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金門,有說不完的故事】 見證山盟與海誓
台灣,在過去二十年的政治紛擾與族群對立中翻攪撕扯,我們都是一家人這句話說來容易,但在今天做為一個台灣人,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這話後面隱隱的陰影。
歷史弔詭地成為我們的未來,每一個明天都在無法化解的歷史仇恨羞辱創痛中消耗,台灣人走不出去。
而我一直以為,對文化的重新想像,從變與不變中找回共同的情感,可能才是療癒這二十多年撕傷的唯一良藥。
文化創意四個字依然在族群有對立、政治風風雨雨不斷的台灣,聽來不免輕佻了。文化不只有衣食住行而已;文化應該有更大的前瞻功能與使命。
不可能嗎?
台灣本島人自我中心的思維或許到了應該調整的時候了。
來到金門,離開被議題操縱灌爆的台灣本島,我的確看到一種新的可能。
在這裡,鄭成功、八二三、洋樓、古厝、八三一、風獅爺、蔣介石、鄧麗君、新台幣、人民幣……都被當成走過的歲月完整保存,沒有哪一段是改朝換代後被當成受害的創疤。海盜來過、荷蘭人來過、日本人來過;書香進士、移民富商、駐軍師旅、觀光遊客,或從此地出發又回返,或打這裡路過曾駐足,構成了一種奇特的流動性。
這種流動性與歷史的完整感並不衝突,難怪這裡的居民開口總是:「我們金門人……」然而語氣中沒有政治的挑釁或文化的排他,反而有一種踏實的純真。
是的,他們的確可以驕傲地自稱「金門人」,這個身分是他們挺過戰亂烽火、從一個貧窮離島到今天小三通後的富庶縣市,一步一步贏得的。
在反共復國教育洗腦下長大的我輩,總以為金門就只是個硬邦邦的戰地堡壘。論歷史的動盪、戰火的洗禮,金門原本應該是千瘡百孔、奄奄一息的,台灣遭遇過的它一樣也沒躲過,甚至受到蹂躪還更加慘烈。但,也許是那樣遼闊的海洋,或者因為那樣堅實的花崗岩地形,這座小島竟有一種彷彿在古代傳說中才有的武士氣質,有文有武,亦剛亦柔。
將兵刃插入石中,蹲踞天涯一角,看海上潮湧浮沉,世事起落,帶著一種滄桑的眼神,維持著不變的守候姿勢。金門原來也是很古典溫柔的。
金門人會說,他們講的是閩南語,不是台語。
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時有些吃驚,難不成是我自己過度政治敏感?然而與他們相處久了之後,我得說他們真正了解母語的定義。閩南二字有面對歷史脈絡的坦然,也有文化多元的自在。
在高粱的助興下,微醺的我感染到他們所謂的閩南特質,鬧著想高歌江蕙名曲(幸或不幸,金門沒有錢櫃好樂迪)。許多台語歌詞中的古雅典麗,在繁華現代的台灣本島早已顯得格格不入了。歌曲中那個情感原鄉竟仍然存在,如果其中盡是癡怨離合,再適合不過以這座小島的過往為場景了。遠赴南洋謀生、拋家別子的移民故事,戰火中天人永隔的悲劇,還有駐防阿兵哥與當地姑娘沒有結果的戀曲……
(一暝花開的香味,引阮滿腹的稀微;你敢有聽見花謝若落土,破碎是誰人的心肝?)
在金門沒有風花雪月,山盟海誓與生離死別都是歷史的足跡。
大家都在談論文化創意產業,但文化創意究竟是甚麼?用文化來把庸俗的商品包裝一下嗎?借用世界知名品牌的模式來行銷我們的甚麼?我們有甚麼?
世運聽奧成功落幕了,但都是國外早已模式化的平台,我們站上這個國際舞台,給外國人看到他們想看到的,吃的文化與民俗廟會特色。我們從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中重新認識自己了嗎?看到自己文化的下一個世紀了嗎?被自己感動了嗎?
把我們的立法院文化包裝一下,成為全世界都沒有的電視情境喜劇新公式怎麼樣?台北街頭摩托車橫衝直撞藝高人膽大,何不發展成特技馬戲,任憑國人或觀光客看了都能會心吧?……想一些點子不難,難的是如何深化?究竟該如何掌握住文化中的變與不變?
來到金門,我被它的變與不變感動了。
它不需要文化的包裝,它的渾然自信有一種療癒功能,反倒是「台灣人」或許可以來此學習到,如何記憶。
黃昏時我登上陳景蘭洋樓,這座在一九二一年興建的豪華樓房雖列不上古蹟,但是白樓立於蔥翠小山坡上,走出露台便是湛藍汪洋,有種奇特的殖民地風情。但是它又不像香港淺水灣,除了殖民風外失去了自我。這座樓曾代表金門人征服南洋致富的驕傲,也曾被日軍徵用為指揮所,砲戰中當作野戰醫院,昇平時改為官兵度假中心。
往下坡走去,當年的澡堂區現在成了文學茶坊。茶坊負責人說,當年鄧麗君來拍攝《君在前哨》時,在這個澡堂洗過澡喔!
