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要「理」

最近一個藝人跟計程車司機的互毆事件佔據了新聞版面,甚至有某家電視台整整半個小時都在談論此一事件,不禁懷疑,沒其他需要我們關注的新聞事件嗎?

美國大選投票即將展開,對國際金融有何影響?南韓朴槿惠總統的閨密事件引發的效應,除了八卦型新聞之外,對南韓未來政治、經濟或甚至對台灣的影響會是什麼?聯準會(Fed)的利率決策又是如何?貨幣市場會有哪些變動?如果從恐慌指數(VIX)來看,這一周來已從13.09漲到18.56,漲幅達42%,是否意味著危機即將來臨?這些重大議題所佔版面與時間卻遠遠不及兩人互毆的社會事件。

我們的眼界在哪裡,未來就會到那裡。如果我們只看到島內的社會事件,忽視世界周遭的改變,就會成為全球經濟的邊緣人。站在島內看向世界,台灣才有機會。

因為勞基法修法,少了七天國定假日,學生衝進立法院;因為菜價高,民眾抗議,政府要抓菜蟲,也被抗議;因為同性婚姻要合法化,也有人要抗議……現在的台灣好像什麼都要抗議,其實仔細想想,這些問題都不是現在才發生的,只是浮上檯面,加上網路媒體推波助瀾,觸動更多人關注。尤其網友隱身在螢幕後,任何的酸言酸語、煽動人心的話語都更輕而易舉說出口。

看起來好像問題更多,但知道問題所在才能有解決之道。抗議只是一個表達方式,我反而認為社會有不同聲音,而非過去的一言堂,是個好現象,只是在情緒之外需要更多的理性。人民對施政有意見可以表達,政府更要做好溝通工作,讓民眾的疑慮可以獲得答案,進一步有所解決,下情可以上達。但要走到這一步,民眾需要更多的理智來解讀時事,政府也需要智慧來處理問題,當然,媒體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舉本文開場的例子來說,若大家從媒體看到的就是這兩造互相打來罵去,有何意義?又能學到什麼?純然視覺感官的滿足嗎?好像又不是,那麼媒體為什麼要不斷播送?真能提高收視率嗎?我也存疑。一旦閱聽大眾有能力選擇自己想看的,媒體能從收視率、銷量受到教訓,提供更優質的新聞內容,台灣民眾的水平才會提升,而走向我常說的「善的循環」。

※理財周刊845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原物料行情來了-水泥 塑化 鋼鐵漲聲響起
◎洪寶山發行人語>抗議要「理」
◎陳靖投資大師>物聯網商機 無所不在
◎理財我最大>算利教官楊禮軒「借券賺利」最新秘法
◎莊孟翰房地產會客室>以房養老政策之五大難題
◎馬凱財金觀察>唯熱忱積極能救當前困境
◎特別企畫>新藥準備浴火重生 總統牌是毒藥,還是票房保證?
◎金融櫥窗>布局道瓊ETF 有利可圖
◎邱鼎泰全球鑫攻略>技術面盤久必跌 金融市場山雨欲來
◎林和彥時間密碼>瑞儀Q3獲利季增91% 股價在六年底部
◎邱義榮開講>轉型也要追求獨特 元首館因應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