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琦──一個作家的勇敢再生
傍晚,從靜養醫院離開,暫卸下院長角色的王湘琦,未顯露任何疲態;平日下班後到三峽老街,他是骨董店主人;訪問當天,以作家身分受訪。紅磚山牆的街屋在後,鏡頭前,他的姿勢僵硬,手不知要擺哪,直到談起兩個讀大學的女兒,表情才略放鬆。
邊走邊聊,我們猶如老街整修重開放後、那些湧流不息的觀光客。
王湘琦整個人神清氣爽。
●奇妙的事發生了
先談起十月下旬,他配合桃園縣政府的活動,擔任帶領人,坐遊覽車到《俎豆同榮》書中的場景,走讀萬華、大稻埕、板橋林家花園、大溪。王湘琦興奮的說:「奇妙的事發生了,在迪化街林復振號,見到林佑藻後代,送本《俎豆同榮》給他們,知道書寫的是其祖先的故事,非常高興,遂從裡頭請出一位老紳士──穿西裝打領帶,講話不太清楚又重聽,去年剛從台大醫院榮退,他是林佑藻的曾孫。」
《俎豆同榮》,內容敘述1853年,艋舺的三邑人與同安人,因港口利益與神明信仰等矛盾,爆發「頂下郊拚」,以黃龍安為首的三邑人,攻入同安人居地八甲庄,放火焚燒,首領林佑藻攜神敗逃,輾轉至大稻埕,這是台灣分類械鬥的重大事件。《俎豆同榮》書名,來自桃園大溪忠魂堂的匾額,那是清光緒年巡撫邵友濂,為祭祀漢人與原住民戰爭的陣亡者所題,寓含族群和諧的深義。這本歷史長篇小說,被桃園縣政府評選為2011年的「桃園之書」,遂促成走讀活動。
從三峽老街轉入祖師爺廟埕,王湘琦回憶,小時候考試得到佳績,母親會獎勵他到萬華看電影,只見母親望著東方,談起祖先住在艋舺八甲庄,那個只留存於史籍上的地名、「頂下郊拚」前同安人的根據地。長大後,王湘琦深入了解來龍去脈,深受感動,遂在心中醞釀,慢慢搜集資料,積兩年之力,完成《俎豆同榮》。
站在祖師爺廟埕,王湘琦頗富氣勢的說,小說背景發生在台灣的開拓時期,幾位主角從小環境困頓、經歷坎坷,為了生存而奮鬥,王湘琦很能體會其處境,因此書中沒有反派人物。他寫得如此用心,希望能呈現傳統的價值與倫理,讓後代子孫好好記得。書出版後,有讀者反應,雖對內容不甚了了,看過後卻很爽快,充滿振奮的力量。
停筆十八年,民國百年再度出手,讓人好奇,知天命的王湘琦,為何且於何時,重執筆桿?
「在你們找過我之後。」
●重拾筆桿之謎
2005年秋,時任《聯合文學》主編的許榮哲,策劃「小說新人獎之魔界遠征軍」特輯,如同當時極受歡迎的綜藝節目單元「超級任務」,要找出那些消失於文壇的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得主。第一個尋找的作家,即第一屆短篇小說首獎得主、《沒卵頭家》作者王湘琦。如同所有的尋人任務,總要歷經曲折,好不容易聯絡到本人,約在三峽老街。聯合文學組成「魔界遠征軍」(成員有許榮哲、王聰威、李儀婷、謝育昀及我),展開了一趟奇幻旅程。
那時三峽老街正在整修,猶如廢墟,穿越鷹架、砂石堆、預拌混泥土車,王湘琦在老屋門口迎接,跨過第一進滿地的破碎磚塊,來到第二進,由於骨董店即將搬家,滿室的古物家具凌亂擺放,我們坐在侷促的走廊訪問錄影。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叩問,王湘琦終於承認,兒子五歲夭逝,是讓他停筆的主因。
事隔六年,王湘琦站在祖師爺廟的正殿前,談起那次探訪後,動筆寫了兩篇小說,他淡淡的說:「很奇妙的際遇。」
這次訪問,直接切入正題,問起兒子病情的細節。
王湘琦回憶,得到小說新人獎後約一年,發現兒子罹患神經母細胞癌,內心相當煎熬。以寫作為夢想,備受期待的明日之星,那時正著手撰寫〈黃石公廟〉,爬格子時一再被打斷,兒子躺在床上,喊痛。出版社不時催稿,本要寫成的長篇,草率交差,內心十分慚愧。時任住院醫師的他,除了值班還要讀書,家庭、寫作、工作三頭燒,就在兒子只剩皮包骨時,大女兒出生,王湘琦說,那時的他,有點不太正常。
