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常見眼疾如何預防及治療 蔡景耀說分明


眼睛又稱「靈魂之窗」,凸顯出雙眼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根據調查,台灣與全世界國家相比,高度近視的總人口數可說名列前茅,在亞太地區堪稱為「近視王國」。政府及相關單位也致力於改善國人對眼疾的預防及衛教宣導,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最新調查顯示,國人一天使用3C產品的時間長達九小時以上,由此可見,扣除睡眠有五成時間皆對3C產品不離不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務長蔡景耀呼籲,民眾在日常生活習慣及用眼方式皆會影響到眼睛的不適感及眼睛疾病的發生,千萬別忽視眼部些許的小問題,尤其是高度近視更容易引發出不同眼睛疾患,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如何預防及治療成為一門學問。

眼球結構與各疾病的密切關係

眼球可區分為前中後段,最前段為「眼角膜」是第一道最重要的組織,也是隱形眼鏡的接觸面,若視力模糊需做近視雷射手術也是在此部位更換角膜。眼角膜後中段為「水晶體」,與老花、白內障等疾病有直接關係。倘若眼睛內在壓力太高影響視神經,造成視野不清楚容易變成青光眼。最後段深處為「視網膜」,涵蓋視神經纖維及血管組織。綜合以上組織匯集成為一條視神經從眼球後方連結至大腦,使人們看見影像。

從白內障來看,因眼球之水晶體混濁影響視力,一般六十歲以上民眾就有五成左右罹患白內障,盛行率偏高,但並非罹患白內障視力就會模糊,須依據症狀嚴重程度及混濁部位而定,假如在白內障初期,病患可透過調整眼鏡或改變生活習慣改善及克服症狀。倘若矯正視力低於○.五以下影響日常生活品質,醫生將建議手術治療方能治本,且可恢復至以往九成的正常視力,也因當今醫療技術的進步,民眾不需擔心手術成敗的問題。

不過白內障屬於水晶體蛋白質的氧化,如同老年化是一種退化,平時補充抗氧化食物及維他命攝取,可幫助白內障的病程減緩,例如:地瓜、地瓜葉等綠色蔬菜及水果。另外,抗氧化維他命可從維他命B群或是維他命A、維他命E、維他命K等攝取,但因為脂溶性的維他命攝取量不可過多,還是需要遵照醫師的指示才能安心且正確服用。

而國內白內障的治療,政府針對全民健保提供國人完善的醫療資源,目前符合門檻條件均可健保給付。不過蔡景耀補充,據健保統計分析,二至三成患者會選擇自付差額的「特殊功能水晶體」,其餘七成以上患者則使用全民健保提供的「一般功能人工水晶體」,兩者皆有品質保障及符合安全檢測,但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特殊功能水晶體可補足一般人工水晶體無法調整的散光,如同眼鏡有多焦功能,而水晶體亦是如此,配合自身需求與醫師討論讓雙方達到共識。

避免增加「視網膜」 衍生出的疾病因素

視網膜病變已成為無國界的眼部疾病,過去視網膜病變較常出現在長者身上,原因在視網膜會有老年性退化的症狀,蔡景耀舉例說明,如同相機底片經過長期曝曬與使用,底片色素會產生變化,套用至眼睛結構,眼球後半部的視網膜可比喻為底片,而視網膜組織內部中心點稱之「黃斑部」,負責九○%的視力及色彩變化,若發生病變即直接影響人們視力。

如今罹患黃斑部病變已不全然為長輩的專利,可能發生於任何人身上,尤其具備以下特徵的民眾需特別留意。首先,長期吸菸及接觸二手菸者,菸品當中的尼古丁物質對血管造成影響,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亦是如此,因為視網膜組織內含豐富血管,若血管硬化及循環不良等,會增加病變的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