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是我們五年級獨有的特質!
時 間:2008年8月14日
地 點:烏來璞石麗緻溫泉會館
對談作家:郝譽翔、黎煥雄
記錄整理:李儀婷
攝 影:林國彰
當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裡寫道「冰塊,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發明」時,愛因斯坦在更早之前便提出「時間加複利的威力大於原子彈」的論述,如果以上兩者都成立,那麼當閱讀、生活加上複利時,創作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最偉大的文明所在了。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當小說家遇上劇場導演,究竟遭遇如何?或者我們應該這樣問,當《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遇上《向左走,向右走》,會擦出什麼樣的盛宴?
是一場無聲的寂寞華爾滋,還是孤獨的單人獨舞,或者,他們仍然習慣於揹起各自的背包,來一場自我解放與療傷的旅程……
◎孤獨,有時等同於無止盡的依偎
幾乎是出自於人體本能的反應,當郝譽翔遇上黎煥雄,即便一個是從研究所開始投入創作,就必須獨自一個人品嚐孤軍奮戰滋味的小說家;一個則是在劇場擁有眾多伙伴,並且擲去好幾年的熱情與光陰之後,才回頭慢慢又踏上創作路途的詩人兼舞台劇導演,這兩個來自不同方向的創作者,在這個充滿綠蔭與鳥叫的烏來相遇時,如同在風雪中巧遇他鄉的孤寂旅人那樣,不由得拍拍彼此的肩膀,流洩出創作者獨有的熱情,以溫暖的聲調問候著彼此。
不需要默契,似乎只有創作者才能理解創作者的寂寞,郝譽翔對黎煥雄一開口便說:「真羨慕你呀,我們雖然同樣從事創作,但寫作跟劇場卻差了十萬八千里,你們是一群人,可以一起焚燒熱情,而像我這樣的創作者,卻只能孤僻的一個人埋頭寫作。」
孤獨,這似乎是身為一個創作者無可避免的一條路,郝譽翔說,就連自己必須面對的敵人是誰都不知道,能做的,唯有獨自一個人,面對空曠的場域,不停的戰鬥。
雖然那時郝譽翔在剛投身進入創作領域時,就已經聽過同一時期的創作者駱以軍等人,但礙於寫作者慣有的孤獨習性,創作者彼此間的情誼,只能寄託於美好的想像,而無法更深一層的結識。
其實熟知當時環境的人都知道,當時台大有很大部分相當活躍的人也在做劇場,郝譽翔回憶:「為什麼我沒有去做劇場呢?現在回想起來,有一部分可能原因歸咎於當時進入劇場的學生,都是當時在學校很活躍的幾個鋒頭人物,而且要我走進那麼熱鬧、人數眾多的社團辦公室,真的很害怕。對於創作者很孤獨這件事,也許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活躍的人都跑去做劇場,留下來做小說創作的,都是很孤僻的人吧。」
這一點,相較於八○年代時期,將重心放在劇團,長年都和社團伙伴相處在一塊兒的黎煥雄,應該很可以認同郝譽翔這樣的說法,但是正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黎煥雄卻皺著眉頭,似是點頭又似是搖頭的側著腦袋,帶著有點為難又有點尷尬的說:「其實並沒有差很多耶,劇場雖然人很多,看起來很有活力也很熱情,但當時在淡大我們會組成劇團的人,從某一個層面來說,和你們寫作的人一樣,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都很孤僻。」
說穿了,黎煥雄會去劇場,和郝譽翔會選擇創作一樣,都是屬於內向害羞使然,差別只在於一個選擇獨自奮鬥,一個則選擇群聚與依偎型的戰鬥,揭開這層外衣,底下所裸露出來的,仍是無限的孤寂。
「唉~」兩個人說到這裡,不由自主的嘆了一口氣,郝譽翔說:「原來孤獨跟你是搞劇場還是搞創作無關……」她眼睛飄向我,似乎觸及到記憶裡什麼似的,恍然的說:「我想起來了,四年級的作家們跟五年級作家們比起來,就熱鬧多了。」她說,在文學極盛的年代,四年級作家們能夠活躍,看起來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但是這種推論到了六年級許榮哲等這輩的創作者就似乎說不過去,因為就算到了現在這個文學式微的年代,即便五年級作家仍然比六年級作家們享有更多的文學禮遇,但從很多活動看過去,六年級的創作者們仍然是比五年級來得團結而且有活力。
地 點:烏來璞石麗緻溫泉會館
對談作家:郝譽翔、黎煥雄
記錄整理:李儀婷
攝 影:林國彰
當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裡寫道「冰塊,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發明」時,愛因斯坦在更早之前便提出「時間加複利的威力大於原子彈」的論述,如果以上兩者都成立,那麼當閱讀、生活加上複利時,創作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最偉大的文明所在了。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當小說家遇上劇場導演,究竟遭遇如何?或者我們應該這樣問,當《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遇上《向左走,向右走》,會擦出什麼樣的盛宴?
