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譽翔──以黎明的曙光淬鍊黑暗核心
在柯慈的自傳性小說《少年時》中,主角曾說:「什麼可以寫在日記裡面,什麼應該永遠掩藏起來,正是他一切寫作的核心問題。」對郝譽翔而言,這也是文學創作者一生的課題,「我一直覺得,好的作者要向自己內心的陰暗面去挖掘」,當她用那一貫的輕柔語氣訴說這句話時,我彷彿也看到了她筆下的郝譽翔,那位永遠用文字渴望他方的小女孩,同時抬起了頭,帶著釋然的微笑聆聽這句告白。
從2000年的《逆旅》開始,郝譽翔就一直用文字為自己的家族記憶,試圖以反向的追溯重新詮釋自我。在這段文字旅程中,前景通常是郝譽翔與那自她兒時就離棄家人的父親,背景則是其他同在時代中浮沉的眾人光影。在反覆的書寫過程中,郝譽翔被羅蘭.巴特論攝影的「刺點」概念所激發,把記憶中那些始終「刺痛我」、「謀刺我」、「刺殺我」的場景一次次如同相片重曝,最後終於疊加出一幅清晰的畫面,讓她得以放下多年來對生命的提問,並在最近的新書《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作出了最後的告別。
「當然,很多事都需要時間……」
●不停重曝的幽靈城市
一切是從小說開始的,而小說,如同郝譽翔在《逆旅》的序言中所說,是為「人生尋求解釋」。然而「解釋」一詞說來簡單,人生卻太過艱難,幸好小說的形式得以讓郝譽翔拉開距離,用一種超越的姿態觸摸那藏於真相深處的「事象地平線」。義大利籍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提到的「事象地平線」其實是引申其在物理學上的意義,想像一個在黑洞中因為重力趨近無限大而將時間凝固的區域。對郝譽翔而言,由於父親的長期缺席,導致他們共處的少數時光被一再回憶琢磨,終於也成為鮮明的定格畫面,凝固成她不停觸摸的神祕核心。
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郝譽翔說:「我比他還要老,記憶拖住了我的身軀,把他所經歷過的歲月全都加諸在我的背上。」
除了共處的影像,還有父親口中反覆述說的山東學生流亡史,都成為她背負在身上的時代幽靈,也讓她很早就用一種世故的眼光觀察自己在台灣長年的遷徙與流離經驗,「我始終覺得自己處於邊緣,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但在格格不入當中反而能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身分」,這樣孤島般的處境蘊涵了郝譽翔獨特纖細的眼光,也讓她用文字建造了屬於自己的「幽靈城市」,正如她曾說過,「世界的瓦解和無能,正是藝術存在並變得有意義的先決條件。於是我走進幽靈四處遊蕩的城市迷宮中,試圖尋找出口,撥開瓦礫,建造街道,繪製地圖,並且努力用十指鑿開一道引導光芒的縫隙。」
於是在所有遷徙過的城市當中,她建造了屬於自己的城中之城,而這些幽靈就從她的文字中漫溢出來,帶領我們在她的回憶中逡巡那些擠滿她同代人的街巷、公寓、屋頂、菜市場……不過其中對她最重要的地方,莫過於北投這座神祕的溫泉之城。
●最壞的時光
「北投真的是我一生最大的刺點。」講到北投,郝譽翔的語氣難得地高昂起來。
在2007年的《幽冥物語》中,郝譽翔便選擇了北投這個故鄉作為一切鬼怪故事的場景,「當時那些故事我是從《聊齋志異》裡面選出來的,不過要如何把它們放在一個現代的場景裡,我想還是應該要跟作家的經驗連結在一起,所以選擇了北投」,比起為了開創小說新道路而探索中文志怪傳統的意圖,她其實更想寫的是她與北投之間的關係,「不過當時可能寫得太隱晦了,所以沒什麼人注意到」,也因為如此,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郝譽翔把北投作為她人生的重要焦點,於其中描寫了她自身以及整個八○年代台北城經歷的重要蛻變,「這本書也可以說是《幽冥物語》的註腳。」
在此階段,台北正要成為一座以邊陲市鎮和新社區開發案為主的城市,北投也因此發展起來。郝譽翔和母親來到這裡,住進生平第一間不需要與各種生人共用廁所或廚房的安靜公寓,再加上正值升高中的青春期,郝譽翔突然覺得「家裡很無聊,所以常把書包放到圖書館後就跟朋友到處跑」,在書寫這段甜澀的青春過往時,郝譽翔時而感性,時而理智,「我怕人家覺得我太耽溺、或者想要揭人瘡疤,所以在筆法上作了節制與疏離」,因為她很明白,一旦流於喃喃自語,就會失去感動人心的普遍性。
