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恩:財商即生活,兒童須建立良好理財價值觀
想想看過去求學階段是否有過第一門的理財課,而指導老師又教了什麼呢?若無法回想起來也沒關係,因為當時接觸到的內容,或許也不是教導理財能力而是理論。當我們真正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理財能力,反而是透過身旁親朋好友,甚至周遭廣告等,所建立出來的價值觀,但這些資訊是否都正確呢?
那就不一定了!身為五歲以及七歲孩子父親的張森凱(布萊恩院長),同時也是布萊恩兒童商學院創辦人,希望透過直觀且能身歷其境的方式,引導五歲至十八歲的孩童正確了解財商觀念,藉此拓展孩子良好的品格力。
建立「制度」 讓孩子擁有三個幸福帳戶
從書店裡頭,不時能隱約聽見稚嫩又帶點撒嬌的語氣說著:「媽媽,我想要買這個!」這時掌控孩子是否擁有物品的家長,會替孩子購買想要的物品嗎?相信很多家長皆是心軟答應。但這其實就是典型的財商情境,因為孩子必須要先學習判斷這是「需要」還是「想要」。
然而,在與孩子溝通理財觀念時,一定要讓孩子親自執行。布萊恩在此提出一套「分離帳戶法」。言下之意,當歸類於不同帳戶的金錢,理當就是擁有特定的使用功能。而在開始執行儲蓄之前,需要先滿足以下三項條件:一、給予明確的目標,二、具體消費時間,三、從小額度開始練習。透過以上的條件灌輸完整的「制度」,才能順利且有效的將目標達成。
舉例來說,一支筆只要十元就可以入手,但孩子發現另一旁有支畫滿卡通人物的造型筆售價八十元並請求父母買單,父母可採取何種行動?這時,分離帳戶的好用之處就是,孩子可同時擁有兩個帳戶,一為儲蓄帳戶,二為消費帳戶。當孩子想要的價差七十元的造型筆就是一個目標,可從他的消費帳戶做支付,然而若孩子達成目標六次,可再給予第三個帳戶,叫做捐贈帳戶,亦為分享帳戶。但是這三種帳戶同時也保有5:4:1的分配比例,當然儲蓄帳戶一定是佔最大宗。
透過以上方式養成孩童判斷需要與想要以及培養儲蓄的習慣,布萊恩提醒,千萬別用孩子的表現來換取任何財物。因此,本制度套用在成人身上亦是如此,財商教育不分年齡,設想成人也需要資產配置亦是同樣概念,只是目標不同,但整體皆是從最初的成長背景影響後半人生。因此,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非常重要。
從生活了解理財 從收入看見個人能力
循序漸進的理財觀念,是布萊恩所特別強調的,前期在孩童五至九歲前需建立基礎儲蓄觀念,否則在指導孩子創業投資的觀念上就會毫無頭緒,在孩子十歲後逐步跟他們談起投資觀念,而理財投資勢必會與創意發想攸關,但其實背後的含義就是教導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藉此,布萊恩提到「其實收入來源,就反應著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分享過去出國的真實故事,某年與妻小至夏威夷遊玩,在入住民宿前,看見民宿老闆的兒子在外頭路旁賣酪梨,一顆一美元,想不到進去民宿後,發現原來酪梨是外牆旁酪梨樹已掉下來的果實,其實是免費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