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琦──一個作家的勇敢再生

傍晚,從靜養醫院離開,暫卸下院長角色的王湘琦,未顯露任何疲態;平日下班後到三峽老街,他是骨董店主人;訪問當天,以作家身分受訪。紅磚山牆的街屋在後,鏡頭前,他的姿勢僵硬,手不知要擺哪,直到談起兩個讀大學的女兒,表情才略放鬆。
邊走邊聊,我們猶如老街整修重開放後、那些湧流不息的觀光客。
王湘琦整個人神清氣爽。

●奇妙的事發生了

先談起十月下旬,他配合桃園縣政府的活動,擔任帶領人,坐遊覽車到《俎豆同榮》書中的場景,走讀萬華、大稻埕、板橋林家花園、大溪。王湘琦興奮的說:「奇妙的事發生了,在迪化街林復振號,見到林佑藻後代,送本《俎豆同榮》給他們,知道書寫的是其祖先的故事,非常高興,遂從裡頭請出一位老紳士──穿西裝打領帶,講話不太清楚又重聽,去年剛從台大醫院榮退,他是林佑藻的曾孫。」
《俎豆同榮》,內容敘述1853年,艋舺的三邑人與同安人,因港口利益與神明信仰等矛盾,爆發「頂下郊拚」,以黃龍安為首的三邑人,攻入同安人居地八甲庄,放火焚燒,首領林佑藻攜神敗逃,輾轉至大稻埕,這是台灣分類械鬥的重大事件。《俎豆同榮》書名,來自桃園大溪忠魂堂的匾額,那是清光緒年巡撫邵友濂,為祭祀漢人與原住民戰爭的陣亡者所題,寓含族群和諧的深義。這本歷史長篇小說,被桃園縣政府評選為2011年的「桃園之書」,遂促成走讀活動。
從三峽老街轉入祖師爺廟埕,王湘琦回憶,小時候考試得到佳績,母親會獎勵他到萬華看電影,只見母親望著東方,談起祖先住在艋舺八甲庄,那個只留存於史籍上的地名、「頂下郊拚」前同安人的根據地。長大後,王湘琦深入了解來龍去脈,深受感動,遂在心中醞釀,慢慢搜集資料,積兩年之力,完成《俎豆同榮》。
站在祖師爺廟埕,王湘琦頗富氣勢的說,小說背景發生在台灣的開拓時期,幾位主角從小環境困頓、經歷坎坷,為了生存而奮鬥,王湘琦很能體會其處境,因此書中沒有反派人物。他寫得如此用心,希望能呈現傳統的價值與倫理,讓後代子孫好好記得。書出版後,有讀者反應,雖對內容不甚了了,看過後卻很爽快,充滿振奮的力量。
停筆十八年,民國百年再度出手,讓人好奇,知天命的王湘琦,為何且於何時,重執筆桿?
「在你們找過我之後。」

●重拾筆桿之謎

2005年秋,時任《聯合文學》主編的許榮哲,策劃「小說新人獎之魔界遠征軍」特輯,如同當時極受歡迎的綜藝節目單元「超級任務」,要找出那些消失於文壇的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得主。第一個尋找的作家,即第一屆短篇小說首獎得主、《沒卵頭家》作者王湘琦。如同所有的尋人任務,總要歷經曲折,好不容易聯絡到本人,約在三峽老街。聯合文學組成「魔界遠征軍」(成員有許榮哲、王聰威、李儀婷、謝育昀及我),展開了一趟奇幻旅程。
那時三峽老街正在整修,猶如廢墟,穿越鷹架、砂石堆、預拌混泥土車,王湘琦在老屋門口迎接,跨過第一進滿地的破碎磚塊,來到第二進,由於骨董店即將搬家,滿室的古物家具凌亂擺放,我們坐在侷促的走廊訪問錄影。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叩問,王湘琦終於承認,兒子五歲夭逝,是讓他停筆的主因。
事隔六年,王湘琦站在祖師爺廟的正殿前,談起那次探訪後,動筆寫了兩篇小說,他淡淡的說:「很奇妙的際遇。」
這次訪問,直接切入正題,問起兒子病情的細節。
王湘琦回憶,得到小說新人獎後約一年,發現兒子罹患神經母細胞癌,內心相當煎熬。以寫作為夢想,備受期待的明日之星,那時正著手撰寫〈黃石公廟〉,爬格子時一再被打斷,兒子躺在床上,喊痛。出版社不時催稿,本要寫成的長篇,草率交差,內心十分慚愧。時任住院醫師的他,除了值班還要讀書,家庭、寫作、工作三頭燒,就在兒子只剩皮包骨時,大女兒出生,王湘琦說,那時的他,有點不太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