茶:藏書雖然本來是一種個人的活動,但是自從我開了部落格以後認識許多書友,他們教我很多東西,還幫我找書,交換書,甚至送書給我。所以網路時代可以擴大藏書的效率與認識朋友,我常感覺到後來,人的分量甚至比書還重要。
雅慧:他的讀書誌很迷人。
台北學與牯嶺街
高雄:我從小就喜歡湊近伯叔的龍門陣裡聽講掌故,喜歡大陸抗戰時期及台灣日據時代的古舊氛圍,對老的事物、老的時代很感興趣。家父、家母的籍貫是雲南大理、昆明,父親當時在中學校教書。耳濡目染乃對書的興趣很廣泛,其實歷史、地理與文學等都是環環相扣。我所感受的「迷惑」好比是圖書館式的搬書,是博物館式的蒐物。
像我們有一夥朋友迷上買古地圖,其中內容包羅萬象,有地理、歷史、文學、自然環境,所以收藏欣賞也好,從中尋找資料也好,都是樂此不疲的興趣使然。
雅慧:我知道你從歷史的角度,有系列地收藏一些和台北相關的書籍、文獻、地圖、照片等資料。
楊澤:在台灣,一九三○或四○年代的東西以前在牯嶺街其實都可以找得到,所以一九三○年代朱西甯最喜歡說是一種「斷裂」,但實際上還是有傳承。我覺得現在是更大的斷裂。
雅慧:其實我遇到的客人中很多對於台灣、台北市的記憶或歷史圖片都很有興趣或關心,也有人專門在收集研究。關注台北學想瞭解這些的人越來越多。
高雄:很多朋友最近常喜歡掛在嘴邊的「台北學」,就好比你看到一棟房子,會去考證它以前的歷程,追溯晚清或日據時代是什麼模樣,房子主人家或者建築師有什麼奇構異想等等。那種面向是超出二維、三維,而不止於三維、四維的,再加上了想像就更加豐富了,這正是發自那種廣泛深切求知的好奇心。
書籍的旅程
雅慧:最後,「到了萬不得已時,我會怎樣處理自己多年的收藏?」很多人都思考過,也詢問我什麼是「最好的答案」,他們應該也會很想知道像楊澤、高雄或其他愛書人會怎麼作。
高雄:由於緣於新竹「清華六年」的朝朝暮暮,因愛此華而及彼華,乃對當年北平的「老清華」頗有感念之情。至於有關雲南滇鄉的文物,就落葉回歸昆明老家吧。
楊澤:之前已送出幾千本給學校研究生們。以後應該會分送出去,就看誰來巴結我和我太太。
苦茶:以後告訴我女兒,請舊書店到家裡估價,自己留幾本作紀念就好!
楊澤:人和書都是一種時空的形式,就像我們剛才使用「喚醒睡美人的靈魂」這樣的譬喻。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奇妙的回收場,我們也在等待別人來回收我們。
雅慧:許多人都會憂慮,但我覺得可以暫時先不要去想,很多事情無法預測,不如順其自然。
座談會的內容彷彿還沒結束,現場仍然充滿高低音頻不同的談笑聲。桌上羅列著高雄先生所帶來的各種時間旅行物件,包括牯嶺街松林書店迷你紙模型、上海古籍書店目錄、巴黎塞納河畔書攤黑白老照片……
喝完咖啡,接下來去哪裡?最後每個人幾乎不約而同,習慣性還是走進了書店。
【五四光影──近代文學期刊展】
展覽地點:舊香居(台北市龍泉街81號1樓)
開放時間:2009年7月31日至9月6日(每周二至周日14:00-20:00)
◎記錄者簡介
嚴可婷
台北人,東吳日文系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擔任藝術、建築、設計、攝影、生活風格、童書等書區門市及文具館採購。天母胡思書店外文書籍總統籌。後從事翻譯、文案、書籍編校註審等文字工作。部落格:玩樂時光playtime
地 點:Insomnia睡不著咖啡館
主持人:吳雅慧(六年級,舊香居女主人)
與談人:高 雄(三年級,筆名朴子,又名子朴,工程師)
楊 澤(四年級,詩人)
苦 茶(五年級,又名coolchet,大自在軒藏書誌部落格主人)
ayano (七年級,上班族)
陳冠華(七年級,抱殘守缺齋主人)
初夏,靜巷中的空氣隱約浮動著暗香,氣候詭譎變幻莫測。有時正覺異常燠熱,剎那間驟雨降落,滴答聲帶有飽滿的重量。
這是畢業的季節,新舊交替的時節,也是草木生長與萬物展現生命力、變化無窮的轉捩點。此時,處於人生各不同階段的愛書人齊聚在這裡,分享藏書的樂趣與經驗,而大家的共通點是:書與朋友。
藏書的樂趣
雅慧:首先請大家來談談自己買書的內容與樂趣,還有藏書在生活中所佔的重要性。
苦茶:藏書其實是一種「運動」,甚至可以「養生」。以前台北還沒有捷運,交通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去光華商場、重慶南路、台大、師大附近逛書店還要走上一段路,順便就當作健行。進到書店之後,站站蹲蹲找書,又是另一種形式的運動,至於樂趣,應該在於尋寶的過程。所謂「寶」的定義,則有公認與個人兩種層面。
冠華:我從小就自發性地愛看書,與家庭無關。我覺得買書和藏書其實是兩回事,買書是實用性的,一定會看,但藏書未必全部都會讀,甚至已經擁有新版本,還會再追求舊版本。另外在買書的過程會認識許多朋友,這也是很大的一種快樂。
雅慧:大部分年輕人都還是比較喜歡新的東西,對你而言,舊書除了閱讀與尋寶的樂趣,還有其他特別的吸引力嗎?
