珥璫記

我在我身穿鑿了兩個洞。它們細小如星點,分踞我左右耳垂之上,互不相見,一如參商。
從小我就羨慕穿耳的女孩。要好的高中同學說,她喜歡看別人臉旁垂掛的耳飾,一晃一晃地,女孩的臉龐就會亮起來。不懂事時,我喜歡在圓潤耳肉底端黏上塑料做的、專賣給小女孩的耳環貼紙,它們的圖案常是簡單的五芒星、菱形、心狀,或是一鉤彎彎的月亮,小小的成雙成對,夢幻世界一般的淺紫淺綠粉紅,透明浮凸的材質裡摻和一閃一閃的金蔥。那是和母親逛城中市場時獲得的小小獎賞,一排十副的耳環貼紙,讓七八歲的女孩那幾日裡鏡子前左照右照。我很珍惜地黏了好久才取下。
母親管教甚嚴,青春時期,她不准我想這想那,動身體的歪腦筋。在留個劉海都會被嫌作怪而狠狠一刀剪去的年歲,穿耳洞大概是不能提及的忌諱。國高中時,學校尚有髮禁鞋禁,雖沒禁止穿洞別環,女學生們終究謹守校規,只偶爾越點小界,把裙子改短些,或在大考前為求舒適地拉出上衣、穿著短褲趿著拖鞋,在百年古蹟的學校樓板上晃來晃去。會在耳垂上釘出洞來的,印象中屈指可數。
進了大學,夏日裡便南移到另一個城市,晃眼就數年。沒了家裡的照管,自由了許多。但我觀望了一陣,身邊的女孩紛紛化了粧、染了髮,在身上穿了耳朵、舌頭以至於肚臍的洞,我才確定僅想穿兩個耳洞的我並非異類。老一輩的人會這麼說,「穿了耳洞,下輩子也是女兒身。」這句話明顯地對女性有早先時代的蔑意,但我才不在乎再當女生。我喜歡極了當女生。女孩們才能擁有百貨公司的每個樓層,才能有每一季都窮中求變的新花樣,也才能在耳上掛那一大串的玲玲瓏瓏,閃閃發光。
於是那個鏡前踮腳旋轉的小女孩又回來了。終於在步入醫院當實習醫師前的夏天,我鼓足勇氣,備齊網路資料,到眾人推薦的診所去穿耳洞。
在皮膚科診所穿耳洞要自費五百元。但那無所謂,我只求穿的過程別太血腥折磨。其實也不是不能在自己的醫院裡進行這項愛美工程,班上的一個女生,她的耳洞便是學姊替她穿的,走整型外科的學姊某日提起這事,同學躍躍欲試馬上一口答應。她倆就揀假日在辦公室完成穿耳禮,學姊先把她的兩副耳垂彈到發麻減輕疼痛,接著消毒,用無菌的粗針頭琢磨著鑽過她的耳肉,接著置入小小的塑膠管撐開固定。我沒有親眼目睹,聽到同學興高采烈的轉述,我的腦中卻浮出電影《天生一對》裡,一人分飾兩胞胎的琳賽.蘿涵,在夏令營中為雙胞胎姊妹手工穿耳的殘忍畫面,還有那繚繞不去的尖叫聲。或者,那真可以像《盛夏光年》中,白日裡從花蓮逃至台北的正行突然想穿耳那樣,不用心理建設不用忐忑、在某個攤位便徒手刺穿耳垂那般地輕易嗎?電影裡或街邊的這種小攤總充滿青春逃亡的氣息,不過說實話,我從未考慮把雙耳交給標榜「代客穿洞」的飾品鋪子,原因是消毒可能不甚徹底。有學妹在這樣的地方穿耳,後來染上C型肝炎,從此只能帶原一輩子,且要憂心肝硬化肝癌的危險。
所以這家眾人推崇、以耳槍及無菌耳針瞬間穿洞(這不該是基本配備?)的診所雀屏中選。那日下午,老經驗的醫師用筆在我的兩朵耳垂上標記穿入點,垂直和橫向的座標皆參照耳輪的相對位置畫出,審慎如注記兩個一模一樣的星座。「……以免穿完發現兩邊不對稱,或戴耳環一邊斜斜歪去,無法朝向正面,那就不好看了。」他細細端詳著自己的手繪稿,取來藥水消毒。接著我最害怕也最好奇的時刻到來,醫師執一柄穿耳槍,尖端是一人一副的無菌耳針,待會這耳針就要牢牢嵌合我的耳垂之上,得過好久才取下。