話到此,王湘琦神色黯然、陷入回憶,其背後正殿藻井、祖師爺廟宇藝術最極致,斗托著拱、拱托著斗,無限序列般,扭轉成華麗的漩渦,往天界而去。
喪子之痛,是漫長而煎熬的過程,有好多次,王湘琦提筆寫作,不滿一張稿紙,就猛然把筆重重摔在書桌,對著太太痛哭,說他好想抱抱兒子、想跟他談天說笑,但,已經不可能,寫作,又有何用!整整三年,王湘琦自責、掙扎、想尋求解脫,覺悟到創作有先後順序,好好經營生活、認真體會生命,才是優先。於是,藉讀書、聽古典音樂、欣賞骨董,慢慢走過傷痛。
我們順著正殿旁的廊道,走過空無一物的壁堵,王湘琦反覆的想,竟無法確認兒子在哪一年走的,他自嘲,佛洛伊德靈驗了,無法處理的傷痛,真被心理機轉刻意壓抑了。他也承認,清明前後,照例要去福德公墓看兒子,有一次情緒失控,太太寬慰要他自在些,於是,那年沒去看兒子,從此,就再也沒去過了。
這事,王湘琦記得很清楚,發生在六年前,2005年。
然後,魔戒遠征軍就出現了。
●五十歲作家的新挑戰
在回骨董店的路上,我們繞道溪畔吹風,談到創作觀,王湘琦特別感謝「夜市」、「小三」,那些通俗劇,讓大眾誤以為鄉土就是鄙俗,刺激創作者如他,想要「抗爭」。
王湘琦認為,創作中的抗爭,超越政治、環保與權益等一般性抗爭,為了生存,商業化市場導向雖不可避免,但對於庸俗與膚淺,創作者該揭竿而起。本著良心真誠創作,就會產生深刻的反省,創作者該用成功的藝術,笑中帶淚,讓大眾知道,人性的深刻、鄉土之真義。
與老房子相處總要耐心些,回到骨董店,王湘琦花了點時間開老舊的門窗、泡茶,坐在書堆疊得老高的桌前、抽菸。
民國83年,有位老醫師即將退休,靜養醫院怕要隨之關門,王湘琦覺得很可惜,於是就來了,很合緣;後來對骨董產生興趣,就在老街租屋開店。
王湘琦自剖,處女座的他,做事啟動慢,但一啟動,很難停止。
主持院務十多年,慢性精神病復健工作,遇到全新的挑戰──Young Adult Chronic Patient,年輕的成年慢性病患,這些人雖按時服藥,有一點穩定,卻無法工作,無法與人相處,整天窩在家裡,只剩一種功能,就是鬧他爸爸媽媽。過去,慢性精神病房被戲稱為老人院,現在主力是七年級生,八年級也來了,這群病患為療養院帶來年輕新文化,如周杰倫,王湘琦第一次聽到,以為在念經,基於職責了解後,反讓王湘琦學到很多。他認為,周杰倫之所以成功,一是運用台灣豐富多元的優勢,充分融合,產生繽紛多元的效果;二是了解市場,與消費者坦承且充分的互動。
在處女作《沒卵頭家》中,王湘琦流瀉出質疑、嘲諷與更多的迷惘;二十年後,《俎豆同榮》雖寫殘酷的戰爭,但字裡行間,盈溢寬容與悲憫。
任何對作家的訪問,免不了要問下一本,王湘琦笑得開懷,說《俎豆同榮》是他最後一本手寫作品,現在他的新作,改用電腦,寫一位心靈被禁錮的代課老師,接觸到骨董的奇遇,目前已十多萬字,預計明年六月定稿。
骨董店內,最新潮的器物,就屬那部筆記型電腦,無數的夜晚,在三峽窄隘的街屋,老家具層層堆疊塞滿孤寂的空間,唯留電腦發光的螢幕,還有個作家,年紀已逾五十,心情其實二十幾,在亙古如斯的夜晚,一個鍵一個鍵,將年輕時的夢想,敲打得異常響亮。
◎受訪作家簡介
王湘琦
1957年生,師大生物系、高雄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畢業,現為精神科專科醫師,同時也是三峽靜養醫院院長。曾以〈沒卵頭家〉獲第一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時報文學獎等。著有小說集《沒卵頭家》、長篇台灣歷史小說《俎豆同榮》。
◎本文作者簡介
鄭順聰
嘉義縣民雄鄉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曾任《重現台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獲台北市文學獎,高雄市打狗文學獎。入選96年散文選,2008及2009台灣詩選,2010飲食文選。著有詩集《時刻表》,小說《家工廠》。現為專職作家。