「每個作家一定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提供一種普遍性。」提到時代背景的書寫,她的語氣變得更為篤定,透露一種屬於學者的睿智。除了受楊牧影響,習慣用夾敘夾議的方式鋪排出時代經驗,郝譽翔因為大量閱讀魯迅、沈從文等作家的經歷,於是也試圖以故鄉為原點,書寫那不斷逃亡又不斷回歸的亙古流離,「像魯迅最有名的話,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而儘管此後他一輩子似乎都在遷徙,「但也不停地在和故鄉對話」,正如同她總在不同作品中深情召喚那籠罩在溫泉霧氣中的北投。
在霧氣之中,是神祕的孤獨與青春情愛,是電話交友中的眾聲喧鬧,也是搖晃著通往海側的北淡線火車。儘管曾經只和花街妓女有關的溫泉現在成了一般觀光景點,遊客也早已帶著不同於過往的心態趨之若鶩,對郝譽翔而言,那裡卻還是有一個神祕的黑暗核心,封存著她的家族與青春,並如同曾為她看紫微命盤的朋友所說,是她命中那段「最壞的時光」。
最壞的時光中,郝譽翔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說了:「黑色的海與黑色的天在眼前流成渾沌一片,天地鴻濛,泯滅了所有的疆界,只把我們包圍在正中央。我們在平台盡頭蹲下來,放煙火,高空中炸出來一朵又一朵巨大燦爛的火花,而我們仰起頭望著,被震呆了也震啞了,卻忽然興起一股莫名的悲壯,在火光的照耀之下,青春的臉龐上全掛滿了淚,連天地也要為之顫動。」
最壞的時光,連天地也要為之顫動。
●手提箱物語
除了北投之外,《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的另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尋父,相較於《逆旅》中以外省第二代的身分對於父親出生地的探源,郝譽翔這次則是朝向死蔭之地,為父親的自殺尋求最後的解釋。「我原本想用小說的方式處理,但後來覺得對我來說太困難了,也無法把我真正想說的事說清楚」,到這個階段,原本由小說帶來的距離感不再提供保護,反而是無法直視內心的阻礙,「所以我這次選擇用散文的方式,全部說清楚,而且也找到了一定要說出來的意義:因為只有說出來,心裡才舒坦,也算是一種自我療癒吧。」
於是《逆旅》中的「郝譽翔」與「郝福禎」變成了此書中的「我」與「父親」,然而當被問及敘事者的人稱問題時,「人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自己挖得夠不夠深」,郝譽翔還強調,這個挖掘過程不只談及內心,還有所謂的「真實」。
「我可以虛構路邊的一朵花、一聲貓叫,但所有發生的事情都還是真實的。」因為如此,《逆旅》中拼貼交錯的時間與空間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都被整齊地擺放,就連郝譽翔無法親眼目睹的事件,比如殺害母親第一任丈夫的凶手,儘管郝譽翔用他的視角描述了所有案發的經過,而這樣還原現場的方式勢必只能稱為一種對「真實」狀況的詮釋,郝譽翔卻仍堅持細節的正確性,「不只是報紙對事件的描述,我還去聽了所有街坊鄰居的談論與耳語」,田野調查有其必要,因為「我不想捏造事實,這樣才能真正給我自己以及讀者一個交代。」
然而,「真實」是一組複雜的詞彙,這點早已在郝譽翔2005年的小說《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中K與May彼此對照的人格特質顯現出來,「長年聽音樂的結果,K只對事物核心的抽象規律感到興趣,但May卻恰恰好相反,她熱衷於蒐集從遠方飄流到眼前各種新鮮詞彙。片斷的。沒有邏輯的物質符碼。或許就是為了這個原因,他們其實是互相補充。」而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關於尋父之旅最後得到的真實,也以對比的形式濃縮在手提箱這個密實的隱喻中。
