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芬:從孩童身上認識ADHD,精神疾病不必怕
在台灣醫療保健是相當俱全且完善,民眾感到身體不適或罹患各種疾病,就可尋求各科相關門診醫師診斷及治療。但假若罹患心理疾病,就不見得能尋找到真正的專家協助,部分人會尋找精神科醫師協助治療,不過在一些國人眼中不免會有些避諱。
如今,國內在研究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的專業領域上有許多突破,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高淑芬醫師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研究團隊,已蒐集超過六百個ADHD家庭的完整資料,藉由樣本可統計分析更多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法,讓患者及家庭能撥開烏雲重見藍天。
從「行為認知」發現ADHD的特徵及症狀
青少年及兒童的情緒發展可由三方面來觀察:一、個人情緒控制:二、任何行為舉止:三、可否達到社會化標準。根據調查統計,在台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盛行率約七%至八%。其他病症如:分離焦慮症、畏懼症或害怕擔心上學等整體統計約一○%;各種型態的睡眠問題約二%至五%;至於孩童自閉症可達到一%左右。表示國內約有二五%的孩童有情緒行為及身心狀況等問題,需要家長多加費心及照顧。
大部分家長發現孩子有身心狀況等異常問題,最常是在幼稚園時期,老師在上課時發現孩子不專心、情緒不穩、坐不住等,逐漸發現孩子與其他小孩的發展不一樣才察覺。通常在集體的活動範圍,班級就是一個常模,發現異狀就需要進一步至醫院檢查診斷。或是在父母親照料小孩的過程中,完全體會不到愉快及成就時,就必須請專家幫忙協助。
以ADHD為例,有三大核心症狀。第一,注意力不足;第二,過動;第三,行為衝動。高淑芬解釋,要確認患者是否有ADHD有一定標準,要符合注意力不足的以下症狀其中六項:
(1)經常粗心大意,不注意細節,造成處事的錯誤。
(2)交代事項無法完成。
(3)與他溝通時常被忽視。
(4)做事散漫,需要有人不斷提點才能完成。
(5)沒有先後順序,難以組織工作及活動。
(6)受外界吸引時常分心。
(7)經常掉東掉西。
(8)需要每天提醒應做事項。
(9)排斥及逃避需要耗費精神的工作。
症狀維持至少六個月。或是過動─衝動症狀符合其中六項。
過動:
1.椅子上動來動去,坐立難安
2.經常突然離開座位
3.在各場合奔跑及做出不適當等行為
4.無法靜下來參與活動
5.像是裝了馬達,體力充足
6.經常話太多
衝動:
1.在問題還沒說完就接著搶答
2.無法等待或輪流
3.經常中斷或介入別人談話及活動
符合以上所述皆是作為評估診斷之標準。進而再做深度的治療與協助父母如何照顧孩童。
至於各階段年齡層的孩童所出現的狀況及問題不盡相同,父母親如何判斷是精神疾病還是孩童叛逆期所致?高淑芬指出,若嚴重影響孩子當時年齡層的功能,如:學習障礙、溝通相處等,就必須檢查腦部是否有功能性的缺失。同時,亦須觀察及了解孩子狀況,正常的孩童發展多少有叛逆表現。若無上述的核心症狀,多數就是親子溝通以及管教因素,因為ADHD較少至青春期後才發現。
ADHD治療不能等 三方協力才是根本之道
由於患者從小就受到注意力不足及衝動等病症影響,在認知學習上技巧無法與同儕相等。加上長期處於被指責或提醒的狀態,容易出現以下狀況:高挫折低自尊、對立性反抗疾患或品行疾患、焦慮症、學習障礙、物質濫用、教育成就低、適應困難以及人際問題等,皆有可能是ADHD患者未來須突破的問題。
首先,根據國內健保資料統計,ADHD就診率僅約二.五%左右,然而確認罹患後,且接受藥物治療約六八%。實際上,在流行病學研究調查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接受醫療,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尚未接受足夠醫療。高淑芬強調,治療ADHD最有效方法就是「藥物治療」,但事前必須經過診斷評估,若無嚴重影響到患者之身體安全或日常生活等,其次能以行為治療及認知治療等方式來改善。