是一場無聲的寂寞華爾滋,還是孤獨的單人獨舞,或者,他們仍然習慣於揹起各自的背包,來一場自我解放與療傷的旅程……
◎孤獨,有時等同於無止盡的依偎
幾乎是出自於人體本能的反應,當郝譽翔遇上黎煥雄,即便一個是從研究所開始投入創作,就必須獨自一個人品嚐孤軍奮戰滋味的小說家;一個則是在劇場擁有眾多伙伴,並且擲去好幾年的熱情與光陰之後,才回頭慢慢又踏上創作路途的詩人兼舞台劇導演,這兩個來自不同方向的創作者,在這個充滿綠蔭與鳥叫的烏來相遇時,如同在風雪中巧遇他鄉的孤寂旅人那樣,不由得拍拍彼此的肩膀,流洩出創作者獨有的熱情,以溫暖的聲調問候著彼此。
不需要默契,似乎只有創作者才能理解創作者的寂寞,郝譽翔對黎煥雄一開口便說:「真羨慕你呀,我們雖然同樣從事創作,但寫作跟劇場卻差了十萬八千里,你們是一群人,可以一起焚燒熱情,而像我這樣的創作者,卻只能孤僻的一個人埋頭寫作。」
孤獨,這似乎是身為一個創作者無可避免的一條路,郝譽翔說,就連自己必須面對的敵人是誰都不知道,能做的,唯有獨自一個人,面對空曠的場域,不停的戰鬥。
雖然那時郝譽翔在剛投身進入創作領域時,就已經聽過同一時期的創作者駱以軍等人,但礙於寫作者慣有的孤獨習性,創作者彼此間的情誼,只能寄託於美好的想像,而無法更深一層的結識。
其實熟知當時環境的人都知道,當時台大有很大部分相當活躍的人也在做劇場,郝譽翔回憶:「為什麼我沒有去做劇場呢?現在回想起來,有一部分可能原因歸咎於當時進入劇場的學生,都是當時在學校很活躍的幾個鋒頭人物,而且要我走進那麼熱鬧、人數眾多的社團辦公室,真的很害怕。對於創作者很孤獨這件事,也許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活躍的人都跑去做劇場,留下來做小說創作的,都是很孤僻的人吧。」
這一點,相較於八○年代時期,將重心放在劇團,長年都和社團伙伴相處在一塊兒的黎煥雄,應該很可以認同郝譽翔這樣的說法,但是正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黎煥雄卻皺著眉頭,似是點頭又似是搖頭的側著腦袋,帶著有點為難又有點尷尬的說:「其實並沒有差很多耶,劇場雖然人很多,看起來很有活力也很熱情,但當時在淡大我們會組成劇團的人,從某一個層面來說,和你們寫作的人一樣,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都很孤僻。」
說穿了,黎煥雄會去劇場,和郝譽翔會選擇創作一樣,都是屬於內向害羞使然,差別只在於一個選擇獨自奮鬥,一個則選擇群聚與依偎型的戰鬥,揭開這層外衣,底下所裸露出來的,仍是無限的孤寂。
「唉~」兩個人說到這裡,不由自主的嘆了一口氣,郝譽翔說:「原來孤獨跟你是搞劇場還是搞創作無關……」她眼睛飄向我,似乎觸及到記憶裡什麼似的,恍然的說:「我想起來了,四年級的作家們跟五年級作家們比起來,就熱鬧多了。」她說,在文學極盛的年代,四年級作家們能夠活躍,看起來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但是這種推論到了六年級許榮哲等這輩的創作者就似乎說不過去,因為就算到了現在這個文學式微的年代,即便五年級作家仍然比六年級作家們享有更多的文學禮遇,但從很多活動看過去,六年級的創作者們仍然是比五年級來得團結而且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