手提箱是自殺的父親留下的,裡面有地圖、登機證、各式表格與日記,這些物件本身暗示了一個藏於他方的真相,那個只要追尋就能找到的核心,也是運作這對父女一生遭遇的規律,在郝譽翔踏上旅程後,她眼前所及的一切似乎也都在對她提供線索,幫助她理解苦難的真相,然而到最後,她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手提箱也被母親偷偷丟棄了──彷彿《幽冥物語》中一個個從另一個世界而來的信差,把愛慕懸念的話說完了,儘管你還沒聽夠,就這樣突然消失了。
不過,現在的郝譽翔願意相信,也許答案留在另一個世界也好:「要是沒有另一個世界的話,我們在這個世界就太孤獨了。」
●晚禱:愛與死亡
瑪格麗特.愛特伍說:「寫作本身就是對死亡恐懼的一種反應。」郝譽翔則說:「寫作幫助我們探索另一個世界,瞭解此生的有限」,要是沒有文字這麼帶領人們,「我覺得人是得不到自由的。」
對郝譽翔而言,自由的意義也隨著時間轉變了,一開始的寫作是逃亡,是記憶的烏托邦,甚至是一種對死亡的演練,彷彿《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所說:「反倒是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在想像他的死亡,想了一遍又一遍,想像著我要去拯救他,保護他,彷彿肯定除了我之外,就再也沒有人可以為他送終……」然而在經歷了幾位親友的死亡後,郝譽翔開始把寫作當成一種「跟死者對話」的方式。在《逆旅》的最後一篇〈晚禱〉中,郝譽翔唱出了如同哀傷預言的「父親說妳是我的女兒嗎我可不可以抱抱妳,跳支最後的舞給我看吧倒杯已涼的茶給我喝,直到死時,我才終於知道原來我愛妳」,不過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晚禱」兩字作為尋父之旅的標題,不再是仰望虛空未來時發出的祈願,而是為了安放逝去過往的祝禱,並在全書結尾溫柔地引著郝譽翔回到她的誕生,她與父親的初遇。
「有些事情,真的需要時間才能說清楚。」郝譽翔再次強調,而時間也在她的話語中張揚流逝。
女兒的新生帶給郝譽翔全新的視野,讓她在心中對親子關係孕育出全新的想像。在放下家族過往後,郝譽翔也有了新的寫作計畫,「我想要寫以歷史為主題的小說」,同樣關注時代,同樣需要田野調查,只是眼光拉得更遠,「受楊牧〈鄭玄寤夢〉影響,我想寫鄭玄的故事,還有他生存的時代。」闔上了屬於自己的日記後,她打算替旁人打開日記簿,繼續在真實與虛構的相互辯證間探索那無法窮盡的「另一個世界」。
正如同郝譽翔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的序言中所說:「從死亡中孵化出新生,就在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成形,白天與黑夜不停地交替循環下去,黎明繼之晚禱,黑夜中曙光漸露,而生命永不止息。」
於是黎明到來,那光卻仍仰賴黑暗,就像郝譽翔在許多作品當中提到的一則傳說,一群人去陽明山夜遊,其中一人脫了隊,留在山中的涼亭,之後不管旁人幾次把他帶離,他卻總是在涼亭被發現,「那座涼亭就像一個黑暗的核心」,郝譽翔著迷地說,「比如魯迅誕生的那座狹窄陰暗的紹興會館,即使他離開了這麼久,那地方還是影響著他,就像我還是會回到涼亭,那就是我的紹興會館。」
所以在想像的涼亭中,郝譽翔以黎明的曙光繼續淬鍊她的黑暗核心,那是出生、是死亡、是鬼魅、是溫泉洗去後,仍隱隱環繞整個北投山城的憂傷。
◎受訪作家簡介
郝譽翔
1969年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報文學獎、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洗》、《逆旅》、《初戀安妮》、《幽冥物語》,長篇小說《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散文集《衣櫃裡的祕密旅行》,論著《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研究》、《情慾世紀末》、《中國儀式劇場之研究》、《大虛構時代》,劇本《松鼠自殺事件》等書。最新作品為《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
◎本文作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人,畢業於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及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目前擔任大學兼任講師,並在從事翻譯、寫作、影像及編劇等工作同時,繼續積極準備遠行。
