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文學十大事件
繼2008年《國語日報》60年、《幼獅文藝》50年、
九歌出版社30年及《文訊》25年,
今年是《聯合文學》25周年暨300期里程碑,
這些劃時代成就,再再提醒我們都有一份責任,
共同傳承理想、繼續創造美好文學世界。
以下略敘2009年台灣島上文學出版十大事件。
01 美學新書,繁華盛開
本年度是「美麗」的一年!
蔣勳出版一系列美學新書,身為台灣知名畫家、詩人、散文家兼美學家,其「談美」方面著作極豐富,今年他尤其豐收,先後出版有《感覺十書》、《生活十講》、《孤獨六講有聲書》、《美的曙光》、《漢字書法之美》、《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等書,兼具理性與感性,從各方面深入淺出談美、審美,提升民眾美學修養,深獲各界好評。
謝里法於3月出版《紫色大稻埕》,厚達六百多頁,是本關於台灣美術的歷史小說,寫的是1900年前後出生,也就是日殖台灣明治時代,開始接受日式教育後的第一代美術家的故事,主角為李石樵、郭雪湖、顏水龍、陳清汾四人,夾雜記實與虛構多線敘述,故事終止於1938年,雖是一本小說,實為認識日據時代台灣美術史重要參考。
李渝美術文集《行動中的藝術家》於9月出版,綜論古今中外藝術其人其事,如維美爾、馬奈、圓明園銅獸首索歸事件、趙無極、傳宋人〈溪岸圖〉等,以文學的筆觸描繪藝術,文詞犀利,令人激賞感動。
丘彥明《踏尋梵谷的足跡》及《翻開梵谷的時代》兩書同步於11月出版,正好趕上年底的梵谷展,書中搭配大量梵谷畫作及相關歐洲各地照片,並泛論與梵谷同時代的多位畫家,是認識梵谷其人其畫及其時空背景的絕佳入門。
02 張愛玲遺作《小團圓》出版
擁有張愛玲獨家中文版權的皇冠出版社,於2月24日成立55周年之際,出版張愛玲生前未曾發表的小說《小團圓》,內容長達十五萬字,書中女主角幾乎就是張愛玲化身,無論出身上海傳統家族的陰影、香港修道院就讀女子中學經過、其談吐、文采及由愛轉憎的愛情遭遇,故事情節都與她的生平吻合,因此被視為張愛玲的自傳小說。
不過本書的出版略有爭議,原因是張愛玲生前摯友宋琪在1976年收到《小團圓》初稿後,認為主角九莉不會獲得讀者共鳴,極力勸阻出版,張愛玲也曾自述要銷毀;但宋琪之子宋以朗在2007年繼承張愛玲遺產管理權後,追溯父母與張愛玲的書信內容,發現張愛玲曾多次修改書中內容,將女主角「作家」身分改為學醫,他還發現張愛玲與皇冠編輯討論該書出版事宜的通信,因此主張該書於七○、八○年代未能出版,實因顧慮當時「政治不正確」及怕被「對號入座」(指胡蘭成),如今當事人既然已經辭世,他堅持出版此書。
九歌出版社30年及《文訊》25年,
今年是《聯合文學》25周年暨300期里程碑,
這些劃時代成就,再再提醒我們都有一份責任,
共同傳承理想、繼續創造美好文學世界。
以下略敘2009年台灣島上文學出版十大事件。
01 美學新書,繁華盛開
本年度是「美麗」的一年!
蔣勳出版一系列美學新書,身為台灣知名畫家、詩人、散文家兼美學家,其「談美」方面著作極豐富,今年他尤其豐收,先後出版有《感覺十書》、《生活十講》、《孤獨六講有聲書》、《美的曙光》、《漢字書法之美》、《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等書,兼具理性與感性,從各方面深入淺出談美、審美,提升民眾美學修養,深獲各界好評。
謝里法於3月出版《紫色大稻埕》,厚達六百多頁,是本關於台灣美術的歷史小說,寫的是1900年前後出生,也就是日殖台灣明治時代,開始接受日式教育後的第一代美術家的故事,主角為李石樵、郭雪湖、顏水龍、陳清汾四人,夾雜記實與虛構多線敘述,故事終止於1938年,雖是一本小說,實為認識日據時代台灣美術史重要參考。
李渝美術文集《行動中的藝術家》於9月出版,綜論古今中外藝術其人其事,如維美爾、馬奈、圓明園銅獸首索歸事件、趙無極、傳宋人〈溪岸圖〉等,以文學的筆觸描繪藝術,文詞犀利,令人激賞感動。
丘彥明《踏尋梵谷的足跡》及《翻開梵谷的時代》兩書同步於11月出版,正好趕上年底的梵谷展,書中搭配大量梵谷畫作及相關歐洲各地照片,並泛論與梵谷同時代的多位畫家,是認識梵谷其人其畫及其時空背景的絕佳入門。
02 張愛玲遺作《小團圓》出版
擁有張愛玲獨家中文版權的皇冠出版社,於2月24日成立55周年之際,出版張愛玲生前未曾發表的小說《小團圓》,內容長達十五萬字,書中女主角幾乎就是張愛玲化身,無論出身上海傳統家族的陰影、香港修道院就讀女子中學經過、其談吐、文采及由愛轉憎的愛情遭遇,故事情節都與她的生平吻合,因此被視為張愛玲的自傳小說。
不過本書的出版略有爭議,原因是張愛玲生前摯友宋琪在1976年收到《小團圓》初稿後,認為主角九莉不會獲得讀者共鳴,極力勸阻出版,張愛玲也曾自述要銷毀;但宋琪之子宋以朗在2007年繼承張愛玲遺產管理權後,追溯父母與張愛玲的書信內容,發現張愛玲曾多次修改書中內容,將女主角「作家」身分改為學醫,他還發現張愛玲與皇冠編輯討論該書出版事宜的通信,因此主張該書於七○、八○年代未能出版,實因顧慮當時「政治不正確」及怕被「對號入座」(指胡蘭成),如今當事人既然已經辭世,他堅持出版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