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筆鈴聲‧許‧伯通
最近我開始懷疑,許博允之所以那麼博,是不是跟姓名帶「博」有關係。這個「博仔」高中念的是明星學校,畢業後卻拒絕上大學,成為「拒絕聯考的小子」,比吳祥輝這「小子」還早好幾年出道,堪稱「拒絕聯考界」的祖師爺。沒有上大學,卻知識淵博,是許多博士心目中的老師。他最「博」的音樂、音響、劇場之外,建築、高爾夫、圍棋、文學都有涉獵,山醫命相卜,也侃侃而談,或許,還有一些我不知道的特殊才藝,例如倒立行走之類。
第一次看到博仔這個人,已經是三十五年前的往事了。當年的他濃眉大眼、唇紅齒白,配合挺拔的身材,有幾分盎格魯薩克遜模樣(祖母為英國人),藝術家血液中貴族的質感(祖父曾被敕封為日本貴族),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玉樹臨風、英氣逼人。那個年代台灣、香港,甚至日本,最火紅的電影小生秦漢、鄧光榮、寶田明……在我看來,都相形失色。現在的五、六年級生可能不太相信,也難以想像,博仔阿伯當年的模樣,我可以在此為他掛保證:「這是真的!」而我最初感覺他英氣逼人,則是聯想起日本演歌〈霧夜的燈塔〉樂曲聲中冉冉現身的「玉筆鈴聲世外衣」。
「玉筆鈴聲世外衣」是我童年最崇拜的英雄,他也是玉樹臨風,英氣逼人。一舉手一頓足,腳底下的地球連轉三圈半,目光所至,草木立刻灰飛煙滅,人物瞬間化為血水,因而慈悲為懷,眼睛綁著一塊黑布,避免一放電就傷及無辜。博仔應該不知道「玉筆鈴聲世外衣」,也不可能聽過(或不屑聽)〈霧夜的燈塔〉。這也難怪,「玉筆鈴聲世外衣」只是一個布袋戲的角色,換句話說是一個木偶,出身都會富裕家庭,又從小接觸古典音樂的博仔,不太有機會出現在布袋戲棚下。
雖然看到博仔的第一眼,就被他「金光沖沖滾」的英氣震懾,但沒多久,已發覺他其實虛有其「表」,俊秀的外型之外,竟然「傻」脫如一個街頭大男孩。他的公司離我住家很近,常看到他在附近的電玩店、漫畫出租店出沒,像《阿甘正傳》裡的阿甘一樣,全神貫注地跟小孩一起打電玩,看漫畫,我也逐漸發覺,他常常不知道口袋有多少錢,甚至不太知道吃飯、坐車都要付錢,還好走到哪裡都有秘書、朋友、家人招呼,可以不必為生活上的芝麻小事操煩。
那時他的身邊最常出現的是,芳名大毛的盛唐美女,兩人相偕走在台北街頭,格外引人注目。想當初博仔為了追求大毛,曾使出渾身解數,陪上課,請人說媒,頗像「宦門子弟錯立身」的現代版。最大的不同,他迷戀的是長笛家大毛,而不是流動戲班的女演員。事後也證明博仔的先見之明,夫人勤勞持家,還跟他一起創辦新象。沒有這段因緣,新象不會出現,就算出現,以博仔「好大喜功」的個性,不會有三天好光景。話又說回來,沒有博仔,大毛可能待在哪一個學校當音樂老師,作育英才無數,偶爾開開長笛音樂會,生活清閒,肯定沒有跟博仔在一起的享受犧牲,絢爛多變化。
博仔夫妻兩人,一個童乩,一個桌頭,新象一成立,立刻驚天動地,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藝術家、樂團、舞團紛紛登「台」,國內表演團體,尤其是少為人知的地方團隊,也被新象打通任督二脈,成為國際藝術節常客。此外,兩夫妻不自量力,發行藝術周刊──《新象藝訊》,並舉辦亞洲戲劇節及國際戲劇會議,為七○年代末、八○年代初的台灣締造文化奇蹟,也為戒嚴時期急遽變遷的社會保留元氣。
博仔可說是含著金湯匙來到人間,世家子弟又有藝術家天分,如果肯安分守己,在家專心創作,就算不事生產,當個「阿舍」,也能富貴逼人。然而為了所謂的文化藝術事業,博仔命中注定「主奔波」,四處闖蕩,從公部門到大企業,從學校到文化中心,都有他俊俏、傻脫的影子。新象是博仔的家,大大小小的表演活動更是他的生活。經常出入表演場所的人,都看過博仔拿著一疊節目單,像花蝴蝶一樣,場內場外,台前台後穿梭不息,與觀眾寒暄哈拉,熱心地為互不認識的朋友介紹、拉線。在他的吆喝下,許多高官顯貴、商場名流紛紛被「牽」到劇場看演出,甚至成為他的柱仔腳,隨時隨地接受應召。從這點來看,博仔三十年前創辦新象,還真選對時間,如果早幾年,就會遇上蔣公崩殂,舉國哀悼的世紀大場面。國殤期間,停止娛樂、宴會及各項慶祝集會三十天,票房損失倒在其次,不能在劇場像蝴蝶般飛舞,博仔整整一個月,日子怎麼過?
