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室與龐克之間創造時尚

一九八○年代,柴契爾夫人主政期間,英國文化欲振乏力,而九○年代初期依然不太起色。但到了一九九四年,年僅四十一歲的布萊爾率領工黨取得執政權,英國開始為之改觀。工黨主打市場經濟,放寬投資,同時祭出文化創意產業,此後,時尚、音樂、出版、建築、廣告、設計、美術等領域便呈現源源不絕的活力。
英國人的傳統打扮往往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神探福爾摩斯一出現,總是身穿大衣,頭頂著小帽,手持拐杖,嘴巴還叼著一根菸斗。而身穿全套黑西裝的英國紳士一臉不苟言笑,也讓人記憶猶新。英國人發明許多運動,選手一打起球來,總會身穿潔白的網球裝和板球裝。此外,蘇格蘭的格子花紋布料,加上傳統裙裝(kilt),男女皆宜,也展現文化的特色。近年來,法國設計師高第耶(Gaultier)大力鼓吹,男人應該跳脫傳統的框框,試一試這種裝扮,但大多數男人一時之間恐怕難以接受。
談起西裝所需的原料當然是羊毛,英國早有悠久的歷史,過去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早在中世紀就是進口英國羊毛,然後再加工製造。十八世紀中葉,英國發動工業革命,並進而生產棉布。自工業革命以來,面對日趨單調男裝,十八世紀末期到十九世紀英國掀起一股時髦風(Dandyism)。這位始作俑者就是聞名倫敦社交界的布魯梅爾(Beau Brummell)。他是英王喬治三世的親密好友,也是社交圈的明星。布魯梅爾所提倡的男性美學則發揮一股影響力。平時身穿鹿皮緊身褲,雙腳套著長筒馬靴,手持拐杖,頭頂著高山帽,白襯衫還繫著一條絲巾。顯然這種打扮就是所謂的時髦兒(Dandy)。這股時尚潮流一擴散,更影響到對岸的法國作家和一些沒落貴族,例如巴爾札克、福樓拜、波特萊爾以及孟德斯鳩伯爵等人的穿著。到了十九世紀末,英國作家王爾德也大力宣揚這套時髦美學。
至於名牌服飾,十九世紀中葉,英國設計師開始登場,例如沃斯(Worth)前往巴黎開店,推出高級訂製服,其顧客包括歐仁妮皇后和上流社會的貴婦。而防水大衣則要歸功於湯瑪士‧布柏利(Thomas Burberry)。他於一八五六年在罕布夏郡開設西服店,後來從農民服和軍服得到靈感,配合英國寒冷的氣候,推出大衣,其布料就是軋別丁(Gabardine),由棉、羊毛、合成纖維織成的,具有防水功能和耐穿性。一八九一年,他前往倫敦開店,到了二十世紀初期,該品牌的大衣更榮獲皇室的喜愛。一九一一年,南極探險隊的隊員和一九一四年的英國登山隊都是身穿這種大衣。顯然,Burberry也因這兩件國際大事而聲名大噪。一九一四年,歐洲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奉派前往歐陸參戰。當時軍方指定英軍必須要身穿Burberry大衣。在歐陸戰場中,英德兩軍各自躲在溝壕裡相互開槍射擊,因此這種大衣又稱為「溝壕大衣」。一九一八年,戰爭結束後,溝壕大衣的市場佔有率也就扶搖直上。Burberry大衣也受到好萊塢電影的青睞,如,《北非諜影》中的亨佛萊‧鮑嘉、《刺激》中的勞伯‧瑞福(Robert Redford)。至於英式毛衣能夠享譽全球,則要歸功於傑格(Jaeger)公司的產品。
一九六○年代一登場,倫敦更成為時尚的震央。尤其是年輕人創造了「街頭流行」(Street Fashion),他們面對失業率節節上升,無所事事地在街頭逛來逛去,身上經常一貧如洗,因此穿著往往來自於二手的跳蚤市場。這種隨興的打扮無形中也塑造一種穿衣哲學。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到法國進修時,一有空就會到倫敦,詳細觀察街頭流行,而法國設計師聖羅蘭和日本的川久保玲也從這股時尚吸收不少養分。此外,身著夾克或西裝,騎著偉士牌機車的莫德族(Mods)也打造另一種時尚面貌。
到了一九九○年代,英國時尚再度發威。九六年,法國名牌迪奧(Dior)已經是隸屬LVMH集團,總裁阿諾聘請英國設計師賈利安諾(John Galliano)接掌首席設計師,而麥昆(Alexander Macqueen)則接掌旗下另一個品牌紀凡希(Givenchy)。這兩項人事安排倒是讓英國人欣喜若狂。同時這兩位設計師的母校聖馬汀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也開始受到時尚界和買家的青睞。此後每年的畢業服裝秀往往吸引全世界的服裝公司,並派人前往現場挖掘人才。
回顧過去,自一九七○年代以來,薇薇安‧威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風風光光之後,英國的服裝設計一直欲振乏力,但中生代設計師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加上這些少壯派設計師的亮相,卻是讓沉寂已久的英國時尚界再度點燃一股活力。