我平躺,側頭,看不見醫師動作,內心只能擂鼓。那把槍端抵著我的耳肉,冰冰涼涼,一句提示後,「咻」地耳旁好大一聲,伴隨瞬時分不清麻或劇痛的感覺,穿洞已然完成。離開時,我的耳垂上多了兩枚光芒隱晦流轉的星星,那耳針本身就是金屬鑄的星星模樣。醫師交付我酒精和抗生素藥膏,囑我每天換藥,耳針六個星期不能拆下,如此耳肉裡的那條細細隧道才能成形。
唉。養耳洞確是件麻煩事。再小,它們仍是傷口,從此水氣不能近,得保持乾燥。因而洗完頭臉,第一要務便是把洞口弄乾,用棉花棒滾過耳針與耳垂間窄扁的縫隙,拭淨血水及黏黃的組織液,接著拿吹風機在雙耳邊烘一烘,烤得兩頰乾熱。晚上也不能自如,為讓表皮細胞慢慢蜿蜒長入耳洞裡,睡覺時也得戴著耳針,翻身側睡,針端便戳刺著耳後,睡夢中混合著扎麻的清醒。
等待耳洞長好的漫漫日子裡,我和同學特別愛到各式各樣的耳飾攤遊晃,請老闆一樣樣地拿來放在耳邊比對過過乾癮。女孩的耳環是另一種材質拼貼與細工設計的展演場,穿洞針可以是短直細針或大大彎鉤,或者直接以細鍊整條穿入洞中營造垂墜感;基底可以是簡單的銅、鐵、鎳、鍍金屬,好一點會是銀、K金、白金、玫瑰金、純金,上綴五彩斑斕的水晶滴子、奶白珍珠、碎亮鑽石、古拙青玉,或覆琺瑯彩繪或摻金箔,吊掛木珠、琥珀、玳瑁、珊瑚、獸角、貝殼、羽毛……。
於是洞眼還沒收乾,手邊卻有一堆行頭等著被披掛上陣,煙視媚行眾生。多了兩個洞,從此和其他女孩,不論識與不識,都多了些零星話題。我們討論穿與不穿的優缺點,分享彼此的穿耳經歷和穿耳地,並且互相比較穿洞後的種種不適,以及照顧傷口的麻煩。有時,看似背景人物的男孩們以其諸多母姊親友為例,竟也能在這席談話裡插上一腳:「……我姊以前穿耳洞,洞口也是一直流汁流湯咧。」
不幸,我的耳洞極難養顧。也許是兩隻耳朵易對外來物過敏,初打的耳針還未取下,兩朵耳垂便腫紅得像熟透的花萼,而且搔癢難耐。一抓,過敏更嚴重,耳垂紅得發紫,熱烘烘,像快要爛去的果。很多人都看見我的耳朵,他們以為我怎麼了,我只得用長髮遮羞,免去詢問。向皮膚科老師討教,老師說,對耳針材質敏感的,惰性金屬如金銀較不易引起過敏反應,所以我這是富貴命,也許要K金純金或白金純銀才能治好這過敏;但至不易引起過敏的,反而是最最便宜的矽膠。
我因是先狠下心買一副K金耳環,耳垂紅腫卻不消反惡,透黃的組織液流得滿耳,凝結於耳端一如迷你鐘乳石,於是我放棄。矽膠耳環夜市裡處處有賣,價錢好幾副百元有找,適合喜歡常換款式的女孩。我聽從老師建議,去夜市裡簡單挑了幾副矽膠材質的耳針,當作養耳洞的替代品。因為便宜,所以輪流替換一點也不傷心。
沒想到轉站到了急診,我耳朵的劫厄才開始。或許是急診處人來人往,環境複雜,行事又得飛快,雙手時常匆匆沾染諸多病菌,我的一側耳洞因而開始蓄起膿瘍,帶有血絲。時值大熱天,被皮膚科老師唸了一頓,她說夏天穿耳洞本就不鼓勵,要穿也得等冬天才不易被汗水細菌汙染吧。吃了幾天抗生素,眼看感染壓不下來,擠壓仍有黃稠膿液,我心裡有底,怕它一路蔓延成軟骨炎,只得回到原先的診所,老醫師捏了捏耳垂,轉轉耳針,說,唔,這得拔掉了呢。
於是我又失望又惆悵。歷經數週,好不容易有了個模樣的耳內隧道轉眼就這樣被堵上了。揣一包抗生素回去再吃三天,感染處沒了異物,好得很快。只是我極不甘,何以那麼多人穿耳洞,就獨獨我要易於過敏又感染呢?

