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下一步:挑戰百元股價?

全球疫情肆虐下,台灣科技產業依舊蓬勃成長。《財訊》最新一期封面故事,探討在全球晶片缺貨潮下聯電的角色。股價在近期創下21年新高的聯電,接下來續航力如何?它的成長性與挑戰又是什麼?此外,聯電再起的關鍵人物──董事長洪嘉聰,他為何離開台積電,又如何從一名小會計成為董事長,《財訊》遍訪他周邊友人,生動刻畫出他鮮為人知的一面。

根據《財訊》報導,身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的聯電,長期處於台積電巨大光環形成的陰影下,產業地位和影響力明顯遭到輕忽,然而在這波晶片缺貨潮卻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回顧聯電2018大膽放棄先進製程,轉而鞏固成熟製程,卻是一個精準的決策。當時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就直言,未來成熟製程的需求將快速成長。

《財訊》報導指出,今年半導體缺貨潮愈演愈烈,受益最大的公司,不是台積電,而是聯電;許多外資法人在法說會上不斷追問:聯電的榮景,還能持續多久?

聯電過去三年的發展極富戲劇性。2018年8月,聯電宣布策略轉向,放棄與台積電競爭先進製程的策略,改以追求成熟製程的領導者為目標。沒想到,當年11月,美國司法部就以侵害美光營業祕密為由起訴聯電,聯電的股價隨即在悲觀氣氛下重挫。隔年聯電和美國政府和解後,聯電股價自此持續向上,今年9月更創下21年來的新高,短短14個月,股價大漲3.3倍。

《財訊》報導指出,現在聯電賺的是產能不足所帶來的機會財。聯電減少資本支出後,對新產能和新技術的投資轉為保守,過去幾季,營業成本都在350億元上下,但營收在去年第4季只有418億元,到今年第二季大增近百億元,達到509億元,聯電的營業利益也同步大增近百億元。

簡言之,雖然聯電過去幾年產能增加有限,也未投資新製程技術,但只要調漲一次代工報價,新增的營收就會大幅挹注獲利。

然而,聯電今年第二季毛利率創下新高後,法人就不斷追問:這波漲價潮還能持續多久?聯電現在的主力製程是二八奈米,未來要如何用成熟製程維持獲利的穩定性?

《財訊》分析,短期來看,聯電賺的是供不應求的機會財,但聯電財務體質和產能調整後,讓聯電未來即使遇上供過於求的逆風,都有更好的財務體質和產品組合可以穩定前進,相信蛻變後的新聯電,明年還會為投資人帶給更多的驚奇。…(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