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投資不分年紀 理財教育從小開始


建立理財投資的正確思維,不該僅限於投資人,而是全家大小動起來,幼童可從父母親身上學習理財觀念,逐漸認識金錢能帶來的價值。在財經界打滾二十年的鄧慧琹(馬哈),也是moneybar網站創辦人,不僅瞄準小資族與退休族群,身為人母的鄧慧琹,亦打造親子理財專區,協助父母親教導理財教育,讓孩子能在生活中學到理財相關知識。

從認識「金錢」控制孩童心理欲望

以股神巴菲特為例,當時年幼的他,在五歲時販售口香糖,十一歲買進人生第一張股票。由此可見,學習理財可從小培養,父母親若對財經資訊無專業背景也無妨,可從基本觀念開始。鄧慧琹提到,幾年前流行一支百元以上的文具筆,很多小朋友的鉛筆盒中都有一支,其實這就是一種金錢價值觀的衍生。因為孩子不了解「需要」及「想要」的差異,間接造成無法控制欲望的消費行為。

為了滿足心理欲望而購物,未來就有可能衍生更多的財務問題。為了培養適當的金錢觀念,可以在孩子五至六歲時,就帶著他們去超商購物,並引導孩子先讓他了解「金錢」的作用是為了換取對等價值的商品。例如購買「水」或「可樂」同時,能明白「水」是生活需要,而「可樂」是想要的關係,如此才能從小培養理性消費的價值觀,才不用擔心孩子長大後成為「啃老族」。

另外,也可透過以下四種行為,讓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第一項,參與交易行為。父母在小孩有算術基礎時,讓孩子親自付帳,一方面受到店員稱讚時,可得到成就感,另一方面知道目前物價,減少不當浪費的心理。第二項,「零用錢」是理財教育工具。首先父母先規定怎麼發放零用錢,再指導孩子怎麼花用。過程中,必須讓孩子了解過度消費和犒賞的區隔。最後就是指導孩子存錢的用意,當然也要依小孩的個性而決定方式。

第三項,體會工作的辛苦。讓孩童有勞務的機會,比方說:洗汽機車,可賺取現金一百元,間接理解賺錢的辛勞。第四項,適當了解家庭財務支出。孩子同樣身為家庭的一份子,應當知道每月生活費、教育費等固定支出。同時,若小孩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缺課的現象,亦可與他討論一堂課需要多少費用,少一堂等同多少價值,孩子就能體會出缺席的重要性,進一步改變他對於學習的態度。以上都是教育金錢觀念的方式。

發放「零用錢」成為孩子的父母銀行

藉由「零用錢」引起孩童的學習興趣,鄧慧琹特別提出一套親子理財的方法,若家中小朋友約國小年紀,每個禮拜父母可給予孩童五十元零用錢,父母自己則有一百元的零用錢,在每月當中,抽空與孩童逛街消費,運用便利貼的方式列出所有收入及支出。同時,提出存錢觀念,而父母能擔任孩子的「父母銀行」,如果小朋友每個禮拜存十元,四個禮拜就有四十元,這時父母可以給小孩十元當作利息。小朋友在心理上覺得現金增加了,間接可培養儲蓄的習慣。

鄧慧琹說,「理財教育其實就是家庭教育的一環。」要將理財概念帶進生活中並不是難事。就像零用錢可以教導孩童編列預算、懂得消費支出及控制心理欲望…等。但須注意一點,家事不可換取零用錢,這是鄧慧琹強調的,因為家事是每位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無交換條件可言。

另外,還可善用「獎學金」鼓勵孩童表現優異。首先,父母必須了解孩子本身的個性,有些孩童會將獎學金儲蓄下來,有些則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