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字」的詩人
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由德裔羅馬尼亞作家赫塔‧穆勒獲得。國際文壇人士聽到這個消息都大感驚訝,因為他們沒有聽過這個名字,然而認識她作品的人,都能馬上同意這個決定,因為她的確是一個風格獨特,語言極其優美的文學家。
我知道赫塔‧穆勒有藏字的習慣。只要在報章、雜誌,放眼所及的宣傳品上,遇見有趣、繽紛的字和詞,她就會興奮地拿起剪刀,切切嚓嚓把它們一一剪下,收藏在自己的寶貝盒子裡。她珍藏詞彙,如同人們珍藏珠寶一般。等到哪一天心血來潮,靈感湧現,她就會把盒子打開,挑出紙片,甚至配上圖案,一點一滴拼貼出美麗的詩句。
十月十九日德國圖書大獎頒獎典禮的酒會上,赫塔‧穆勒的面容看起來特別疲倦。疲倦的原因不是她入圍了卻沒得獎(這一點反倒讓她如釋重負),而是自十月八日諾貝爾文學獎名單公布的那一天起,她成天飽受祝賀聲、訪談轟炸,鎂光燈分秒追逐,簡直是一分一秒也不得清閒。望著她那疲憊的面容很不忍心,我們試著跟她聊點好玩的事情吧。首先是德國電視節目新鮮報的主持人謝克,向喜愛時尚的她推薦台灣品牌「夏姿」,企圖用絕美華服迷惑她進入另一個世界。而我則準備告訴她一個有趣的成語,跟文字有關。於是我開口問她:你聽過「煮字為藥」嗎?果然,赫塔‧穆勒聽了馬上把沉重的眼皮撐起,好奇地詢問:「咦,那是什麼?說來聽聽吧!」
「就是把字一個一個地放進鍋子裡,用小火慢慢煮,慢慢熬,慢慢提煉,最後熬出了一鍋仙丹妙藥,我們管那叫做詩。」
赫塔‧穆勒聽完大喜,她說:「我覺得這一整鍋的文字精髓,應該叫做滋補心靈的精力湯!人們喝了它,保證元氣大增、通體舒暢!這煮字為藥的說法還真有意思!」對於詩人來說,文字本身蘊含的強大力量,總能使他們眷戀著迷。赫塔‧穆勒也是詩人出身,她以詩的語言,一步一步構築自己的文學版圖。
她所喜愛的,隨心所欲地,拼貼文字的創作方式,或許可以被想像為樂透彩號碼的夢幻組合。只不過赫塔‧穆勒中了頭彩的過程並非偶然,她胸中有一股源自內在的推動力量,不停地促使她,完成戲劇一般的詩。在此節譯一段二○○五年出版的拼貼詩集《蒼白紳士拿著摩卡杯》(Die blassen Herren mit den Mokkatassen),跟讀者分享。
當 我 錯過 晚班列車 我 告訴
站長 我 想 在 長條椅 上
躺 一下下 他 說 請便 然後
開始 檢查 柵欄 上面
漆油漆的地方 他的 手臂 很像
看到 水塔 就會 轉彎 的 大狗 前腿
因為 牠們 看到 影子 就會害怕 他
想 知道 我 想不想 牢裡的 弟弟
我 問 你 認識 他 嗎 他說 碰巧認識
未經 策劃
相信讀者在閱讀詩句時,首先感覺到的是一股純真和甜美,讀起來也帶著兒歌似的可愛旋律。其實赫塔‧穆勒在詩中,最常談到的是監獄、警察,還有出了門以後,再也回不了家的父親。這種魔幻寫實的手法,加上詭異的冷酷氛圍,精準呈現專制集權對於生命鯨吞蠶食的恐怖感受。由於詩人作家自己親身經歷過這種迫害,曾被逼到幾近瘋狂的狀態,當慘痛深入她身上每一個細胞時,她便告訴自己,一定要使用最直接、正確、冷靜精準的文字,向世人說明共產專制集權的殘暴,同時抗爭到底,徹底維護人的自由權利。也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讀到赫塔‧穆勒的勇氣和正義感。
傷痕文學本是戰後德語文學的重要主軸,近年來移民文學蔚成氣候,赫塔‧穆勒背景的複雜性建立其創作的主要基調。一九五三年赫塔‧穆勒出生於羅馬尼亞尼茲基多夫(Nitzkydorf)。這個小村子就是所謂的「德國村」,是德國人聚集的地方。在這裡人們只說德語,只吃德國南方菜,只依據德國日曆作息。在羅馬尼亞,大家喚他們德國人,但是當他們回到了德國,卻被視為羅馬尼亞人。身分認同所帶來的羈絆,也是諾貝爾文學獎新得主,一直在作品中不斷討論的最深層次問題。
在過去二十七年間,赫塔‧穆勒一共出版了十八本書,其中有小說、散文,有雜文隨筆,也有詩集。她的作品雖然已被翻譯為二十種語言,銷量卻不見水漲船高,在德語地區累積總銷量也未破二十萬冊。很明顯地,她的文學性很純粹。不過這一切自十月八日起徹底改變了,全世界書店最佳位置,擺的統統是赫塔‧穆勒的作品,而拼貼詩集更是一冊難求。
