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經濟


今年的中國內憂外患,外部有貿易戰,內部有疫情與水災,經濟衰退迫在眉睫,五月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會議經濟小組提出「內循環經濟」一詞,六月劉鶴在陸家嘴論壇致詞時再一次提出「內循環經濟」,等同於把半導體的「國產替代」概念,進一步延伸到所有產業,七月中國國家發改委等十三部委發布《關於支援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啟動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意見》。

具體來看,在積極探索線上服務新模式,啟動消費新市場方面提出四項,包括大力發展融合化線上教育、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鼓勵發展便捷化線上辦公、不斷提升數位化治理水準。

在加快推進產業數位化轉型,壯大實體經濟新動能方面則提出四項,包括培育產業平台化發展生態、加快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步伐、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聚落、發展基於新技術的「無人經濟」。

簡單說,中國正在培育新的就業形態,帶動多元投資,十五種新業態新模式形成強大內需市場,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邁進。

加強虛擬經濟創造就業機會

在全球疫情持續擴散,入出境隔離十四天的政策無法解除的情況下,各國出口都受到影響,因此如何提振內需來彌補外銷,成為各國政府的施政方向,中國提出的版本就是延續新經濟的七大領域的進一步升級,包括5G、AI、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軌道交通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以領先全球的數字虛擬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來彌補實體經濟受疫情而導致的失業人口。中國的作法能提供其他國家什麼樣的借鏡呢?

中國是內陸型國家,不同於台灣是海島型國家,中國地大物博,單靠內需市場的國產替代或許可以延緩經濟衰退一陣子,但台灣天然資源短缺,能否自絕於世界貿易體系之外,學中國搞起內循環經濟支撐出口,這就不一定了,這點可以參考一下同樣是海島型國家的英國的現況,對比台灣或許可以參考借鏡。

英國在脫歐前,沒有貿易關稅的問題,英國央行多次警告,如果無協議脫歐,則英國GDP衰退2%,有可能陷入負值,因為無協議退出歐盟後,將從根本上改變英國與歐盟之間的進出口規則,導致英國的產業獲利困難。雖然台灣目前沒有貿易關稅的問題,但是因疫情而實施的入出境十四天的隔離觀察政策,其殺傷力也不小,兩者都跟疫情前的自由貿易狀態大不相同,可以知道,合作還是好過單打獨鬥。

英國的苦日子恐怕才剛開始

如果英國單靠金融與服務業來支撐經濟,從上述的數據展望可知,民眾要過苦日子,而且可能還不止一至二年。同理,如果台灣只靠振興三倍券來活絡內需經濟,經濟要飛天遁地也很難,因為內需市場小,英國2019年的人口統計大約6636萬人,台灣233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