從2000年的《逆旅》開始,郝譽翔就一直用文字為自己的家族記憶,試圖以反向的追溯重新詮釋自我。在這段文字旅程中,前景通常是郝譽翔與那自她兒時就離棄家人的父親,背景則是其他同在時代中浮沉的眾人光影。在反覆的書寫過程中,郝譽翔被羅蘭.巴特論攝影的「刺點」概念所激發,把記憶中那些始終「刺痛我」、「謀刺我」、「刺殺我」的場景一次次如同相片重曝,最後終於疊加出一幅清晰的畫面,讓她得以放下多年來對生命的提問,並在最近的新書《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作出了最後的告別。
「當然,很多事都需要時間……」
●不停重曝的幽靈城市
一切是從小說開始的,而小說,如同郝譽翔在《逆旅》的序言中所說,是為「人生尋求解釋」。然而「解釋」一詞說來簡單,人生卻太過艱難,幸好小說的形式得以讓郝譽翔拉開距離,用一種超越的姿態觸摸那藏於真相深處的「事象地平線」。義大利籍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提到的「事象地平線」其實是引申其在物理學上的意義,想像一個在黑洞中因為重力趨近無限大而將時間凝固的區域。對郝譽翔而言,由於父親的長期缺席,導致他們共處的少數時光被一再回憶琢磨,終於也成為鮮明的定格畫面,凝固成她不停觸摸的神祕核心。
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郝譽翔說:「我比他還要老,記憶拖住了我的身軀,把他所經歷過的歲月全都加諸在我的背上。」
除了共處的影像,還有父親口中反覆述說的山東學生流亡史,都成為她背負在身上的時代幽靈,也讓她很早就用一種世故的眼光觀察自己在台灣長年的遷徙與流離經驗,「我始終覺得自己處於邊緣,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但在格格不入當中反而能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身分」,這樣孤島般的處境蘊涵了郝譽翔獨特纖細的眼光,也讓她用文字建造了屬於自己的「幽靈城市」,正如她曾說過,「世界的瓦解和無能,正是藝術存在並變得有意義的先決條件。於是我走進幽靈四處遊蕩的城市迷宮中,試圖尋找出口,撥開瓦礫,建造街道,繪製地圖,並且努力用十指鑿開一道引導光芒的縫隙。」
於是在所有遷徙過的城市當中,她建造了屬於自己的城中之城,而這些幽靈就從她的文字中漫溢出來,帶領我們在她的回憶中逡巡那些擠滿她同代人的街巷、公寓、屋頂、菜市場……不過其中對她最重要的地方,莫過於北投這座神祕的溫泉之城。
●最壞的時光
「北投真的是我一生最大的刺點。」講到北投,郝譽翔的語氣難得地高昂起來。
在2007年的《幽冥物語》中,郝譽翔便選擇了北投這個故鄉作為一切鬼怪故事的場景,「當時那些故事我是從《聊齋志異》裡面選出來的,不過要如何把它們放在一個現代的場景裡,我想還是應該要跟作家的經驗連結在一起,所以選擇了北投」,比起為了開創小說新道路而探索中文志怪傳統的意圖,她其實更想寫的是她與北投之間的關係,「不過當時可能寫得太隱晦了,所以沒什麼人注意到」,也因為如此,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郝譽翔把北投作為她人生的重要焦點,於其中描寫了她自身以及整個八○年代台北城經歷的重要蛻變,「這本書也可以說是《幽冥物語》的註腳。」
在此階段,台北正要成為一座以邊陲市鎮和新社區開發案為主的城市,北投也因此發展起來。郝譽翔和母親來到這裡,住進生平第一間不需要與各種生人共用廁所或廚房的安靜公寓,再加上正值升高中的青春期,郝譽翔突然覺得「家裡很無聊,所以常把書包放到圖書館後就跟朋友到處跑」,在書寫這段甜澀的青春過往時,郝譽翔時而感性,時而理智,「我怕人家覺得我太耽溺、或者想要揭人瘡疤,所以在筆法上作了節制與疏離」,因為她很明白,一旦流於喃喃自語,就會失去感動人心的普遍性。
