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蕭紅《呼蘭河傳》
●蕭紅——流離人生,為愛跋涉
我一直懷疑,五四運動後的新文學創作者是不是都要離家出走才能找到自我?我也一直好奇,離開鄉里故園之後,他們如何回望自己的生命歷程?如何用文字形構記憶中的家園?不管是被環境所迫或是出於自願,那些離家出走的人,終究無法忽視自我與家族的聯繫。但不管走得多遠,不管過得再怎麼自由,個人身上始終背負著集體血脈的重量。
越是漂泊的人,越是渴望愛。蕭紅用她短暫的一生告訴我們,這就是愛的代價。蕭紅1911年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香消玉殞於香港淺水灣,三十二年不到的生命中,遭受過各種難堪與痛苦,她死前曾說過這樣辛酸的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在傳統、家族、性別的多重限制下,女性作家透過寫作發展橫溢的才情,揭示人生的真實,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呼蘭河傳》是她生命中不可不寫的作品,她必須用文字交代呼蘭小城的故事,因為那些故事直接與她的生命相關。
蕭紅原名張迺瑩(一作乃瑩),乳名榮華。她的父親張廷舉是當地的鄉紳,性情冷酷嚴厲,「常為著貪婪而失掉人性」。蕭紅的童年相當不快樂,母親去世後父親再娶,繼母待她冷淡刻薄。只有祖父對她呵護疼愛,教她背誦古典詩歌。十六歲進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就讀,接觸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在學期間,曾參與反日示威遊行。她十八歲時,祖父病歿。因為不願嫁給有鴉片癮的未婚夫,蕭紅逃到北京讀書。後來迫於經濟拮据與家族壓力,不得已返回東北。二十歲,再度離家出走到哈爾濱,與未婚夫同住在東順興旅館。
蕭紅身懷六甲,便被遺棄在旅館。旅館主人以積欠六百元債務為由,將她軟禁監視,準備賣入妓院。無助的蕭紅寫信向《國際協報》求援,副刊主編裴馨園極力設法營救,又讓蕭軍前往探視。後來哈爾濱發大水,蕭紅趁水災時逃出旅館。不久生下一女,因無力扶養,將女嬰留在醫院。蕭軍與蕭紅患難中相遇相知,遂搬到商市街同居。1933年10月,與蕭軍合著《跋涉》(兩人當時筆名為悄吟、三郎)。隔年兩人離開哈爾濱,經大連去青島,蕭紅寫完《生死場》。他們寫信給魯迅,獲得魯迅支持,決定到上海投奔魯迅。
魯迅極為賞識二蕭,提供不少援助,1935年蕭紅的《生死場》、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受魯迅推薦而順利出版。作品問世後,引起熱烈迴響。但二蕭感情生變,兩人決定分開一段時間。蕭紅去日本,蕭軍去青島。
1936年10月魯迅病逝,蕭紅在翌年1月返回上海。對日抗戰全面展開後,二蕭離開上海前去武漢。東北作家端木蕻良在此時出現,不久一行人同往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工作。
在西安,二蕭的感情劃下句點。蕭軍前往延安,懷有蕭軍骨肉的蕭紅,則與端木蕻良在武漢同居。日軍轟炸武漢,端木蕻良拋下蕭紅,獨自前往重慶。其後蕭紅與馮乃超夫人李聲韻一起出發到重慶,接近產期的她先在江津投靠朋友,產下一名男嬰,然出生後不久便夭折,蕭紅遂到重慶與端木一同生活。
1940年春,兩人從重慶撤退至香港。到了香港,蕭紅寫下她最重要的作品《呼蘭河傳》。蕭紅此時已經疾病纏身,又動筆撰寫小說《馬伯樂》。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轟炸香港之際,端木蕻良將蕭紅託付給駱賓基後離開蕭紅。(另有一說,端木是和其他人突圍前去新加坡。)1942年初,蕭紅肺結核病重住院,因醫生誤診喉疾動錯手術,使得病情惡化,在1月22日與世長辭。走向生命盡頭、無法說話的蕭紅,在紙上交代遺言:「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呼蘭河傳》——他們忙著生存,也忙著死去