冠華:這和年紀應該沒有太大關係,我覺得是天生的。
高雄:時下e世代的資訊與通路這麼發達,買新版圖書不是什麼難事,但是舊書予人迷惑之處就在「稀、奇、古、怪」這四個字,每次鑽進舊書舖,不論遇到什麼書,都感受到是一種緣分。
ayano:我會喜歡書,可能受父親影響。我從小收到的各種禮物都是書。以前也會買新書,但我很喜歡老作家的作品,可是多半已絕版,只好買舊書。買來才發現:以前的書原來這麼漂亮,於是舊書越買越多,漸漸沉迷下去!
楊澤:很高興今天在場遇到這麼多老靈魂。二十一世紀有點像是一個六親不認的時代,許多美好的事物都已經不算了。我開始買書與長大的地方在嘉義,我除了買新書同時也買舊書。買舊書就像剛才高雄所說,是一種「挖寶的樂趣」。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吳濁流的《無花果》,這是本禁書,但我卻很輕易在嘉義的舊書店找到,從此打開一個世界。
書就像鑰匙,如果想要認識社會或歷史,你在學校或圖書館其實得不到太多東西。我們的年代是一個「沒有書房的年代」,黃春明說他在「沒有書房的年代」都跑到咖啡館寫作,在那個年代你要用各種方式弄到錢去買書,也有很多書就是在書店看,所以嘉義有許多新書店和舊書店我都很熟。
我們說老書與新書,絕版與初版等有什麼道理,其實一開始我也不懂。所有家中很多書的人,都像班雅明曾被人問:你買的這些書你都看過了嗎?他回答:你會每天都用你收藏的塞佛勒瓷器嗎?所以這有兩個部分,一個是你真的很愛它,就像收藏瓷器,但你不可能天天把玩它,它比較像一種吉祥物而非紀念品。紀念品是你觀光回來就不會再碰它了。而吉祥物是你會觸摸它、和它對話,書比較像是這樣一種關係。
洞察時代氛圍與開啟世界的鑰匙
楊澤:如果你懂得老書的話,它就像一段時間的旅程,可以認識一個城市。某些舊書店能告訴你一個城市的過去,我們要認識台北市,可能要到舊香居,除了位於台大、師大、政大周遭,還有中研院許多老先生也會把他們的東西帶過來,所以是台灣文獻的寶庫。
我的經驗是:我在布朗大學教書的時候常去哈佛,那裡有家舊書店叫Macintyre & Moore,而哈佛全校有多少師生,多少科系,還包括周遭地區的居民,每天有多少書來來去去,流通量極大,在這裡你會看到圖書館所見不到的東西,譬如一九五○年代的人讀什麼書。所謂古典學的經典書目本來我並不夠懂,但我在那裡一看就知道了,而且這些書會一直出現,也不必告訴老闆自己需要什麼。基本上如果你常去的話,就會知道哈佛優秀的師生一九五○、六○年代都在讀些什麼重要的書,可以一目瞭然,無師自通。
二十一世紀大家都會追求新的東西,我覺得舊香居的名字很好玩,讓我想起一段詞:「舊時月色 算幾番照我」,記得是南宋姜夔的〈暗香〉。
雅慧:是爸爸想到這個名字。
楊澤:其實我從來沒有喜歡過圖書館,我覺得圖書館好像是K書的地方,所以我養成在書店看書的習慣,並且在書店會遇到我的老師。以前我和我的老師王文興常在書林書店各據一方,各自看書。
對我而言,舊書店慢慢變成一個寶庫,即使我到現在這個年紀,對我所生長的一九五○年代末期,還是感受到空氣中有某種東西,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只能去舊書店找,相對的新書會越買越少。在台灣大家都經歷過一個階段,喜歡某種新的理論,也是打開這個世界的祕密的鑰匙。
可是我們的社會應該要進入下一個階段,大家對自己的歷史應該要更瞭解。我成長的年代有最好的藝術電影與導演,現在這個年代六親不認,統統不算了。在這個時間的轉折點上,我覺得逛舊書店對我就像看老電影一樣。我生長的年代可能還算是很幸運,一九八○年在紐約大概有八家電影院在放老電影,禮拜三全部放布紐爾,禮拜四全部放柏格曼,現在當然一家都沒有了,大家都不要這些東西了。所以我今天來,很想知道新一代年輕朋友怎麼看這個東西。
