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繼續與永恆拔河──余光中

〔師生情誼〕行雲流水,無罣無礙
三月二十七日單德興到國立中山大學演講,余光中老師知道隔天我也要到學校主持離散研究工作坊,就約了德興和我在二十八日晚上一起用餐。當天傍晚六點半,我們準時在中信飯店門口等候老師,只見老師從飯店對面的停車場快步越過馬路,朝我們走了過來。老師身形矯健,清有神,握手有力,怎麼看都不像是一位八十高齡的人。
當晚我們就在飯店的台菜館用餐。老師食量節制,談興甚高。我們談時人時事、談教育、談教養,當然也不免談到文壇近況。在談到坊間有關余老師的傳記時,我和德興不斷慫恿他撰寫自傳或回憶錄,我甚至以造福學術研究為由,強調自傳或回憶錄的重要性;德興更退而求其次,嘗試說服老師考慮口述歷史。對我們這兩位老學生的苦勸,老詩人似乎不為所動。
飯後余老師邀我們到他的府上小坐。我們在停車場小忙了片刻,才弄清楚如何繳費取車。以前讀老師的散文,知道他有開快車的習慣,但這是高雄市,不是高速公路,顯然不適宜飆車。我坐在前座,看八十歲的老詩人操盤。他全神貫注,當機立斷,明快穩健,開車彷如寫詩,行雲流水,無罣無礙。
余府位於左營一座高樓,老師說已經搬來九年。我們在老師的書房停留甚久。書桌面向公園,公園之外是通衢大道,推開窗戶,頗有車聲。我心想:一篇篇傑作難不成就在這裡完成?書櫃裡最搶眼的是老師一排排的著作,包括大陸新近出版的選集。我們談到老師未來的出版計畫,一甲子筆耕,顯然筆力仍健,詩、散文、評論、翻譯,不久都有新作面世。
這篇短文設定的主題是余老師的詩的發展歷程,不過這是老題目,寫過的人很多,因此已屬常識,不容易再有新意。我的簡單看法是,若以一九五二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算起,六十年的創作,詩人的詩風曾歷經數變。跟許多同時代的詩人不同的是,詩人的早期詩作尚充滿新文學的餘緒。詩人後來之所以宣告要「下五四的半旗」,要告別新文學的薄弱傳統,並且選擇廣義的現代主義,若置於文學的內在系統而論,這些動作相當程度是出於影響的焦慮。一九六○年代前後正值冷戰的高峰,台灣社會籠罩在肅殺的政治氛圍中,不過文藝卻意外地找到缺口,另闢新路。就在這個時候,各種版本的現代主義直接或間接地進佔文化部門,在文學與藝術方面尤其顯著。像極為保守的軍中卻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現代詩人,不能說不是一個異數。我記得當時讀到《現代文學》、《歐洲雜誌》、《設計家》,及幾家詩刊如《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等,可以感受到另一番清新的氣息。
文學創作當然關乎艾略特所說的個人才具,但文學創作也是現世的 (worldly) 產物,是詩人作家介入現世的結果──儘管介入的方式與目的各有不同。余老師之轉向現代詩,並多次參與文藝論戰,為現代文藝辯護,無疑也是在挑戰當時保守乃至於反動的文化政治。甚至像《蓮的聯想》詩集中那些貌似古典的詩作,我常覺得,這些詩作沒說出來的,其重要性恐怕不下於說出來的。因此,讀《蓮的聯想》,我以為我們必須超越詩人的個人世界,我們的聯想必須及於其個人世界之外那個產生《蓮的聯想》的世界。依此而論,《蓮的聯想》其實與之前所出版的幾本現代詩集在本質上並沒有兩樣。
我的偏見是,余老師到了《與永恆拔河》之後,詩藝明顯獲得解放,從此心無罣礙,自由自在。在這之前,不同時期固然都不乏佳作,只是不論走向現代,或者回歸古典,或者迎向民謠,他的詩風時有轉變──甚至多變,而每有變化,詩人都不免要為文辯說,闡明立場,宣示信念,因此也留下不少文學批評史上常見的詩辯。要了解余老師詩藝與詩學的發展,這些詩辯相當重要。到了《與永恆拔河》,余老師顯然不再拘泥於任何主義,不再執意經營任何詩風,他的詩藝自此不假他求,渾然天成。
上述觀察,未必合於一般陳說定論。當晚在余老師府上,我並未提到自己的偏見。《聯合文學》的編者索稿,指定要我討論余老師詩創作的發展。謹以淺見,倉促為文,為余老師壽。八十高壽,松鶴遐齡,祝福老師「老得好漂亮」!


◎作者簡介
李有成/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台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現任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中山大學合聘教授等。著有詩集《鳥及其他》、《時間》,文學評論與學術專書《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在理論的年代》、《文學的複音變奏》、《踰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編有《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