博仔平素好發議論,行事風格也如風林火山,天南地北,想說就說,其言論無關春秋大義,卻常鏗鏘有聲。今天還在台北街頭閒晃,過兩天可能遠從烏魯木齊來電。幾個時辰之後,又看到他在記者會介紹某位國際藝術家,或在某個圍棋界的盛會大擺棋譜。他的所作所為「罄竹難書」,一直是藝文圈茶餘飯後的話題。許多人不見得同意他的觀點──政治的、文化的、甚至生活的,也不見得欣賞他的乒乒乓乓,疾疾如律令,但多知道他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彷彿把全天下跟文化、藝術有關的大小雜事都包在身上。自己的曲子,別人的曲子,戲劇、舞蹈劇場、音樂會,都是業務範圍。所策劃的節目,大多叫好,但未必叫座,氣勢磅礡的二王一后虧損不堪,興沖沖從國外引進馬戲團,也惹來非議。他行事不按牌理,有時義無反顧,有時草草了事,光鮮亮麗者固然有之,挨告受罰上社會版的鳥事也時有所聞。為了新象這塊招牌,博仔苦撐三十年,把許小生壓得變成許(苦)不了。布袋戲裡的「玉筆鈴聲世外衣」,三十年前唇紅齒白,三十年後還是唇紅齒白,盛唐美女三十年前三十年後,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而且愈老愈雍容華貴。但是,當年英氣逼人的博仔落入風塵,飽受無情歲月的摧殘,已然垂垂老矣!
博仔前陣子從「政」,官拜「國策顧問」,而後成為紅衫軍要角(他堅稱只當顧問),此事發生在別人身上,恐怕早被貼上變色龍的標籤,但博仔不會,因為他沒那麼複雜,也不會想那麼多。博仔雖然參加「叛亂」,還是一副德行,從「軍」之餘,照樣管理新象業務與文化界大小雜事。他常穿著紅衣到公部門開會,會還沒開完,就得告退回「營」繼續討論如何倒扁。如果那時總統府召開國際音樂廳籌備會議,或舉辦本土歌謠創作比賽,這傢伙照樣一襲紅衫,興致勃勃的受邀進府高談闊論。如此近乎白目的行徑,難免讓人聯想金庸筆下武功出神入化,卻天性純真、遊戲人間的「老頑童」周伯通。
博仔之「博」來自對外界事物的好奇與觀察,尤其是能發出聲音的各種元素,也自然而然走上作曲家的路子。他的作品結合傳統/現代、東方/西方、古典/流行,從琵琶、小提琴、鋼琴,到打擊樂、民俗歌謠、聲樂,隨手拈來,運用自如。長年以來,因為管的事太多、太雜,把自己累壞了,又因心有旁騖,樂曲創作也大受影響。還好這幾年兒子長大成人,有接棒能力,家人與親友一直希望博仔早點退下來,好好保養身體,安心作曲。他雖以天下為己任,還是被迫「禪讓」。不過,私下卻打死不退,依然到處出巡,比以前更忙碌,健康終於出了問題,做了一次超大的心臟手術。出院之後親友為他慶「生」,而且辦了一場作品發表會,他不改隨性、浪漫的作風,預定演出的作品,到發表會前三天仍然難產,只好演出舊作,新創作則繼續醞釀。
博仔重獲新生,對家人、朋友更加惜情,而且久病成名醫,居然能隨時為親友提供醫療資訊服務。他目前「專攻」心臟科,聽說朋友胸部有異狀,呼吸不順,即時出「診」,幫忙到醫院掛號,聯繫醫師。朋友工作上遇到麻煩,他也會熱心奔走,主動幫忙。二年前我因職務的關係,為一件歷經十餘年的公共工程與古蹟保護的案子傷透腦筋,博仔知道後,立刻「不揣愚陋」,在報紙投書建議「被保留的建築物遷移至後面空地……本人估算,需要增加十億元。現有設計的雙軌線道,改為四道線通車。(捷運)調車場將轉型為整條捷運路線的中繼站,會類似東京的新宿或是上野、紐約的布魯克林。」洋洋灑灑,說到有個「八」字。事情當然沒有想像的簡單,他為朋友「解憂」的熱誠,令我深深感動。
