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該選擇當木匠還是園丁?藍佩嘉分享最理想的親職教養


去(二○一八)年一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再次開啟社會大眾對親子教育話題的關注,家長們也重新檢視自己教導孩子的方式。從市面上玲琅滿目的教養叢書來看,凸顯出國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且全心全意提供最佳的資源給下一代。東西方的教養腳本讓國人效仿及參考,但能否適用於家中孩童,進而減輕父母擔任理想親職的焦慮感?

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長期關注社會家庭、階級不平等及親職教養等議題,站在社會學者角度,剖析台灣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觀與教養策略。以早期與現代相比,三十年前,台灣在「拚經濟」的年代,父母將小孩拉拔長大是盡到社會責任。至今生兒育女已成為個人選擇,父母對孩子教養的重視也大幅提高,讓藍佩嘉提出「拚教養」一詞來解釋以下現況。

擔任「親職」為何變得更加困難

現代數位資訊的發達,人們容易取得全球的政經新訊及文化知識,其中包含教育知識的推廣。自從台灣經濟起飛後,許多家庭的經濟資源及教育程度明顯提升,但這可假設教養孩童會比早期更加容易?事實不然,藍佩嘉從先前實查的經驗分享,「教養」的難易度並非預期所想,而是呈現反比。

原因在於,不同年代家長對於童年的定位有極大的轉變,教養子女的責任義務變得更加沉重,可歸納出以下因素。第一,「孩童要有快樂的童年」,這觀念與過去父母成長的背景並不相同,絲毫無經驗可參照。第二,隨著整體社會發展,擔任親職成為「個人的抉擇」,看似自由,實際上需要背負社會各種潛藏的輿論及指點。

第三,教養成為「國家監看的對象」,不再只是個人的行為。社會上雖提供多項資源及協助,但依照家庭的個別差異,其實間接增加父母擔任親職的壓力。特別是中產階級的父母,自主學習新興的教養模式並參照書籍指導,看似有計畫性且正確的教養過程,並不見得能減輕家長的壓力及提高孩童健康的發展。

以現在五、六年級的父母為例,過去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成長,現在享受到豐盛的成果,成為所謂的第一代中產階級。相對於過去的教育方式,這世代父母不會傳承上一代傳統的教養模式,而是吸取當今自由民主及多元化的方式教育下一代,產生拚教養的行為。

孩子性格深受家庭影響而不同

藍佩嘉解釋,「拚經濟與拚教養是兩個極為不同的目標」,不能相提並論。教養是個參雜許多不確定性的過程,就算父母為孩子多努力付出,還是會產生非預期的結果。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無法控制的因素甚多,且受到家庭背景及教養方式的差異,衍生出孩子獨特的個人特質。

她說,過去訪查全台六十幾個不同社經背景的家庭,面對同樣教養議題,父母承受不同的挑戰及壓力。首先,「協作教養」是中產階級最常見的教育方式,家長為孩子安排組織性課程、重視孩子全人發展,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此舉動並無對錯,但長期讓孩子接受成人的種種安排,間接壓抑他們的獨立自主性,導致孩子變得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