「每個作家一定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提供一種普遍性。」提到時代背景的書寫,她的語氣變得更為篤定,透露一種屬於學者的睿智。除了受楊牧影響,習慣用夾敘夾議的方式鋪排出時代經驗,郝譽翔因為大量閱讀魯迅、沈從文等作家的經歷,於是也試圖以故鄉為原點,書寫那不斷逃亡又不斷回歸的亙古流離,「像魯迅最有名的話,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而儘管此後他一輩子似乎都在遷徙,「但也不停地在和故鄉對話」,正如同她總在不同作品中深情召喚那籠罩在溫泉霧氣中的北投。
在霧氣之中,是神祕的孤獨與青春情愛,是電話交友中的眾聲喧鬧,也是搖晃著通往海側的北淡線火車。儘管曾經只和花街妓女有關的溫泉現在成了一般觀光景點,遊客也早已帶著不同於過往的心態趨之若鶩,對郝譽翔而言,那裡卻還是有一個神祕的黑暗核心,封存著她的家族與青春,並如同曾為她看紫微命盤的朋友所說,是她命中那段「最壞的時光」。
最壞的時光中,郝譽翔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說了:「黑色的海與黑色的天在眼前流成渾沌一片,天地鴻濛,泯滅了所有的疆界,只把我們包圍在正中央。我們在平台盡頭蹲下來,放煙火,高空中炸出來一朵又一朵巨大燦爛的火花,而我們仰起頭望著,被震呆了也震啞了,卻忽然興起一股莫名的悲壯,在火光的照耀之下,青春的臉龐上全掛滿了淚,連天地也要為之顫動。」
最壞的時光,連天地也要為之顫動。
●手提箱物語
除了北投之外,《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的另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尋父,相較於《逆旅》中以外省第二代的身分對於父親出生地的探源,郝譽翔這次則是朝向死蔭之地,為父親的自殺尋求最後的解釋。「我原本想用小說的方式處理,但後來覺得對我來說太困難了,也無法把我真正想說的事說清楚」,到這個階段,原本由小說帶來的距離感不再提供保護,反而是無法直視內心的阻礙,「所以我這次選擇用散文的方式,全部說清楚,而且也找到了一定要說出來的意義:因為只有說出來,心裡才舒坦,也算是一種自我療癒吧。」
於是《逆旅》中的「郝譽翔」與「郝福禎」變成了此書中的「我」與「父親」,然而當被問及敘事者的人稱問題時,「人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自己挖得夠不夠深」,郝譽翔還強調,這個挖掘過程不只談及內心,還有所謂的「真實」。
「我可以虛構路邊的一朵花、一聲貓叫,但所有發生的事情都還是真實的。」因為如此,《逆旅》中拼貼交錯的時間與空間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都被整齊地擺放,就連郝譽翔無法親眼目睹的事件,比如殺害母親第一任丈夫的凶手,儘管郝譽翔用他的視角描述了所有案發的經過,而這樣還原現場的方式勢必只能稱為一種對「真實」狀況的詮釋,郝譽翔卻仍堅持細節的正確性,「不只是報紙對事件的描述,我還去聽了所有街坊鄰居的談論與耳語」,田野調查有其必要,因為「我不想捏造事實,這樣才能真正給我自己以及讀者一個交代。」
然而,「真實」是一組複雜的詞彙,這點早已在郝譽翔2005年的小說《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中K與May彼此對照的人格特質顯現出來,「長年聽音樂的結果,K只對事物核心的抽象規律感到興趣,但May卻恰恰好相反,她熱衷於蒐集從遠方飄流到眼前各種新鮮詞彙。片斷的。沒有邏輯的物質符碼。或許就是為了這個原因,他們其實是互相補充。」而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關於尋父之旅最後得到的真實,也以對比的形式濃縮在手提箱這個密實的隱喻中。
手提箱是自殺的父親留下的,裡面有地圖、登機證、各式表格與日記,這些物件本身暗示了一個藏於他方的真相,那個只要追尋就能找到的核心,也是運作這對父女一生遭遇的規律,在郝譽翔踏上旅程後,她眼前所及的一切似乎也都在對她提供線索,幫助她理解苦難的真相,然而到最後,她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手提箱也被母親偷偷丟棄了──彷彿《幽冥物語》中一個個從另一個世界而來的信差,把愛慕懸念的話說完了,儘管你還沒聽夠,就這樣突然消失了。