高雄:蒐尋古舊書和回顧老電影的心情譬喻十分貼切。
苦茶:我想補充一下,剛剛從楊澤先生的說法讓我想到:有些歷史事件或更早的東西我們來不及趕上,所以我們進到舊書店以後,看到那些書就像抬頭看見星空一樣。因為星光是幾萬年前的光線傳到地球來,而我在舊書店看到的書則是十幾年,幾十年甚至百年前發射出來的訊息,原來古時候就已經有人寫過這種東西了,或是有人蒐集過這種資料,某個研究機構作過研究,或是有哪本小說那時就已經完成,但我現在才接收到它。
高雄:另外我也想追憶一下誠品當年的古書區,曾經經營得有聲有色,幾次拍賣會也辦得轟轟烈烈,但自從古書區悄然消失以後,對於嗜古成癖的老學究,也就了然無趣裹足不前了,惟仍還寄望信義旗艦店終會有朝古籍又再新開張,嘉惠眾書癡。
新世代的舊書觀點
ayano:我對文學比較感興趣。記得小時候家裡有本《未央歌》,那本書後來就變成我個人的收藏。國文課本上也會收一些早期作家的作品,我慢慢發現自己對那些作家比較感興趣,反而近期作家的作品沒有那麼吸引我。
我之所以開始買舊書,是從徐鍾珮開始。我從爾雅合輯《親親》裡看到她的作品,讓我印象很深刻,後來找到重光文藝的版本買齊,從此發現一個新的天地。
我會看但不會鑽研太深,所以甚至後來我有點偏視覺走向,依據封面設計收藏。但如果對一本書的內容沒有興趣,我只會覺得很漂亮,然後把書放回去。
雅慧:ayano還有一點很特別,她研究一九四○、五○年代的舊時言情小說,買書談書的網誌甚至還成為日本學生寫博士論文的資料來源!
ayano:之前雅慧姐姐向我推薦金杏枝的小說,因為封面出自名畫家的手筆,就帶回家看。我讀了以後覺得這實在是太有趣了,因為一九五○年代的言情小說和後來的瓊瑤小說很不一樣,當時特別強調反共愛國情操,但跟很嚴肅的反共小說又不同。這是一個我沒有經歷過的年代,但又確實在台灣發生過,除了愛情之外也傳達出當時的社會氛圍。
雅慧:其實我覺得很多收藏家包括高雄先生,還有我認識的許多客人都很偉大,他們都是民間的文化保存工作者。
在討論嚴肅的文學或純文學之後,也有些人開始會去找比較特別的議題研究,我覺得因為和客人的互動,自己也重新認識許多東西,而且每個客人都有各自的興趣、研究,比較嚴肅來說,當大社會需要時他們甚至可提供所有所知。
冠華:我喜歡藏書擁有的歷史感,欣賞渡海來台的文人如臺靜農、鄭騫、錢穆。像楊澤老師的年代可能在政治上氣氛比較封閉,所以會一心想追求新的、西方的,可是在我們所處的年代一直不斷有新的主義與理論出現,有時現狀讓人覺得不耐煩,於是反觀去看舊的事物。
有時候舊書店會讓人引起新的興趣,我可能本來只想買本國學的書,可是後來又注意到白色恐怖或某個我不熟悉的領域,於是又開啟另一個世界或研究方向。買書有時會越買越雜,上架時甚至不知該放到什麼位置。
雅慧:我之前還沒有問你,為什麼對日據時代的書也會感興趣?因為我記得你對西川滿的書也很著迷。
冠華:因為裝幀與插畫非常漂亮華美,買一兩本來開心一下。
雅慧:所以大家的「病徵」都差不多。
新舊版本與藏書觀
雅慧:接下來請冠華談一下版本新舊的部分。
冠華:新版買來閱讀,舊版買來收藏。通常是主題式的收藏,如果我喜歡一個作家,會買作品全集。我不太去圖書館借書,藏書很重要是一種擁有的感覺。至於版本,我比較偏愛初版與第一版,初版的封面和後來的新版往往有所不同,而序或內容也有差別。如果正好是我喜歡的作家,新舊版都會想擁有。