邊走邊聊,我們猶如老街整修重開放後、那些湧流不息的觀光客。
王湘琦整個人神清氣爽。
●奇妙的事發生了
先談起十月下旬,他配合桃園縣政府的活動,擔任帶領人,坐遊覽車到《俎豆同榮》書中的場景,走讀萬華、大稻埕、板橋林家花園、大溪。王湘琦興奮的說:「奇妙的事發生了,在迪化街林復振號,見到林佑藻後代,送本《俎豆同榮》給他們,知道書寫的是其祖先的故事,非常高興,遂從裡頭請出一位老紳士──穿西裝打領帶,講話不太清楚又重聽,去年剛從台大醫院榮退,他是林佑藻的曾孫。」
《俎豆同榮》,內容敘述1853年,艋舺的三邑人與同安人,因港口利益與神明信仰等矛盾,爆發「頂下郊拚」,以黃龍安為首的三邑人,攻入同安人居地八甲庄,放火焚燒,首領林佑藻攜神敗逃,輾轉至大稻埕,這是台灣分類械鬥的重大事件。《俎豆同榮》書名,來自桃園大溪忠魂堂的匾額,那是清光緒年巡撫邵友濂,為祭祀漢人與原住民戰爭的陣亡者所題,寓含族群和諧的深義。這本歷史長篇小說,被桃園縣政府評選為2011年的「桃園之書」,遂促成走讀活動。
從三峽老街轉入祖師爺廟埕,王湘琦回憶,小時候考試得到佳績,母親會獎勵他到萬華看電影,只見母親望著東方,談起祖先住在艋舺八甲庄,那個只留存於史籍上的地名、「頂下郊拚」前同安人的根據地。長大後,王湘琦深入了解來龍去脈,深受感動,遂在心中醞釀,慢慢搜集資料,積兩年之力,完成《俎豆同榮》。
站在祖師爺廟埕,王湘琦頗富氣勢的說,小說背景發生在台灣的開拓時期,幾位主角從小環境困頓、經歷坎坷,為了生存而奮鬥,王湘琦很能體會其處境,因此書中沒有反派人物。他寫得如此用心,希望能呈現傳統的價值與倫理,讓後代子孫好好記得。書出版後,有讀者反應,雖對內容不甚了了,看過後卻很爽快,充滿振奮的力量。
停筆十八年,民國百年再度出手,讓人好奇,知天命的王湘琦,為何且於何時,重執筆桿?
「在你們找過我之後。」
●重拾筆桿之謎
2005年秋,時任《聯合文學》主編的許榮哲,策劃「小說新人獎之魔界遠征軍」特輯,如同當時極受歡迎的綜藝節目單元「超級任務」,要找出那些消失於文壇的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得主。第一個尋找的作家,即第一屆短篇小說首獎得主、《沒卵頭家》作者王湘琦。如同所有的尋人任務,總要歷經曲折,好不容易聯絡到本人,約在三峽老街。聯合文學組成「魔界遠征軍」(成員有許榮哲、王聰威、李儀婷、謝育昀及我),展開了一趟奇幻旅程。
那時三峽老街正在整修,猶如廢墟,穿越鷹架、砂石堆、預拌混泥土車,王湘琦在老屋門口迎接,跨過第一進滿地的破碎磚塊,來到第二進,由於骨董店即將搬家,滿室的古物家具凌亂擺放,我們坐在侷促的走廊訪問錄影。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叩問,王湘琦終於承認,兒子五歲夭逝,是讓他停筆的主因。
事隔六年,王湘琦站在祖師爺廟的正殿前,談起那次探訪後,動筆寫了兩篇小說,他淡淡的說:「很奇妙的際遇。」
這次訪問,直接切入正題,問起兒子病情的細節。
王湘琦回憶,得到小說新人獎後約一年,發現兒子罹患神經母細胞癌,內心相當煎熬。以寫作為夢想,備受期待的明日之星,那時正著手撰寫〈黃石公廟〉,爬格子時一再被打斷,兒子躺在床上,喊痛。出版社不時催稿,本要寫成的長篇,草率交差,內心十分慚愧。時任住院醫師的他,除了值班還要讀書,家庭、寫作、工作三頭燒,就在兒子只剩皮包骨時,大女兒出生,王湘琦說,那時的他,有點不太正常。
話到此,王湘琦神色黯然、陷入回憶,其背後正殿藻井、祖師爺廟宇藝術最極致,斗托著拱、拱托著斗,無限序列般,扭轉成華麗的漩渦,往天界而去。
