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題材股又來了!



受美國近期經濟數據亮眼影響,市場對經濟復甦力道的預期出現轉變,投資人風險偏好提升,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向也暫時隨之改變,疫情受災戶的傳產股漲勢大幅超越原資金主流的科技股。唯在熱錢效應所推升的股市多頭行情,評價調升正是最大的驅動力,誰越能獲利持續創高,誰就越能受惠。資金最終還是會回到獲利逐季、逐年創高的科技股。

政府發錢補貼 美國消費力回溫

美國七月零售銷售月增率低於預期,僅1.2%,明顯低於五月的18.3%及六月的8.4%。但以年增率的角度,六、七月的零售銷售均高於去年同期,且累計今年一至七月總銷售額也僅較去年同期減少2.1%,顯示解封後民眾消費逐步回溫。

有鑑於新一波紓困的刺激方案卡關,川普已簽署行政命令直接發錢,九月至十二月每週加碼發放三百美元失業補助金,提高失業者的可支配所得,提高消費力,以維持美國經濟回升的趨勢。若未來就業情況持續改善或紓困法案過關,加上年底假期銷售旺季即將到來,市場就會更加預期零售銷售可望持續增長。

另觀察紐約聯儲為因應今年爆發的肺炎疫情所製作的每週經濟指數(WEI),也可看出實體經濟回升的趨勢,目前已由四月二十五日的負11.45,回升至八月八日的負5.5。該指數包含十項每日或每週更新等高頻數據,涵蓋消費、就業、生產力三大面向,可用來觀察美國實體經濟的短期變化,為一項領先指標,當指數向上時,就表示實體經濟可能將轉佳。

傳產大病初癒 免疫力仍不足

隨著經濟復甦預期轉趨樂觀,市場也逐步調整對原先營運受疫情影響產業的看法,多數與零售、景氣息息相關的傳統產業營運步出谷底,企業獲利預估值也已出現觸底反彈。不過,根據凱基投顧對台灣供應鏈的調查,傳產整體企業獲利預估值目前僅回到疫情前水準的六成左右。受限於汽車、家電、航空等終端應用在未來二至三年仍很難完全回到疫情前水準,預估整體傳產企業獲利恢復期仍是漫漫長路。

若未來全球經濟不小心再次出現負面衝擊,這些獲利能力尚未恢復的企業,能否撐得住,就很難說。反觀獲利已開始創高的科技股,抵禦負面經濟衝擊的能力就相對高,對長線投資人而言,風險反而相對低。進一步考量熱錢行情所引發的股市評價調升潮,基本上仍是以獲利較佳、創高的科技股受惠最大,這點從八月十七日美股那斯達克及費城半導體指數雙雙創高,就可再次得到證明。

科技股獲利將持續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