在中文現代小說史上,《呼蘭河傳》擺脫了主義教條的束縛,不強硬說教也不妄加批判,只是忠於自己的回憶。正因如此,這部小說寫得自然靈動,優美的文字底下藏著無盡的追問與關懷。《呼蘭河傳》全書分為七章,每章可以各自獨立來看,也可以視作七章聯綴的長篇小說。這本小說的敘述語調近於散文,字裡行間又飽含詩意,在文體開創上有重要的突破。蕭紅企圖為一個小城寫傳記,勾勒小城的形貌與精神。夏志清甚且承認,沒在《中國現代小說史》書中評論《呼蘭河傳》,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
民國肇建之初,現代化的浪潮似乎沒有改變什麼。呼蘭城鎮的人民還是維持著舊社會的風俗、習慣、信仰,在這裡他們忙著生存,也忙著死去。蕭紅選擇第一人稱敘述,以小女孩的眼睛看世界,那純真的眼光幾乎不帶任何褒貶判斷。用最細膩的筆觸刻劃東北大地,描摹社會百態與人的命運。小說開篇出現一個大泥坑,這是呼蘭城的關鍵意象,也是命運的暗示。生活於此處的人們,沒有試圖填平那個害人的坑洞,只想著迴避它、繞過它,如此便可人畜均安。然而,這裡還是常出事。不管是淹死禽畜或小孩,抑或是馬車陷在其中動彈不得,總是圍觀喧譁者眾,願意出力改變現況者少。
身處抗戰時期的香港,身心俱疲的蕭紅提筆寫下北方的小城。她說這裡面「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為兒時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裡了。」在病苦折磨之際,生命中某些重要的場景與回憶或許能帶來些許安慰。然而魯迅也說:「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
用文字召喚童年的蕭紅,該是多麼寂寞。蕭紅的抒情筆法形神兼具,一方面是本質內藏,另一方面是善於掌握具體形象。《呼蘭河傳》即是詩意敘事的抒情典範。
.
.
.
我一直懷疑,五四運動後的新文學創作者是不是都要離家出走才能找到自我?我也一直好奇,離開鄉里故園之後,他們如何回望自己的生命歷程?如何用文字形構記憶中的家園?不管是被環境所迫或是出於自願,那些離家出走的人,終究無法忽視自我與家族的聯繫。但不管走得多遠,不管過得再怎麼自由,個人身上始終背負著集體血脈的重量。
越是漂泊的人,越是渴望愛。蕭紅用她短暫的一生告訴我們,這就是愛的代價。蕭紅1911年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香消玉殞於香港淺水灣,三十二年不到的生命中,遭受過各種難堪與痛苦,她死前曾說過這樣辛酸的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在傳統、家族、性別的多重限制下,女性作家透過寫作發展橫溢的才情,揭示人生的真實,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呼蘭河傳》是她生命中不可不寫的作品,她必須用文字交代呼蘭小城的故事,因為那些故事直接與她的生命相關。
蕭紅原名張迺瑩(一作乃瑩),乳名榮華。她的父親張廷舉是當地的鄉紳,性情冷酷嚴厲,「常為著貪婪而失掉人性」。蕭紅的童年相當不快樂,母親去世後父親再娶,繼母待她冷淡刻薄。只有祖父對她呵護疼愛,教她背誦古典詩歌。十六歲進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就讀,接觸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在學期間,曾參與反日示威遊行。她十八歲時,祖父病歿。因為不願嫁給有鴉片癮的未婚夫,蕭紅逃到北京讀書。後來迫於經濟拮据與家族壓力,不得已返回東北。二十歲,再度離家出走到哈爾濱,與未婚夫同住在東順興旅館。