喪子之痛,是漫長而煎熬的過程,有好多次,王湘琦提筆寫作,不滿一張稿紙,就猛然把筆重重摔在書桌,對著太太痛哭,說他好想抱抱兒子、想跟他談天說笑,但,已經不可能,寫作,又有何用!整整三年,王湘琦自責、掙扎、想尋求解脫,覺悟到創作有先後順序,好好經營生活、認真體會生命,才是優先。於是,藉讀書、聽古典音樂、欣賞骨董,慢慢走過傷痛。
我們順著正殿旁的廊道,走過空無一物的壁堵,王湘琦反覆的想,竟無法確認兒子在哪一年走的,他自嘲,佛洛伊德靈驗了,無法處理的傷痛,真被心理機轉刻意壓抑了。他也承認,清明前後,照例要去福德公墓看兒子,有一次情緒失控,太太寬慰要他自在些,於是,那年沒去看兒子,從此,就再也沒去過了。
這事,王湘琦記得很清楚,發生在六年前,2005年。
然後,魔戒遠征軍就出現了。
●五十歲作家的新挑戰
在回骨董店的路上,我們繞道溪畔吹風,談到創作觀,王湘琦特別感謝「夜市」、「小三」,那些通俗劇,讓大眾誤以為鄉土就是鄙俗,刺激創作者如他,想要「抗爭」。
王湘琦認為,創作中的抗爭,超越政治、環保與權益等一般性抗爭,為了生存,商業化市場導向雖不可避免,但對於庸俗與膚淺,創作者該揭竿而起。本著良心真誠創作,就會產生深刻的反省,創作者該用成功的藝術,笑中帶淚,讓大眾知道,人性的深刻、鄉土之真義。
與老房子相處總要耐心些,回到骨董店,王湘琦花了點時間開老舊的門窗、泡茶,坐在書堆疊得老高的桌前、抽菸。
民國83年,有位老醫師即將退休,靜養醫院怕要隨之關門,王湘琦覺得很可惜,於是就來了,很合緣;後來對骨董產生興趣,就在老街租屋開店。
王湘琦自剖,處女座的他,做事啟動慢,但一啟動,很難停止。
主持院務十多年,慢性精神病復健工作,遇到全新的挑戰──Young Adult Chronic Patient,年輕的成年慢性病患,這些人雖按時服藥,有一點穩定,卻無法工作,無法與人相處,整天窩在家裡,只剩一種功能,就是鬧他爸爸媽媽。過去,慢性精神病房被戲稱為老人院,現在主力是七年級生,八年級也來了,這群病患為療養院帶來年輕新文化,如周杰倫,王湘琦第一次聽到,以為在念經,基於職責了解後,反讓王湘琦學到很多。他認為,周杰倫之所以成功,一是運用台灣豐富多元的優勢,充分融合,產生繽紛多元的效果;二是了解市場,與消費者坦承且充分的互動。
在處女作《沒卵頭家》中,王湘琦流瀉出質疑、嘲諷與更多的迷惘;二十年後,《俎豆同榮》雖寫殘酷的戰爭,但字裡行間,盈溢寬容與悲憫。
任何對作家的訪問,免不了要問下一本,王湘琦笑得開懷,說《俎豆同榮》是他最後一本手寫作品,現在他的新作,改用電腦,寫一位心靈被禁錮的代課老師,接觸到骨董的奇遇,目前已十多萬字,預計明年六月定稿。
骨董店內,最新潮的器物,就屬那部筆記型電腦,無數的夜晚,在三峽窄隘的街屋,老家具層層堆疊塞滿孤寂的空間,唯留電腦發光的螢幕,還有個作家,年紀已逾五十,心情其實二十幾,在亙古如斯的夜晚,一個鍵一個鍵,將年輕時的夢想,敲打得異常響亮。
◎受訪作家簡介
王湘琦
1957年生,師大生物系、高雄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畢業,現為精神科專科醫師,同時也是三峽靜養醫院院長。曾以〈沒卵頭家〉獲第一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時報文學獎等。著有小說集《沒卵頭家》、長篇台灣歷史小說《俎豆同榮》。
◎本文作者簡介
鄭順聰
嘉義縣民雄鄉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曾任《重現台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獲台北市文學獎,高雄市打狗文學獎。入選96年散文選,2008及2009台灣詩選,2010飲食文選。著有詩集《時刻表》,小說《家工廠》。現為專職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