這就是金門,歷史重重疊疊,沒有鬼魅瀰漫,反有一種波光瀲灩。
台灣的故事,其實應該從金門說起。
◎作者簡介
郭強生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具有作家、評論家、劇場製作編導多重角色,近年代表作品有散文《就是捨不得》、《2003/郭強生》、《書生》;評論文集《文學公民》、《在文學徬徨的年代》;以及戲劇編導作品《慾可慾,非常慾》、《慾望街車》等。
歷史弔詭地成為我們的未來,每一個明天都在無法化解的歷史仇恨羞辱創痛中消耗,台灣人走不出去。
而我一直以為,對文化的重新想像,從變與不變中找回共同的情感,可能才是療癒這二十多年撕傷的唯一良藥。
文化創意四個字依然在族群有對立、政治風風雨雨不斷的台灣,聽來不免輕佻了。文化不只有衣食住行而已;文化應該有更大的前瞻功能與使命。
不可能嗎?
台灣本島人自我中心的思維或許到了應該調整的時候了。
來到金門,離開被議題操縱灌爆的台灣本島,我的確看到一種新的可能。
在這裡,鄭成功、八二三、洋樓、古厝、八三一、風獅爺、蔣介石、鄧麗君、新台幣、人民幣……都被當成走過的歲月完整保存,沒有哪一段是改朝換代後被當成受害的創疤。海盜來過、荷蘭人來過、日本人來過;書香進士、移民富商、駐軍師旅、觀光遊客,或從此地出發又回返,或打這裡路過曾駐足,構成了一種奇特的流動性。
這種流動性與歷史的完整感並不衝突,難怪這裡的居民開口總是:「我們金門人……」然而語氣中沒有政治的挑釁或文化的排他,反而有一種踏實的純真。
是的,他們的確可以驕傲地自稱「金門人」,這個身分是他們挺過戰亂烽火、從一個貧窮離島到今天小三通後的富庶縣市,一步一步贏得的。
在反共復國教育洗腦下長大的我輩,總以為金門就只是個硬邦邦的戰地堡壘。論歷史的動盪、戰火的洗禮,金門原本應該是千瘡百孔、奄奄一息的,台灣遭遇過的它一樣也沒躲過,甚至受到蹂躪還更加慘烈。但,也許是那樣遼闊的海洋,或者因為那樣堅實的花崗岩地形,這座小島竟有一種彷彿在古代傳說中才有的武士氣質,有文有武,亦剛亦柔。
將兵刃插入石中,蹲踞天涯一角,看海上潮湧浮沉,世事起落,帶著一種滄桑的眼神,維持著不變的守候姿勢。金門原來也是很古典溫柔的。
金門人會說,他們講的是閩南語,不是台語。
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時有些吃驚,難不成是我自己過度政治敏感?然而與他們相處久了之後,我得說他們真正了解母語的定義。閩南二字有面對歷史脈絡的坦然,也有文化多元的自在。
在高粱的助興下,微醺的我感染到他們所謂的閩南特質,鬧著想高歌江蕙名曲(幸或不幸,金門沒有錢櫃好樂迪)。許多台語歌詞中的古雅典麗,在繁華現代的台灣本島早已顯得格格不入了。歌曲中那個情感原鄉竟仍然存在,如果其中盡是癡怨離合,再適合不過以這座小島的過往為場景了。遠赴南洋謀生、拋家別子的移民故事,戰火中天人永隔的悲劇,還有駐防阿兵哥與當地姑娘沒有結果的戀曲……
(一暝花開的香味,引阮滿腹的稀微;你敢有聽見花謝若落土,破碎是誰人的心肝?)
在金門沒有風花雪月,山盟海誓與生離死別都是歷史的足跡。
大家都在談論文化創意產業,但文化創意究竟是甚麼?用文化來把庸俗的商品包裝一下嗎?借用世界知名品牌的模式來行銷我們的甚麼?我們有甚麼?
世運聽奧成功落幕了,但都是國外早已模式化的平台,我們站上這個國際舞台,給外國人看到他們想看到的,吃的文化與民俗廟會特色。我們從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中重新認識自己了嗎?看到自己文化的下一個世紀了嗎?被自己感動了嗎?
把我們的立法院文化包裝一下,成為全世界都沒有的電視情境喜劇新公式怎麼樣?台北街頭摩托車橫衝直撞藝高人膽大,何不發展成特技馬戲,任憑國人或觀光客看了都能會心吧?……想一些點子不難,難的是如何深化?究竟該如何掌握住文化中的變與不變?
來到金門,我被它的變與不變感動了。
它不需要文化的包裝,它的渾然自信有一種療癒功能,反倒是「台灣人」或許可以來此學習到,如何記憶。
黃昏時我登上陳景蘭洋樓,這座在一九二一年興建的豪華樓房雖列不上古蹟,但是白樓立於蔥翠小山坡上,走出露台便是湛藍汪洋,有種奇特的殖民地風情。但是它又不像香港淺水灣,除了殖民風外失去了自我。這座樓曾代表金門人征服南洋致富的驕傲,也曾被日軍徵用為指揮所,砲戰中當作野戰醫院,昇平時改為官兵度假中心。
往下坡走去,當年的澡堂區現在成了文學茶坊。茶坊負責人說,當年鄧麗君來拍攝《君在前哨》時,在這個澡堂洗過澡喔!
這就是金門,歷史重重疊疊,沒有鬼魅瀰漫,反有一種波光瀲灩。
台灣的故事,其實應該從金門說起。
◎作者簡介
郭強生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具有作家、評論家、劇場製作編導多重角色,近年代表作品有散文《就是捨不得》、《2003/郭強生》、《書生》;評論文集《文學公民》、《在文學徬徨的年代》;以及戲劇編導作品《慾可慾,非常慾》、《慾望街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