當被問及得獎感言時,赫塔‧穆勒說:「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得獎的其實並不是我,是我的書,不是我本人。我不會因此變得更好或更壞,我只知道從此一切將會變得更美好……」害羞靦腆的赫塔‧穆勒,其實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早已獲得德國二十三項文學大獎,儘管世人不熟悉她,但也終於開始認識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赫塔‧穆勒將成為世界文學的新重心。
◎赫塔‧穆勒簡介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尼茲基多夫村(Nitzkydorf),親身經歷羅國極權政治與祕密警察監督的恐怖生活。
一九七○年代末期,進入機器工廠擔任翻譯,因拒當情治單位的線民遭到解雇,其後決心投身文學,開始自由創作。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一本著作《低地》(Niederungen),這本短篇故事集遭到共黨政府審查刪修,完整版本偷偷運至德國出版,引起廣大迴響。之後發表小說《壓迫的探戈》,因批評羅國當局,導致著作在祖國遭到查禁。
一九八七年,穆勒與同為作家的夫婿移居德國,稍後陸續出版《狐狸當時已經是獵人》、《風中綠李》、《約定》等書,集小說家、詩人、散文家於一身,穆勒的著作多以德文為主,有部分作品被翻譯為英文、法文與西班牙文。
獲獎無數的她,終榮獲文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將獲瑞典幣1000萬克朗(約4598萬台幣)獎金,肯定其文學的成就。
◎本文作者簡介
唐薇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碩士。因翻譯德國文學,獲得多次國際文學翻譯獎學金及參與翻譯研討會,進而與德國文壇及出版界締下不解之緣。現任台北書展基金會,德國文化出版活動策展人,負責邀請德語作家來台,及至德國推介台灣作家。
我知道赫塔‧穆勒有藏字的習慣。只要在報章、雜誌,放眼所及的宣傳品上,遇見有趣、繽紛的字和詞,她就會興奮地拿起剪刀,切切嚓嚓把它們一一剪下,收藏在自己的寶貝盒子裡。她珍藏詞彙,如同人們珍藏珠寶一般。等到哪一天心血來潮,靈感湧現,她就會把盒子打開,挑出紙片,甚至配上圖案,一點一滴拼貼出美麗的詩句。
十月十九日德國圖書大獎頒獎典禮的酒會上,赫塔‧穆勒的面容看起來特別疲倦。疲倦的原因不是她入圍了卻沒得獎(這一點反倒讓她如釋重負),而是自十月八日諾貝爾文學獎名單公布的那一天起,她成天飽受祝賀聲、訪談轟炸,鎂光燈分秒追逐,簡直是一分一秒也不得清閒。望著她那疲憊的面容很不忍心,我們試著跟她聊點好玩的事情吧。首先是德國電視節目新鮮報的主持人謝克,向喜愛時尚的她推薦台灣品牌「夏姿」,企圖用絕美華服迷惑她進入另一個世界。而我則準備告訴她一個有趣的成語,跟文字有關。於是我開口問她:你聽過「煮字為藥」嗎?果然,赫塔‧穆勒聽了馬上把沉重的眼皮撐起,好奇地詢問:「咦,那是什麼?說來聽聽吧!」
「就是把字一個一個地放進鍋子裡,用小火慢慢煮,慢慢熬,慢慢提煉,最後熬出了一鍋仙丹妙藥,我們管那叫做詩。」
赫塔‧穆勒聽完大喜,她說:「我覺得這一整鍋的文字精髓,應該叫做滋補心靈的精力湯!人們喝了它,保證元氣大增、通體舒暢!這煮字為藥的說法還真有意思!」對於詩人來說,文字本身蘊含的強大力量,總能使他們眷戀著迷。赫塔‧穆勒也是詩人出身,她以詩的語言,一步一步構築自己的文學版圖。
她所喜愛的,隨心所欲地,拼貼文字的創作方式,或許可以被想像為樂透彩號碼的夢幻組合。只不過赫塔‧穆勒中了頭彩的過程並非偶然,她胸中有一股源自內在的推動力量,不停地促使她,完成戲劇一般的詩。在此節譯一段二○○五年出版的拼貼詩集《蒼白紳士拿著摩卡杯》(Die blassen Herren mit den Mokkatassen),跟讀者分享。
當 我 錯過 晚班列車 我 告訴
站長 我 想 在 長條椅 上
