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芬:從孩童身上認識ADHD,精神疾病不必怕


在台灣醫療保健是相當俱全且完善,民眾感到身體不適或罹患各種疾病,就可尋求各科相關門診醫師診斷及治療。但假若罹患心理疾病,就不見得能尋找到真正的專家協助,部分人會尋找精神科醫師協助治療,不過在一些國人眼中不免會有些避諱。

如今,國內在研究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的專業領域上有許多突破,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高淑芬醫師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研究團隊,已蒐集超過六百個ADHD家庭的完整資料,藉由樣本可統計分析更多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法,讓患者及家庭能撥開烏雲重見藍天。

從「行為認知」發現ADHD的特徵及症狀

青少年及兒童的情緒發展可由三方面來觀察:一、個人情緒控制:二、任何行為舉止:三、可否達到社會化標準。根據調查統計,在台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盛行率約七%至八%。其他病症如:分離焦慮症、畏懼症或害怕擔心上學等整體統計約一○%;各種型態的睡眠問題約二%至五%;至於孩童自閉症可達到一%左右。表示國內約有二五%的孩童有情緒行為及身心狀況等問題,需要家長多加費心及照顧。

大部分家長發現孩子有身心狀況等異常問題,最常是在幼稚園時期,老師在上課時發現孩子不專心、情緒不穩、坐不住等,逐漸發現孩子與其他小孩的發展不一樣才察覺。通常在集體的活動範圍,班級就是一個常模,發現異狀就需要進一步至醫院檢查診斷。或是在父母親照料小孩的過程中,完全體會不到愉快及成就時,就必須請專家幫忙協助。

以ADHD為例,有三大核心症狀。第一,注意力不足;第二,過動;第三,行為衝動。高淑芬解釋,要確認患者是否有ADHD有一定標準,要符合注意力不足的以下症狀其中六項:

(1)經常粗心大意,不注意細節,造成處事的錯誤。
(2)交代事項無法完成。
(3)與他溝通時常被忽視。
(4)做事散漫,需要有人不斷提點才能完成。
(5)沒有先後順序,難以組織工作及活動。
(6)受外界吸引時常分心。
(7)經常掉東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