薇薇安崛起於一九六○年代末期,開設前衛店舖,祭出反體制的形象。當然,這不免和當時的氣氛息息相關,畢竟英國有披頭四的音樂、迷你裙和街頭流行。她頗能掌握時代精神,將叛逆的元素融入她的作品之中。如此一來,英國總是呈現兩種極端:一種是英國的皇家形象,一板一眼,穿著十分正統;另一種則是身體語言活靈活現的龐克,並且有五顏六色的穿著和髮型。她出生於勞工家庭,從小她認為學習藝術將來才能夠出人頭地。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認識了頗具叛逆思想的音樂製作人麥爾孔,並和他一起開店,共同創造倫敦的時尚和龐克美學。
薇薇安‧威斯伍德十分擅長於造勢和宣傳。一九七一年,他們在倫敦國王路430號開設一家名為「Let it Rock」的店舖,裡面不但賣唱片,同時也供應她所設計的服飾。隔年,她們又改名為「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而一九七四年則改為「SEX」,兩年後,又改為「Seditionaries」(煽動者)。顯然,每一次更換店名,除了引起不少的話題,同時也帶動倫敦的時尚。其間,薇薇安販賣的服飾包括印上色情圖像的T恤和S/M的皮革裝,當時她因販賣這些商品而被控以妨害風化。
當時,她被冠以「龐克女王」的稱號,因為她創造的服飾頗能滿足新一代年輕人。尤其是勞工階級出身的子弟,他們往往透過穿著和音樂來表達對現行體制的不滿。平時的打扮標新立異,居無定所,偶爾還會在一些空房子過夜。後來,大家就稱他們為「龐克」。面對抗爭的年代,在她看來,身為年輕人要是只有叛逆和破壞,而缺乏自己的思想,那將一無是處。顯然,她就是一位具體的實踐者,畢竟她透過自己的理念,推出頗具創意的作品,以便讓英國的文化再度展現源源不絕的活力。其實,她每每援用「諧擬」(parody)的技巧,改變英國傳統的服飾,結果是顯露一股另類的風貌。所謂的諧擬就是以逗趣而幽默的方式,將前人的作品予以改裝,從而展現創造的活力。
例如,她善於從各個層面吸取靈感,有的來自美術館的畫作,有的來自於白金漢宮的御林軍,她將衛兵的上衣改裝為整套的女裝,但保留其鮮豔的紅色。至於傳統蘇格蘭的花格子套裝在她的巧手運作下,前後左右上下變成顛三倒四,但看起來卻與時代潮流互相呼應。
她對於歷史、文化、哲學、藝術等領域,頗有深厚的素養。雖然她具有叛逆性格,但這並不意味要將傳統毀掉。正如同她強調:任何一位創作者都不能夠背離傳統。此外,她認為,十九世紀後期的法國是西方文化的黃金時代。顯然,這段時期就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統治者拿破崙三世,發展資本主義,並從事巴黎大改造。此後公園、綠地、劇院、商店舉目可見。他太太歐仁妮頗具品味,隨時主導流行。例如,英國設計師沃斯是她的專屬設計師。此外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巴黎開店,為上流人士製造行李箱,而以馬鞍聞名的愛瑪仕(Hermes)品牌也開始嶄露頭角。至於博覽會以及百貨公司的出現更帶動了大眾消費。看來,薇薇安從這個時期的成就學到不少。
其實,這顯示薇薇安面對龐克文化的退潮以及跟麥爾孔的分手所呈現的改變。因此,她重新出發,向歷史傳統吸收養分,並於一九八○年,再將店名改為「World's End」。首先,她以海盜為主題,再度得到肯定。其間她深入分析歷史的遺產,並以個人的色彩重新加以解釋。在她的操刀下。人體被扭曲,甚至變形,結果是展現前所未有的情色元素。一九八二年,她將服裝發表會首度移往巴黎,並表示:「她很遺憾,因為倫敦的創作者無法理解她的作品!」不過,德不孤,必有鄰。她後來仍然獲得許多知音的共鳴,例如,一九九○年代,英國少壯派設計師賈利安諾和麥昆以及對岸法國的高第耶都或多或少有受到她的影響。自一九七○年代出道以來,薇薇安每年仍然推出新裝,從而展現她源源不絕的創造力。或許,有人認為,她的創造出來的服飾不適合穿到街上,但仍可視為一件藝術品,同時對她這種老而彌堅的表現,也不得不讚賞一番。
目前,更有一些少壯派設計師胡笙‧夏拉揚(Hussein Chalayan)和史黛拉‧麥卡尼為倫敦貢獻時尚創意。至於中生代的漢美奈(Katherine Hamnett)則將環保和政治訴求融入時尚,而保羅‧史密斯則善於運用英國自然景觀庭園的花草開創新意。看來,老中青三代仍然繼續為英國共譜時尚進行曲。


◎作者簡介
辜振豐/嘉義朴子人。任教於東吳大學英文系。著有《時尚考》、《布爾喬亞》、《時代精神》、《時尚金光黨》、《東京讀書筆記本》、《日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