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衛工處建設有成!打造後巷美化與海綿城市的幕後推手
九月六日台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舉辦「俟河之清,三十有成」─淡水河系污水下水道系統回顧創新及環境監測大數據成果研討會,探討近三十年來,台北市政府致力於監測淡水河口水質及生態變化,改善淡水河污染的成果。
淡水河全長約一五九公里,橫跨台北、新北與桃園三個縣市。作為都市廢水的承受體,淡水河河川的品質好壞,代表行經都市的精神以及污染程度。因此,衛工處自民國六十一年起推動「臺北區衛生下水道綱要計畫」,投入逾新臺幣一七一○億元經費改善污水問題。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於專訪時說明,目前臺北市用戶接管普及率已達近八成,近五年淡水河川的BOD(生化需氧量)已慢慢改善,依數據顯示,淡水河流域輕度或未受污染河段已逾六○%。
另外,污水處理廠的設置其實需要利用細菌把有機物消滅,但是,早期的法令要求民眾須在住家設置化糞池,導致BOD量無法達到原設計值180ppm,濃度不夠即無法培養足夠的細菌。經多年勸導,慢慢輔導市民將化糞池移除,這也是污水處理廠績效提升的原因之一。
彭振聲表示,政府希望在改善水質的同時也可以推動台北市成為永續經營的都市。近年政府的各種政策推廣,從「後巷美麗化」到「海綿城市」的架構經營,塑造整體的都市環境不是只有污水處理,還有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資源的循環再利用。
借鏡日本的社區通學巷概念,衛工處在家庭接管後,將一米五的後巷空間重整美化,建立「社區通行道」,一方面,讓原本陰暗的後巷也可以成為孩子安心上學的通道;另一方面,希望後巷能成為市民的聚會地點,透過里長、社區的整體維護,和市景融合在一起,體現出都市的內涵與精神,並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目前包含萬華等地區的國小周邊在內,已經有一千八百多條社區通行道落成。
「最重要的是,後巷美化不只是美化景觀,也是對抗極端氣候的方法之一」,彭振聲指出藉由屋頂庭園與後巷美化的建設,可以降低氣溫與二氧化碳的產生,「也會減少地面逕流量,短延時強降雨造成淹水的機率也會跟著下降」。
此外,突如其來的短延時強降雨,可能會造成人孔蓋噴飛的情況,為顧及路上行人及車輛用路安全,衛工處將傳統人孔蓋更換成符合CNS國家標準的「耐揚壓污水人孔框蓋」。即便遇到強降雨,人孔及陰井內的壓力使人孔蓋上浮最多兩公分的空隙,再利用排氣的原理,從空隙排出雨污水及空氣。當人孔內部壓力減少後,孔蓋會再退回框座內。「如果真的彈開,耐揚壓人孔蓋下面還有一層防墜落的柵欄,擁有雙層的防護措施」,彭振聲補充,自一○六年起,依照政府年度預算,現階段已陸續更換兩千七百個。
台灣深受極端氣候的影響,時常有短延時強降雨的現象發生,透水性不足的地面會導致地面逕流,增加淹水的機率,也不易進行水資源的循環使用。從農村到城市,歷經產業轉型的台北市,原本土地滲漏量可達五○%,但過多的水泥設施,導致都市路面的滲漏量大幅降低,相反地,逕流量則逐年升高。
為此,多年來台北市政府極力推動「海綿城市」的架構。首要工作就是將人行道鋪面改為鋪設具透水性的材質與增加透水、植被面積。內湖觀測站偵測其效果:(1)透水鋪面可減低降雨初期七.三~一九.八%的逕流量;(2)透水鋪面可降低地面溫度約二.○二至五.八六度。透過鋪面、植被的改良,提升滲漏量不但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也有助於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影響。
海綿城市的範圍包括屋頂庭園、公園水撲滿,和沉降式設計的綠地。「以臺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為例,應取得綠建築標章之非公有建築物及工程總造價達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上之公有建築物,屋頂平臺綠化面積應達百分之五十」,彭振聲進一步解釋,目前台北市的社會住宅就必須依照這樣的規範進行都市設計的審議。整體而言,透過透水鋪面、綠化植被、公園水撲滿、屋頂庭園和垂直牆面綠化的結合,構成一個立體空間的海綿城市,最終目的還是在降低短延時強降雨造成的災害機率。
最後,彭振聲呼籲,政府的工作是將空氣、水污染、雨水災害減低,但環境的保護還是需要市民一起配合。包括既有設施的維護、水溝的清理、禁止菸蒂、泥沙棄置排水溝等等。環境污染的改善,需要全體市民與政府共同努力!
※理財周刊995期更多精采文章:
◎發行人語>無人機兩面刃
◎封面故事>外資連續買超 指數碎步盤堅
◎理財我最大>董思齊:東北亞政經變局,日韓世仇煙硝再起?
◎新聞熱線>北市衛工處建設有成!美化與海綿城市的推手
◎期股捷報>股市短線上漲 黃金長多不變
◎房地產會客室>房價高懸 購屋糾紛糾結何時了?(二)
◎理善大家來>家扶基金會成立「台北青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