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疫情冷卻 熱錢必將流竄



美股連續暴跌引爆金融商品跌勢惡性循環,而由疫情引發的恐慌性賣壓,卻也造就了許多宅經濟商機,像遠距教學、視訊服務、居家辦公等題材暴紅。

美國FED繼3月3日緊急調降聯邦資金利率兩碼之後,11一日再把附買回操作上限從1500億美元調高到1750億美元。緊接著3月12日宣布將透過三次操作,向市場注資1.5兆美元之流動性,以支撐市場並刺激經濟。

結果金融市場往更壞的方向想,揣測FED可能看到了一般人無法即時得知的重大利空數據,進而更加恐慌的拋售股票,於是美股道瓊指數暴跌2352點,這也間接導致台股加權指數當周下跌10.54%,寫下近20年來單周最大跌幅。

由於FED救市首要任務,就是提供足夠流動性,避免信貸市場陷入緊縮與減緩資產負債壓力。因此,在市場恐慌之下,聯準會再度於假日(周日)召開緊急會議,端出史上最大單日規模的寬鬆貨幣政策,一口氣降息四碼,聯邦基金利率從原本的1~1.25%的區間,下調至0~0.25%之間。並推出七千億美元的QE,其中有五千億美元用於購買美國公債,另外二千億美元購買房貸抵押證券。

由於美國信用利差開始揚升,金融市場高度緊張,FED也同時調降對銀行緊急放款的貼現窗口利率至0.25%,降幅達五碼,且將放款期限延長至九十天。

事實上,貼現窗口之條件放寬,對支撐流動性與銀行體系的穩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可惜的是,FED放得越寬,市場越懷疑FED看到了什麼不可告人的大利空。

於是16日(周一)美股期貨電子盤早早就跌停,觸及熔斷機制,當日道瓊指數重挫2997點,再度改寫歷史紀錄。現階段股市的問題到底是出在哪?全球央行撒錢是真的,金融體系資金沒有斷鏈是真的。顯然,主要的問題還是在市場對新冠病毒疫情的恐懼。近期市場的恐慌程度一度創高,但歷史告訴我們過度恐慌之後仍是機會。

經濟衰退領先反應 熱錢效應跟隨在後

如前所述,目前市場的疑慮來自兩個部分,一是疫情高峰的時間落點,二是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程度。就第一點而言,先前由於歐、美國家的輕忽,導致疫情急速擴散。不過,也由於目前陷入恐慌,全球將投入更多的資源做防疫工作,也更重視政府部門、工商業運轉的所有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