高雄:成長在數位世代的年輕人可能比較難以體會版本差異。版本對我輩還有別種意義,以前是鉛字排版,隨著版次不同,清晰度也有所差別,到第二版的紙模就會有些磨損,其情況就類似黑膠唱片漸受鋼針的磨損而失真。舉個例子,像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的書籍,頭版書的版權頁就多用彩色套印,清楚而醒目,隨後再版、三版就明顯馬虎多了,有意無意間製造了差異。不過我想這樣也不錯,各有不同的層次。
紐約有家很出名的書店叫Strand,它有個Rare Book部門好像設在三樓,所蒐集的多是美國文學的簽名首版。作家簽名也好,善本精印也好,許多樂趣就是這樣來的。
雅慧:所以我常告訴客人未必只有初版最好,有時後來的版本會增補修正一些東西。
高雄:愛書人之所以會特別偏好圖書的首版首刷,多半因為裝幀較精緻,裝訂較考究,整個感覺也就美麗些。
楊澤:關於書我想討論的是:收藏書與名牌包有什麼差別?
大家會說,收藏就是永遠少一本書,永遠少一件衣服,其實藏書應該比較像是「一本書交天下友」。我們知道千利休說「一杯茶交天下友」,對我而言一本書可以交到許多許多朋友,只要買書就可以達到「以文會友」,家裡可以有群英會,你就是導演,可以把它們放在一起,因為要「喚醒睡美人的靈魂」,所以代價昂貴。
雅慧:現在有很多觀念都在慢慢改變,自古就有許多藏書家,他們認為藏書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錢,這我不能否認。但我們今天想討論的不是多有名,或多昂貴的書,而是你心裡帶給自己很大歡愉和滿足的藏書。
讀書脈絡與歷史感
楊澤:我年輕時也喜歡去舊書店,但是當年對所謂國學、國故反感,覺得陳舊迂腐。以前我們的年代比較崇洋,可是現在到了一定年紀以後又會跳脫出來,現在想到我的師長輩像臺靜農先生,他們從大陸逃來台灣,被人稱作「遺老」。每一代都會有一種斷絕與斷裂。
在我成長的年代,我們是不知前面也不知後面,所以喜歡西方的東西,對自己的文化歷史不是很瞭解,一直在這種斷裂中成長。於是到某個年紀之後,必須作某種連結。可是歷史上都是這種斷裂,所有的藏書最後都會散掉、被燒掉。所以為什麼班雅明要說是「拾荒」,還有所謂「漫遊者」,就是要重新發明與建構歷史。這似乎是一種循環,年輕時可能喜歡比較新的東西,會往前跑。
雅慧:楊澤待會兒可以參考苦茶和其他人的情形,或許感覺會比較樂觀。他很有趣又涉獵各種領域,我們都很好奇為什麼他的世界如此跳Tone。
苦茶:我先來簡介一下我的藏書史,為什麼會發展到今天這地步。我從小就喜歡看漫畫,一開始沒有意識到我在藏書,只是「偷藏書」,把大人不喜歡我看的東西統統藏在床底下。
國中、高中課業很重,到大學也還是沒有開竅。真正的「大爆發」要等到退伍開始工作領薪水之後,當時有一套老古出版社的毛宗崗批三國,《三國演義》其實是很通俗的書籍,但是那套書有附毛宗崗的批語及讀法,教你怎麼讀。從此讀出各種面向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我不論對歷史演義小說、正史像《三國志》、《史記》,或是有批語的古典文學都有興趣。因為作批評最有名的是金聖嘆,所以也把他的著作、傳記全部收集。因為想讀現代人寫的歷史小說所以找到高陽,然後又轉向日本人寫的歷史小說,另外對筆記小說、掌故考據、古典詩詞、軍事謀略學也產生興趣。
「大爆發」之後就針對這些主題進行收藏,之前喜歡的科幻、日本武俠、漫畫與電影也還是繼續收集。對陳寅恪的學術作品及傳記也幾乎收齊,喜歡他的精神。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有反叛性格的人特別感興趣,甚至像周作人、鄭孝胥、劉吶鷗那一輩被當成「漢奸」的作家。回頭看台灣的古典漢詩,從中國新文學到後來的鴛鴦蝴蝶派等世俗文學,自此許多主題就交纏匯集在一起,說雜似乎很雜,但隱隱約約還是有些環環相扣的脈絡。
