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書住的房子

1

鄉間有一句俗語:讀書半生成。或許果真如此吧,我雖然成長於偏僻的農村,但從小喜歡讀書的傾向就很明顯。
從接到紅色入學通知單,便充滿期待數算日子,盼到第一天入學報到,一大早就起來,興沖沖跟著一大群自家及鄰居兄姊去學校,從我們村莊走到學校約需三、四十分鐘,我幾乎是一路跑在前頭。
我也很喜歡寫字,抄寫生字、課文,往往「樂此不疲」,遠遠超過老師規定的遍數,每學期都要多耗費好幾本「作業簿」。
不過,讀書固然半生成,而另一半還是要靠環境和機緣。和我同村約有十位的班上同學,大都早早就留在家中幫忙農事而輟學。升上五、六年級,只剩我和另一位,遇上農忙時期,這位同學又常常請假,漫長的放學路上往往只我單獨一人。但我仍是六年全勤,未曾缺課。
除了我天生喜歡讀書外,最主要的還是我父母特別注重教育,家境也還允許。
五○年代的鄉間地方,連漫畫書都看不到,學校也沒有圖書館。課內教材實在很有限,好像有自然需求延伸到課外書的天地。我偶爾有機會得到一、二本課外書,雖然只是零星經驗,總是很專心閱讀,讀得很有興味。
五年級才「發現」教室前面牆壁上掛了一排《小學生》雜誌,下課時間或老師不在的自修課,開始取來閱讀,有些連載故事很吸引人,還會等待下一期的出版。
我第一次購買課外書,也是第一次使用郵寄購書,便是從《小學生》雜誌上面的書名廣告而來。我記得是一本「作文指南」。
我使用的方式算很奇特。既不懂得去郵局辦理劃撥,也不會買郵票,而是將書款和書名紙條,直接放進普通信封內,另外探知郵費多少,做一小紙袋,將郵票錢包起來(記得是兩角銀)黏貼在信封右上角。
如此「裝置」完備,信封投入郵筒內,數天後便可以收到購買的書籍,不曾失誤,而且還會隨書收到一紙便籤,銘謝惠顧並請多推介,增添了一份額外的高興。(是台北「東方出版社」吧!)
回想起來,當年的書店真是禮數周到,對待小讀者也如此客氣,大概是社會上很普遍的做事態度;而郵差值得信賴的服務,更令我念念不忘。年少至今超過半世紀,我不曾間斷買書的習慣,其中不少是來自劃撥購買,不曾有過失誤,這是多麼溫暖的成長教育、多麼可信靠的社會品格呀!

2

初中一年級暑假,無意中看到大哥帶回來的一本小刊物,叫做《新生之藝》,雖然只有薄薄的三、四十頁,卻感覺多采多姿,彷如發現了至為豐富的廣闊天地而被深深吸引。以此為開端,展開文學世界的探尋,狂熱地閱讀文學雜誌、文學書籍,沉迷於文學的魅力,培養了對文字的敏感。文學竟而成為我一生虔誠不渝的信仰。
當時就讀於八卦山上的彰化中學,因交通不便往返費時,須寄住學生宿舍。住宿在外,最大的「好處」是,有固定的生活費可以支配。
父親自己克勤克儉、勞碌奔波,但每個月供應我的生活費還算寬裕,繳了房租和伙食費,我幾乎沒有買零食的習慣,剩餘下來的零用錢,大部分拿去買書。最常光顧的書店,就是彰化火車站正對面的「新進書局」。
這應該是我踏入文學領域最重要的第一步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