躺 一下下 他 說 請便 然後
開始 檢查 柵欄 上面
漆油漆的地方 他的 手臂 很像
看到 水塔 就會 轉彎 的 大狗 前腿
因為 牠們 看到 影子 就會害怕 他
想 知道 我 想不想 牢裡的 弟弟
我 問 你 認識 他 嗎 他說 碰巧認識
未經 策劃
相信讀者在閱讀詩句時,首先感覺到的是一股純真和甜美,讀起來也帶著兒歌似的可愛旋律。其實赫塔‧穆勒在詩中,最常談到的是監獄、警察,還有出了門以後,再也回不了家的父親。這種魔幻寫實的手法,加上詭異的冷酷氛圍,精準呈現專制集權對於生命鯨吞蠶食的恐怖感受。由於詩人作家自己親身經歷過這種迫害,曾被逼到幾近瘋狂的狀態,當慘痛深入她身上每一個細胞時,她便告訴自己,一定要使用最直接、正確、冷靜精準的文字,向世人說明共產專制集權的殘暴,同時抗爭到底,徹底維護人的自由權利。也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讀到赫塔‧穆勒的勇氣和正義感。
傷痕文學本是戰後德語文學的重要主軸,近年來移民文學蔚成氣候,赫塔‧穆勒背景的複雜性建立其創作的主要基調。一九五三年赫塔‧穆勒出生於羅馬尼亞尼茲基多夫(Nitzkydorf)。這個小村子就是所謂的「德國村」,是德國人聚集的地方。在這裡人們只說德語,只吃德國南方菜,只依據德國日曆作息。在羅馬尼亞,大家喚他們德國人,但是當他們回到了德國,卻被視為羅馬尼亞人。身分認同所帶來的羈絆,也是諾貝爾文學獎新得主,一直在作品中不斷討論的最深層次問題。
在過去二十七年間,赫塔‧穆勒一共出版了十八本書,其中有小說、散文,有雜文隨筆,也有詩集。她的作品雖然已被翻譯為二十種語言,銷量卻不見水漲船高,在德語地區累積總銷量也未破二十萬冊。很明顯地,她的文學性很純粹。不過這一切自十月八日起徹底改變了,全世界書店最佳位置,擺的統統是赫塔‧穆勒的作品,而拼貼詩集更是一冊難求。
當被問及得獎感言時,赫塔‧穆勒說:「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得獎的其實並不是我,是我的書,不是我本人。我不會因此變得更好或更壞,我只知道從此一切將會變得更美好……」害羞靦腆的赫塔‧穆勒,其實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早已獲得德國二十三項文學大獎,儘管世人不熟悉她,但也終於開始認識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赫塔‧穆勒將成為世界文學的新重心。
◎赫塔‧穆勒簡介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尼茲基多夫村(Nitzkydorf),親身經歷羅國極權政治與祕密警察監督的恐怖生活。
一九七○年代末期,進入機器工廠擔任翻譯,因拒當情治單位的線民遭到解雇,其後決心投身文學,開始自由創作。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一本著作《低地》(Niederungen),這本短篇故事集遭到共黨政府審查刪修,完整版本偷偷運至德國出版,引起廣大迴響。之後發表小說《壓迫的探戈》,因批評羅國當局,導致著作在祖國遭到查禁。
一九八七年,穆勒與同為作家的夫婿移居德國,稍後陸續出版《狐狸當時已經是獵人》、《風中綠李》、《約定》等書,集小說家、詩人、散文家於一身,穆勒的著作多以德文為主,有部分作品被翻譯為英文、法文與西班牙文。
獲獎無數的她,終榮獲文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將獲瑞典幣1000萬克朗(約4598萬台幣)獎金,肯定其文學的成就。
◎本文作者簡介
唐薇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碩士。因翻譯德國文學,獲得多次國際文學翻譯獎學金及參與翻譯研討會,進而與德國文壇及出版界締下不解之緣。現任台北書展基金會,德國文化出版活動策展人,負責邀請德語作家來台,及至德國推介台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