蕭紅身懷六甲,便被遺棄在旅館。旅館主人以積欠六百元債務為由,將她軟禁監視,準備賣入妓院。無助的蕭紅寫信向《國際協報》求援,副刊主編裴馨園極力設法營救,又讓蕭軍前往探視。後來哈爾濱發大水,蕭紅趁水災時逃出旅館。不久生下一女,因無力扶養,將女嬰留在醫院。蕭軍與蕭紅患難中相遇相知,遂搬到商市街同居。1933年10月,與蕭軍合著《跋涉》(兩人當時筆名為悄吟、三郎)。隔年兩人離開哈爾濱,經大連去青島,蕭紅寫完《生死場》。他們寫信給魯迅,獲得魯迅支持,決定到上海投奔魯迅。
魯迅極為賞識二蕭,提供不少援助,1935年蕭紅的《生死場》、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受魯迅推薦而順利出版。作品問世後,引起熱烈迴響。但二蕭感情生變,兩人決定分開一段時間。蕭紅去日本,蕭軍去青島。
1936年10月魯迅病逝,蕭紅在翌年1月返回上海。對日抗戰全面展開後,二蕭離開上海前去武漢。東北作家端木蕻良在此時出現,不久一行人同往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工作。
在西安,二蕭的感情劃下句點。蕭軍前往延安,懷有蕭軍骨肉的蕭紅,則與端木蕻良在武漢同居。日軍轟炸武漢,端木蕻良拋下蕭紅,獨自前往重慶。其後蕭紅與馮乃超夫人李聲韻一起出發到重慶,接近產期的她先在江津投靠朋友,產下一名男嬰,然出生後不久便夭折,蕭紅遂到重慶與端木一同生活。
1940年春,兩人從重慶撤退至香港。到了香港,蕭紅寫下她最重要的作品《呼蘭河傳》。蕭紅此時已經疾病纏身,又動筆撰寫小說《馬伯樂》。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轟炸香港之際,端木蕻良將蕭紅託付給駱賓基後離開蕭紅。(另有一說,端木是和其他人突圍前去新加坡。)1942年初,蕭紅肺結核病重住院,因醫生誤診喉疾動錯手術,使得病情惡化,在1月22日與世長辭。走向生命盡頭、無法說話的蕭紅,在紙上交代遺言:「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呼蘭河傳》——他們忙著生存,也忙著死去
在中文現代小說史上,《呼蘭河傳》擺脫了主義教條的束縛,不強硬說教也不妄加批判,只是忠於自己的回憶。正因如此,這部小說寫得自然靈動,優美的文字底下藏著無盡的追問與關懷。《呼蘭河傳》全書分為七章,每章可以各自獨立來看,也可以視作七章聯綴的長篇小說。這本小說的敘述語調近於散文,字裡行間又飽含詩意,在文體開創上有重要的突破。蕭紅企圖為一個小城寫傳記,勾勒小城的形貌與精神。夏志清甚且承認,沒在《中國現代小說史》書中評論《呼蘭河傳》,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
民國肇建之初,現代化的浪潮似乎沒有改變什麼。呼蘭城鎮的人民還是維持著舊社會的風俗、習慣、信仰,在這裡他們忙著生存,也忙著死去。蕭紅選擇第一人稱敘述,以小女孩的眼睛看世界,那純真的眼光幾乎不帶任何褒貶判斷。用最細膩的筆觸刻劃東北大地,描摹社會百態與人的命運。小說開篇出現一個大泥坑,這是呼蘭城的關鍵意象,也是命運的暗示。生活於此處的人們,沒有試圖填平那個害人的坑洞,只想著迴避它、繞過它,如此便可人畜均安。然而,這裡還是常出事。不管是淹死禽畜或小孩,抑或是馬車陷在其中動彈不得,總是圍觀喧譁者眾,願意出力改變現況者少。
身處抗戰時期的香港,身心俱疲的蕭紅提筆寫下北方的小城。她說這裡面「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為兒時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裡了。」在病苦折磨之際,生命中某些重要的場景與回憶或許能帶來些許安慰。然而魯迅也說:「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
用文字召喚童年的蕭紅,該是多麼寂寞。蕭紅的抒情筆法形神兼具,一方面是本質內藏,另一方面是善於掌握具體形象。《呼蘭河傳》即是詩意敘事的抒情典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