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悼念葉石濤】化天譴為天職

從天而降的詛咒,沉沉地壓在葉石濤先生的背脊。他把自己的寫作視為天譴時,並無絲毫退卻之色。當他伏案撰稿,承受的是無比的時間重量,殘酷的現實與歷史輪番鞭笞著他,簡直就是一種罪罰的凌遲。巨大的鞭聲揚起,葉老只能默默忍受。看不見的傷口在他體內侵蝕之際,他以傲慢的意志抵禦。如果想要測量他的意志有多強悍,請注視他手中挺起的筆。
葉老是海島人格的最佳範本。他選擇文學書寫為他的土地發言之前,歷史早已泣不成聲。血與淚的灼燙,已預先形塑他肉體的每一寸肌膚。命運鑄成時,他被迫必須穿越三個時代:殖民體制、戒嚴體制、民主體制;每一個時代都背叛了他,毫不留情地傷害他的靈魂。到底傷害有多深有多寬?請專注閱讀他以一生鏤刻的每一個文字。稿紙上一筆一劃繪出的日文與中文,都隱隱傳出深沉的吶喊。
文學之成為文學,完全必須依賴語言。葉老辛苦寫下的文字都不屬於他的母語。在沒有任何許諾的時代,他做了一個巨大的文學之夢。就像那時代的知識分子,無不全心學習日語,這位早熟青年的不幸,在於他選擇了文字工作的志業,遂在歷史上留下白紙黑字的見證。時代一旦改變之後,他追求藝術的熱情,反而成為日後被批判的依據。葉老確實寫過皇民化文學,並且與皇民化運動的首腦西川滿建立了師生之誼。生命中的最初詛咒,便在他的青春時期過早地降臨。
夾在大和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主義的拉扯之間,殖民地作家的人格從此無可避免地接受毫無止境的審判。所有民族主義背後都有政治權力在操作,情緒被燃燒起來之後,所過之處盡成災難。葉老從來沒有選擇過與他身世不符的民族主義,反而是粗暴的民族主義對他進行綁架與擄掠。作家的任務無非是在創造藝術,而不是俯首於政治權力的支配。在強權橫行的時代,他寫下了皇民化文學,難道必須感到抱歉嗎?
第二個詛咒再度叩訪他的生命時,戰後台灣已被改造成極度右傾的島嶼。在精神找不到出口的年代,葉老做了一個政治不正確的社會主義之夢。雙手捧著火焰去尋找出口時,不僅沒有照亮黑暗的道路,他的靈魂人格卻嚴重遭到炙傷。他的思想臻於成熟之際,他開始涉獵馬克思主義書籍,或者竟如他的自況,變成一位「社會主義傾向的新自由主義者」。一位曾經抱持過於樂觀的浪漫狂想者,終於被引渡到左翼思考的另一端。
手無寸鐵的書生,只因為做了一個衰弱而未遂的夢,卻必須受到不近情理的制裁,在戒嚴初期的一九五○年代,他被判了三年的冤獄。從此使他對於現實保持高度的沉默,坐在高牆背後,他的心靈並未屈服,隱忍將近四十年之後,葉老仍然還是堅持他的信念:「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我倒採用了一部分的觀點,來分析時代、社會的動向跟文學的表現的密切關係,幾乎到了得心應手的境界;所以我並未排斥唯物史觀。我更企求的是作家的寫作自由不被政權所控御,能隨心所欲地表現的民主社會。」
如此卑微的夢,竟耗去他的一生去實現。葉老絕非袖手等待的作家,縱然有過坐牢經驗,卻未嘗為他造成任何頓挫。他投入中文思考的學習,經過漫長的二十年光陰,直到一九六五年才發表第一篇中文寫成文學史論〈台灣的鄉土文學〉。被視為本土論述肇始的這篇經典文字,其實還未能準確表達內心的思維。然而,在蒼白荒蕪的思想檢查時期,他無畏地拈出「鄉土文學」與「台灣文學史」的兩個重要觀念。
於今回首他的文學抱負,這篇文字誠然具有高度的文化暗示與思想質地。在中華沙文主義氾濫的階段,他提出撰寫台灣文學史的誓願,幾乎在宣稱社會內部存在的歷史記憶,自來就不是單一,而是複數並置。這種思維上的突破,為往後的文學詮釋開啟無窮無盡的想像。更重要的是,鄉土文學一詞的意涵,既溢出當時現代主義運動的主流之外,也衝撞著以黨國為骨幹的官方文藝政策。
細微的一絲香火,只要沒有捻熄,就有可能燃起更多的火種。葉老不但預告了七○年代的鄉土文學運動,也早熟地為日後本土論述埋下生機勃勃的種籽。他對民主社會嚮往,不再停留於空想,而更進一步推波助瀾地匯成時代巨流。他也許不是最原始的本土論者,但可以確信的是,欠缺他所注入具有左翼思維的文學主張,鄉土文學運動絕對不可得到有力依據。重新翻閱那段關鍵年代的黨外雜誌,凡與文學有關的論述,無不援引葉老的觀點與信仰。
他在一九八七年終於完成的《台灣文學史綱》,等於是總結戒嚴時期台灣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願望。在這本重要著作中,他完全不使用複雜的理論,當然也沒有虛矯的身段。以素樸文字為訴求,以邏輯思維極其清晰的結構,以跨越族群、跨越性別的開放態度重新定義本土,甚至以左翼的科學分析方式彰顯批判史觀,擘造了戰後以來第一冊最完整的歷史敘述。因為《史綱》的出版,使被放逐的島嶼得到回歸的契機,並且也使許多流亡心靈重獲認同的指引。
民主社會,並非是庸俗的政黨政治,也不會只是純指投票的儀式,而應該還有一個穩定而龐大的思想在背後支撐。葉老的思想與文學,無疑使民主運動的價值奠下基石。他的歷史縱深與視野開闊,帶來了開放寬容的信念。這位歷史的受難者,從來不曾奢言受難。心靈上擔負的痛苦,他都兌換成精心鑄造的文字,使精神的昇華,持續昇華。他是一個典範,透過不斷的實踐,終於把受害的歷史折換成受惠的思維。
民主,於他是公平與正義的同義詞。當民主體制在二十一世紀實現時,葉老才驚覺畢生所追求的理想,竟遭到徹底出賣與賤賣。生命中最大的詛咒,赫然降臨在晚年的最後階段。本土不再是高貴的價值,全然淪為魔鬼交易的籌碼。天譴不是歷史上的抽象名詞,而是鮮明的鞭笞如血痕那樣烙在本土的前額。悲憤尚不足以概括葉老離開人間時的心情於萬一。
左翼的文學史家,批判的理想主義者,痛苦走過一生,只是為了證明他的夢只是一場夢?這顆高貴的心靈被貶謫到人間,只是為了見證詛咒是永恆的詛咒?本土論述遭到的重挫,難道還要穿越反覆的天譴才能獲得救贖?葉老的生命禁得起檢驗,他勇敢把與生俱來的天譴化為天職,為台灣的受辱與受損留下雄辯的證詞。當他決心遠行時,台灣歷史再度泣不成聲。


◎作者簡介
陳芳明一九四七年生,高雄左營人。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