在滾滾紅塵中,博仔是稀有動物,也算是文化資產,站在保護稀有動物與文化資產的立場,他或許能像傳統戲劇裡的「福將」或「福星」,被封為「安樂公」或「七省按君」,手持金鞭,上打昏君,下打土豪,有(遊)縣吃縣,有(遊)府吃府,走到哪裡,吃到哪裡,永遠不會挨餓,隨時可以發表高論,而且身上還有一道「免死金牌」,不受指責,不能判刑,不被罰錢。
我也曾思索,三十幾年來的島嶼,如果沒有博仔這號人物,會是甚麼模樣?左想右想,好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海水依然鹹鹹,太陽照樣從東邊出來,就算大毛人生變得黑白,也是他們兩家的事。但可確定的,所謂「文化界」將會更枯燥,「藝術界」也會更做作。我三十五年來看博仔,真是歷久彌新!他雖然愈老愈像周伯通,我仍喜歡視之為「玉筆鈴聲世外衣」,儘管他的功力不能讓地球連轉三圈半,未曾遮蔽的雙眼四處亂放電,有時反電到自己……。但從這位世家「阿舍」的身影,我竟然看到一種屬於世俗大眾的漂浪美學,就像〈霧夜的燈塔〉的台語歌詞:
淒冷的夜暗暝 濛霧罩海邊 海面燈塔白光線 暗淡無怨氣
只是一直發出 水螺聲哀悲 引阮出帆的堅心 強欲軟下去
◎作者簡介
邱坤良/台灣宜蘭人,一九四九年生,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所畢業及博士班研究,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戲劇系主任、劇場藝術研究所所長,文建會主委,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散文集《馬路‧游擊》、《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昨自海上來》、《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以及編導作品《一官風波》、《紅旗‧白旗‧阿罩霧》等。
第一次看到博仔這個人,已經是三十五年前的往事了。當年的他濃眉大眼、唇紅齒白,配合挺拔的身材,有幾分盎格魯薩克遜模樣(祖母為英國人),藝術家血液中貴族的質感(祖父曾被敕封為日本貴族),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玉樹臨風、英氣逼人。那個年代台灣、香港,甚至日本,最火紅的電影小生秦漢、鄧光榮、寶田明……在我看來,都相形失色。現在的五、六年級生可能不太相信,也難以想像,博仔阿伯當年的模樣,我可以在此為他掛保證:「這是真的!」而我最初感覺他英氣逼人,則是聯想起日本演歌〈霧夜的燈塔〉樂曲聲中冉冉現身的「玉筆鈴聲世外衣」。
「玉筆鈴聲世外衣」是我童年最崇拜的英雄,他也是玉樹臨風,英氣逼人。一舉手一頓足,腳底下的地球連轉三圈半,目光所至,草木立刻灰飛煙滅,人物瞬間化為血水,因而慈悲為懷,眼睛綁著一塊黑布,避免一放電就傷及無辜。博仔應該不知道「玉筆鈴聲世外衣」,也不可能聽過(或不屑聽)〈霧夜的燈塔〉。這也難怪,「玉筆鈴聲世外衣」只是一個布袋戲的角色,換句話說是一個木偶,出身都會富裕家庭,又從小接觸古典音樂的博仔,不太有機會出現在布袋戲棚下。
雖然看到博仔的第一眼,就被他「金光沖沖滾」的英氣震懾,但沒多久,已發覺他其實虛有其「表」,俊秀的外型之外,竟然「傻」脫如一個街頭大男孩。他的公司離我住家很近,常看到他在附近的電玩店、漫畫出租店出沒,像《阿甘正傳》裡的阿甘一樣,全神貫注地跟小孩一起打電玩,看漫畫,我也逐漸發覺,他常常不知道口袋有多少錢,甚至不太知道吃飯、坐車都要付錢,還好走到哪裡都有秘書、朋友、家人招呼,可以不必為生活上的芝麻小事操煩。