不過,現在的郝譽翔願意相信,也許答案留在另一個世界也好:「要是沒有另一個世界的話,我們在這個世界就太孤獨了。」
●晚禱:愛與死亡
瑪格麗特.愛特伍說:「寫作本身就是對死亡恐懼的一種反應。」郝譽翔則說:「寫作幫助我們探索另一個世界,瞭解此生的有限」,要是沒有文字這麼帶領人們,「我覺得人是得不到自由的。」
對郝譽翔而言,自由的意義也隨著時間轉變了,一開始的寫作是逃亡,是記憶的烏托邦,甚至是一種對死亡的演練,彷彿《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所說:「反倒是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在想像他的死亡,想了一遍又一遍,想像著我要去拯救他,保護他,彷彿肯定除了我之外,就再也沒有人可以為他送終……」然而在經歷了幾位親友的死亡後,郝譽翔開始把寫作當成一種「跟死者對話」的方式。在《逆旅》的最後一篇〈晚禱〉中,郝譽翔唱出了如同哀傷預言的「父親說妳是我的女兒嗎我可不可以抱抱妳,跳支最後的舞給我看吧倒杯已涼的茶給我喝,直到死時,我才終於知道原來我愛妳」,不過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中,「晚禱」兩字作為尋父之旅的標題,不再是仰望虛空未來時發出的祈願,而是為了安放逝去過往的祝禱,並在全書結尾溫柔地引著郝譽翔回到她的誕生,她與父親的初遇。
「有些事情,真的需要時間才能說清楚。」郝譽翔再次強調,而時間也在她的話語中張揚流逝。
女兒的新生帶給郝譽翔全新的視野,讓她在心中對親子關係孕育出全新的想像。在放下家族過往後,郝譽翔也有了新的寫作計畫,「我想要寫以歷史為主題的小說」,同樣關注時代,同樣需要田野調查,只是眼光拉得更遠,「受楊牧〈鄭玄寤夢〉影響,我想寫鄭玄的故事,還有他生存的時代。」闔上了屬於自己的日記後,她打算替旁人打開日記簿,繼續在真實與虛構的相互辯證間探索那無法窮盡的「另一個世界」。
正如同郝譽翔在《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的序言中所說:「從死亡中孵化出新生,就在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成形,白天與黑夜不停地交替循環下去,黎明繼之晚禱,黑夜中曙光漸露,而生命永不止息。」
於是黎明到來,那光卻仍仰賴黑暗,就像郝譽翔在許多作品當中提到的一則傳說,一群人去陽明山夜遊,其中一人脫了隊,留在山中的涼亭,之後不管旁人幾次把他帶離,他卻總是在涼亭被發現,「那座涼亭就像一個黑暗的核心」,郝譽翔著迷地說,「比如魯迅誕生的那座狹窄陰暗的紹興會館,即使他離開了這麼久,那地方還是影響著他,就像我還是會回到涼亭,那就是我的紹興會館。」
所以在想像的涼亭中,郝譽翔以黎明的曙光繼續淬鍊她的黑暗核心,那是出生、是死亡、是鬼魅、是溫泉洗去後,仍隱隱環繞整個北投山城的憂傷。
◎受訪作家簡介
郝譽翔
1969年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報文學獎、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洗》、《逆旅》、《初戀安妮》、《幽冥物語》,長篇小說《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散文集《衣櫃裡的祕密旅行》,論著《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研究》、《情慾世紀末》、《中國儀式劇場之研究》、《大虛構時代》,劇本《松鼠自殺事件》等書。最新作品為《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
◎本文作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人,畢業於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及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目前擔任大學兼任講師,並在從事翻譯、寫作、影像及編劇等工作同時,繼續積極準備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