想起小時候常看的畫報,有個漫畫版面常常介紹世界各地的奇人異事,某期就談到了一個非洲民族,其人皆以大耳洞為美,終其一生不斷於耳垂上加掛物品,以期已經夠長、快要被耷拉斷的耳垂可以再長一些,耳洞再大一些。後來查證一番,那說的是東非的馬賽族,一支身形頎長、膚色灰黑,在草原上游牧的慓悍種族。據說他們的穿耳禮形同成年禮,是用粗針戳刺耳珠成洞,而針以火烤消毒。崇拜大耳洞的民族世上並不獨有,泰北的長耳村(Lekad Kiday)同樣地也以被撐成甜甜圈樣的耳洞為經典之美,不只耳肉上巍巍吊掛著各種材質款式繁複的耳飾,耳朵其他地方也鑽入牙骨之類的物品。資料上沒提這些民族穿耳的成功率有多高,但我猜想,那樣原始的儀禮理應不會有太現代化的消毒清潔手法罷,難道不會有族人天生體質對那些銅啊骨石等的材料敏感,以致耳洞傷口一直無法好好癒合?或者,難道沒有族人因為這侵入性傷口的原因感染而死去?還是他們都有不為人知的療傷方式,有自然母土提供的神祕藥草,其成份類同今日抗生素,只消嚼一嚼塗抹患處,傷口就能順利痊癒?又其實,這些過敏、感染或死亡都發生了,只因為我們仍舊是站在切線邊緣的觀看者,只看到了稀少文化中的特殊景觀,所以我們獵奇,卻把背後的細節棄之不理、略去不看?
原民穿耳珠大動干戈又有感染之虞,不穿似乎也可以。我們老祖先,有玉玦這樣飾品,就不需在耳上鑿洞。玦是扁平環狀的玉器,像銅板缺了細細的一罅,表面有紋飾雕刻,當時它在古墓裡被發現,位於頭骨兩側雙耳處,因此確立它的耳環用途。有人認為玦是夾式的,咬住耳垂即可,卻也有人認為配戴玉玦得穿上極大的耳洞。久遠年代裡,還有另一種耳飾,僅僅以絲線穿過,套進耳根而已,這看來是最無侵略性的戴法,卻得時時戒慎,怕一不小心就將它甩落不見。由此,被此種身外小物牽著耳朵走,耳飾果然發揮了提點儀態的作用。穿耳的耳環也有,「珥,貫耳也。」貫耳指的就是穿耳之意,因是含耳針需耳洞才能配戴的耳飾稱作珥,或珥璫。
耳針的好處是可以承受較大重量,藉由細針埋入耳肉固定,能撐得起較重的玉石,又不會一閃神就飛墜不見蹤影。然壞處也在於此。早有聽聞民國初年那些貴婦人的慘痛軼事:大路上站著流氓盜匪,等貴婦的包車經過,一伸手就把名貴的珠寶耳飾連同耳垂肉一起撕扯下來。我想像仕女們飽受驚嚇地捂著血淋淋的半邊耳,那想必是很痛的吧!類似不幸差點降臨我身上,彼時我哄抱著別人的男嬰,舞動著四肢的嬰兒猛地用極有力的小肥手拽住了我一邊吊掛的耳環,緊緊攢在手裡。在他開始揮舉手臂前,眾人忙不迭制住他的胳臂,掰開他的手掌,解放了我的耳朵。好險,否則那撕裂痛就要切身、且清晰地在我的時代重現了吶。

結果,我終究抵不住皮相美的誘惑,隔年春天又興匆匆奔赴診所,把耳洞重穿了一次。這次沒有感染只有過敏,我撐持了兩年,雙耳的細洞略具雛形,卻不斷在接近密合與反覆戳穿間掙扎,它們始終沒有長好。我想這是體質使然,強求不來。無法收乾的傷口會讓我想到癌,為了避免重複開啟傷口引發局部病變,某日早上起來,我突然頓悟,取下仍沾帶微微血跡和組織液的耳環,任它們自己長去。它們也還真不爭氣,沒幾日,曾經的洞口就長密了,彷彿這兩年來的努力從沒有留下什麼,只剩下微微萎縮凹陷的疤,像光芒散盡的星星黯去的點點遺跡。
回到彼刻那個夏日的急診室裡。紮起馬尾做事,發炎紅腫的兩朵耳垂便盡曝他人眼底。急診部的老師看見,知道我為愛美折騰,又怕我再不拔去耳環,感染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他好心勸說,一邊對我眨眼,「要是感染爬到深層組織,變成軟骨炎,耳殼整型可是很困難的呢。」我知道我知道,所以後來痛下決心拔掉,畢竟我只想求得微薄的美好,並不想變成如梵谷般的無耳人。癒合的耳洞紀念了我曾經的刻骨銘心。有些事終究不要深刻,輕輕淡淡,膚淺,就好。


◎作者簡介
吳妮民
1981年生,台北人。目前暫居台南,為國立成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曾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及各地方文學獎等。喜歡散文及小說,閱讀散文及小說,並練習寫作散文及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