那時他的身邊最常出現的是,芳名大毛的盛唐美女,兩人相偕走在台北街頭,格外引人注目。想當初博仔為了追求大毛,曾使出渾身解數,陪上課,請人說媒,頗像「宦門子弟錯立身」的現代版。最大的不同,他迷戀的是長笛家大毛,而不是流動戲班的女演員。事後也證明博仔的先見之明,夫人勤勞持家,還跟他一起創辦新象。沒有這段因緣,新象不會出現,就算出現,以博仔「好大喜功」的個性,不會有三天好光景。話又說回來,沒有博仔,大毛可能待在哪一個學校當音樂老師,作育英才無數,偶爾開開長笛音樂會,生活清閒,肯定沒有跟博仔在一起的享受犧牲,絢爛多變化。
博仔夫妻兩人,一個童乩,一個桌頭,新象一成立,立刻驚天動地,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藝術家、樂團、舞團紛紛登「台」,國內表演團體,尤其是少為人知的地方團隊,也被新象打通任督二脈,成為國際藝術節常客。此外,兩夫妻不自量力,發行藝術周刊──《新象藝訊》,並舉辦亞洲戲劇節及國際戲劇會議,為七○年代末、八○年代初的台灣締造文化奇蹟,也為戒嚴時期急遽變遷的社會保留元氣。
博仔可說是含著金湯匙來到人間,世家子弟又有藝術家天分,如果肯安分守己,在家專心創作,就算不事生產,當個「阿舍」,也能富貴逼人。然而為了所謂的文化藝術事業,博仔命中注定「主奔波」,四處闖蕩,從公部門到大企業,從學校到文化中心,都有他俊俏、傻脫的影子。新象是博仔的家,大大小小的表演活動更是他的生活。經常出入表演場所的人,都看過博仔拿著一疊節目單,像花蝴蝶一樣,場內場外,台前台後穿梭不息,與觀眾寒暄哈拉,熱心地為互不認識的朋友介紹、拉線。在他的吆喝下,許多高官顯貴、商場名流紛紛被「牽」到劇場看演出,甚至成為他的柱仔腳,隨時隨地接受應召。從這點來看,博仔三十年前創辦新象,還真選對時間,如果早幾年,就會遇上蔣公崩殂,舉國哀悼的世紀大場面。國殤期間,停止娛樂、宴會及各項慶祝集會三十天,票房損失倒在其次,不能在劇場像蝴蝶般飛舞,博仔整整一個月,日子怎麼過?
博仔平素好發議論,行事風格也如風林火山,天南地北,想說就說,其言論無關春秋大義,卻常鏗鏘有聲。今天還在台北街頭閒晃,過兩天可能遠從烏魯木齊來電。幾個時辰之後,又看到他在記者會介紹某位國際藝術家,或在某個圍棋界的盛會大擺棋譜。他的所作所為「罄竹難書」,一直是藝文圈茶餘飯後的話題。許多人不見得同意他的觀點──政治的、文化的、甚至生活的,也不見得欣賞他的乒乒乓乓,疾疾如律令,但多知道他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彷彿把全天下跟文化、藝術有關的大小雜事都包在身上。自己的曲子,別人的曲子,戲劇、舞蹈劇場、音樂會,都是業務範圍。所策劃的節目,大多叫好,但未必叫座,氣勢磅礡的二王一后虧損不堪,興沖沖從國外引進馬戲團,也惹來非議。他行事不按牌理,有時義無反顧,有時草草了事,光鮮亮麗者固然有之,挨告受罰上社會版的鳥事也時有所聞。為了新象這塊招牌,博仔苦撐三十年,把許小生壓得變成許(苦)不了。布袋戲裡的「玉筆鈴聲世外衣」,三十年前唇紅齒白,三十年後還是唇紅齒白,盛唐美女三十年前三十年後,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而且愈老愈雍容華貴。但是,當年英氣逼人的博仔落入風塵,飽受無情歲月的摧殘,已然垂垂老矣!