楊澤:原來他自己才是「睡美人」。
苦茶:藏書雖然本來是一種個人的活動,但是自從我開了部落格以後認識許多書友,他們教我很多東西,還幫我找書,交換書,甚至送書給我。所以網路時代可以擴大藏書的效率與認識朋友,我常感覺到後來,人的分量甚至比書還重要。
雅慧:他的讀書誌很迷人。
台北學與牯嶺街
高雄:我從小就喜歡湊近伯叔的龍門陣裡聽講掌故,喜歡大陸抗戰時期及台灣日據時代的古舊氛圍,對老的事物、老的時代很感興趣。家父、家母的籍貫是雲南大理、昆明,父親當時在中學校教書。耳濡目染乃對書的興趣很廣泛,其實歷史、地理與文學等都是環環相扣。我所感受的「迷惑」好比是圖書館式的搬書,是博物館式的蒐物。
像我們有一夥朋友迷上買古地圖,其中內容包羅萬象,有地理、歷史、文學、自然環境,所以收藏欣賞也好,從中尋找資料也好,都是樂此不疲的興趣使然。
雅慧:我知道你從歷史的角度,有系列地收藏一些和台北相關的書籍、文獻、地圖、照片等資料。
楊澤:在台灣,一九三○或四○年代的東西以前在牯嶺街其實都可以找得到,所以一九三○年代朱西甯最喜歡說是一種「斷裂」,但實際上還是有傳承。我覺得現在是更大的斷裂。
雅慧:其實我遇到的客人中很多對於台灣、台北市的記憶或歷史圖片都很有興趣或關心,也有人專門在收集研究。關注台北學想瞭解這些的人越來越多。
高雄:很多朋友最近常喜歡掛在嘴邊的「台北學」,就好比你看到一棟房子,會去考證它以前的歷程,追溯晚清或日據時代是什麼模樣,房子主人家或者建築師有什麼奇構異想等等。那種面向是超出二維、三維,而不止於三維、四維的,再加上了想像就更加豐富了,這正是發自那種廣泛深切求知的好奇心。
書籍的旅程
雅慧:最後,「到了萬不得已時,我會怎樣處理自己多年的收藏?」很多人都思考過,也詢問我什麼是「最好的答案」,他們應該也會很想知道像楊澤、高雄或其他愛書人會怎麼作。
高雄:由於緣於新竹「清華六年」的朝朝暮暮,因愛此華而及彼華,乃對當年北平的「老清華」頗有感念之情。至於有關雲南滇鄉的文物,就落葉回歸昆明老家吧。
楊澤:之前已送出幾千本給學校研究生們。以後應該會分送出去,就看誰來巴結我和我太太。
苦茶:以後告訴我女兒,請舊書店到家裡估價,自己留幾本作紀念就好!
楊澤:人和書都是一種時空的形式,就像我們剛才使用「喚醒睡美人的靈魂」這樣的譬喻。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奇妙的回收場,我們也在等待別人來回收我們。
雅慧:許多人都會憂慮,但我覺得可以暫時先不要去想,很多事情無法預測,不如順其自然。
座談會的內容彷彿還沒結束,現場仍然充滿高低音頻不同的談笑聲。桌上羅列著高雄先生所帶來的各種時間旅行物件,包括牯嶺街松林書店迷你紙模型、上海古籍書店目錄、巴黎塞納河畔書攤黑白老照片……
喝完咖啡,接下來去哪裡?最後每個人幾乎不約而同,習慣性還是走進了書店。
【五四光影──近代文學期刊展】
展覽地點:舊香居(台北市龍泉街81號1樓)
開放時間:2009年7月31日至9月6日(每周二至周日14:00-20:00)
◎記錄者簡介
嚴可婷
台北人,東吳日文系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擔任藝術、建築、設計、攝影、生活風格、童書等書區門市及文具館採購。天母胡思書店外文書籍總統籌。後從事翻譯、文案、書籍編校註審等文字工作。部落格:玩樂時光pla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