高淑芬進一步提到,過去治療的過程中,在教導父母認識ADHD及如何處理孩童的情緒與行為等親職教育花費較多的時間。再者,透過學校可提供特殊資源教育,輔導孩童在社交上的相處及人際關係等。因此,ADHD無法單靠醫療就可改善,須藉由家庭、學校以及醫療建構的「黃金三角」共同協力幫助患者。
至於ADHD的症狀能否根治?高淑芬解釋,「治療主要目的在於減少核心症狀,改善學業表現及社會功能。」假設患者能與正常人所表現出的行為差異不大,就可說明治療效果已達到一定的程度。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及往後背負的責任壓力改變,或許又需要回診治療也說不定,則必須根據狀況適度回診。
「言教不如身教」 父母及患者須共同成長
輔導數件個案後,高淑芬了解父母在就醫前已嘗試多種方法來協助孩子,過程遭受許多壓力及挫折,為了讓父母不自責,高淑芬先給予支持,再從中幫助家庭度過難關,並強調這不是家庭管教不當所造成,而是疾病因素。因此,她提出以下教養策略可協助家長們輔佐及陪伴孩童成長。
第一,父母必須對患者有同理心。懂得患者的困難之處並深思熟慮地替他著想,就能了解為何孩子無法達到指定的要求,就不會去指責而是幫助他。
第二,以身作則,成為良好典範。任何不當的行為問題,父母須先自律,比方說,孩子情緒不穩,父母必須先學會控制自我情緒。可從教導孩子穩定情緒的方式開始,如:閉上眼睛,從一數到十,情緒自然會穩定下來。
再者,假若孩子是容易分心導致做事亂七八糟,那麼父母就要帶領他整理及思考安排先後順序。甚至,孩童無法持續專心的情況下,父母可先將事情評估並讓孩子分段處理,讓他一件件的完成,逐步建立起成就感。上述兩種方式皆能改善患者的狀況。
面對ADHD兒童的各種突發狀況,父母始終脫離不了自我的「情緒管理」,高淑芬建議父母及治療者舒壓及緩和自我的方式。其一,有傾聽訴說的對象可以宣洩壓力。其二,不將工作上的不愉快帶回家中,牽絆自己與患者。其三,無法自己面對時,找尋適當家教或安親班,與孩子有分離的空間可彼此緩和,才能持續共同面對種種難關。
最終,站在客觀的立場,高淑芬再次說明ADHD患者能成為成功人士的機率不低,依照她過去經歷的個案,發現患者的創造力及想法相當豐富,只是部分缺乏執行力而已,若能改善執行力這部分付諸行動,他們就能有非凡的成果及表現。因此,精神疾病是可以醫治的,較難醫治的反而是其他身體上的疾病,只要能給予完善治療,患者及家屬必能共同開創美好的生活。
高淑芬
學歷:美國耶魯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科/精神醫學部教授、主治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職能治療學系暨研究所、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暨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自閉症之臨床、神經心理學、神經影像/生理及基因學研究
經歷:國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暨相關專業學會副理事長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榮譽:臺大醫院傑出研究獎─卓越ADHD研究團隊
北美校友基金會最佳臨床教師獎
臺大醫院傑出研究獎
臺灣醫學會第108屆總會「臺灣醫學會學術演講獎:研究卓越」
國家衛生研究院「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研究計畫」經費補助三次
國家科學委員會101年度傑出研究獎
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傑出指導教授獎
95年度台灣大學醫學院青杏醫學獎
※理財周刊999期更多精采文章:
◎發行人語>台灣升級
◎封面故事>營收雙率雙升成長股出列
◎理財我最大>高淑芬:從孩童身上認識ADHD,精神疾病不必怕
◎企業巡禮>中國智慧停車市場 台商下一個舞台?
◎新聞熱線>理周集團「金山淨灘」為地球環保盡心盡力!
◎期股捷報>言猶在耳 「NOT QE」的擴表啟動
◎房地產會客室>以仲裁有效解決不動產爭議(二)
◎理善大家來>醫用台語問世! 教而優則寫 李恆德精彩的樂齡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