博仔前陣子從「政」,官拜「國策顧問」,而後成為紅衫軍要角(他堅稱只當顧問),此事發生在別人身上,恐怕早被貼上變色龍的標籤,但博仔不會,因為他沒那麼複雜,也不會想那麼多。博仔雖然參加「叛亂」,還是一副德行,從「軍」之餘,照樣管理新象業務與文化界大小雜事。他常穿著紅衣到公部門開會,會還沒開完,就得告退回「營」繼續討論如何倒扁。如果那時總統府召開國際音樂廳籌備會議,或舉辦本土歌謠創作比賽,這傢伙照樣一襲紅衫,興致勃勃的受邀進府高談闊論。如此近乎白目的行徑,難免讓人聯想金庸筆下武功出神入化,卻天性純真、遊戲人間的「老頑童」周伯通。
博仔之「博」來自對外界事物的好奇與觀察,尤其是能發出聲音的各種元素,也自然而然走上作曲家的路子。他的作品結合傳統/現代、東方/西方、古典/流行,從琵琶、小提琴、鋼琴,到打擊樂、民俗歌謠、聲樂,隨手拈來,運用自如。長年以來,因為管的事太多、太雜,把自己累壞了,又因心有旁騖,樂曲創作也大受影響。還好這幾年兒子長大成人,有接棒能力,家人與親友一直希望博仔早點退下來,好好保養身體,安心作曲。他雖以天下為己任,還是被迫「禪讓」。不過,私下卻打死不退,依然到處出巡,比以前更忙碌,健康終於出了問題,做了一次超大的心臟手術。出院之後親友為他慶「生」,而且辦了一場作品發表會,他不改隨性、浪漫的作風,預定演出的作品,到發表會前三天仍然難產,只好演出舊作,新創作則繼續醞釀。
博仔重獲新生,對家人、朋友更加惜情,而且久病成名醫,居然能隨時為親友提供醫療資訊服務。他目前「專攻」心臟科,聽說朋友胸部有異狀,呼吸不順,即時出「診」,幫忙到醫院掛號,聯繫醫師。朋友工作上遇到麻煩,他也會熱心奔走,主動幫忙。二年前我因職務的關係,為一件歷經十餘年的公共工程與古蹟保護的案子傷透腦筋,博仔知道後,立刻「不揣愚陋」,在報紙投書建議「被保留的建築物遷移至後面空地……本人估算,需要增加十億元。現有設計的雙軌線道,改為四道線通車。(捷運)調車場將轉型為整條捷運路線的中繼站,會類似東京的新宿或是上野、紐約的布魯克林。」洋洋灑灑,說到有個「八」字。事情當然沒有想像的簡單,他為朋友「解憂」的熱誠,令我深深感動。
在滾滾紅塵中,博仔是稀有動物,也算是文化資產,站在保護稀有動物與文化資產的立場,他或許能像傳統戲劇裡的「福將」或「福星」,被封為「安樂公」或「七省按君」,手持金鞭,上打昏君,下打土豪,有(遊)縣吃縣,有(遊)府吃府,走到哪裡,吃到哪裡,永遠不會挨餓,隨時可以發表高論,而且身上還有一道「免死金牌」,不受指責,不能判刑,不被罰錢。
我也曾思索,三十幾年來的島嶼,如果沒有博仔這號人物,會是甚麼模樣?左想右想,好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海水依然鹹鹹,太陽照樣從東邊出來,就算大毛人生變得黑白,也是他們兩家的事。但可確定的,所謂「文化界」將會更枯燥,「藝術界」也會更做作。我三十五年來看博仔,真是歷久彌新!他雖然愈老愈像周伯通,我仍喜歡視之為「玉筆鈴聲世外衣」,儘管他的功力不能讓地球連轉三圈半,未曾遮蔽的雙眼四處亂放電,有時反電到自己……。但從這位世家「阿舍」的身影,我竟然看到一種屬於世俗大眾的漂浪美學,就像〈霧夜的燈塔〉的台語歌詞:
淒冷的夜暗暝 濛霧罩海邊 海面燈塔白光線 暗淡無怨氣
只是一直發出 水螺聲哀悲 引阮出帆的堅心 強欲軟下去
◎作者簡介
邱坤良/台灣宜蘭人,一九四九年生,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所畢業及博士班研究,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戲劇系主任、劇場藝術研究所所長,文建會主委,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散文集《馬路‧游擊》、《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昨自海上來》、《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以及編導作品《一官風波》、《紅旗‧白旗‧阿罩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