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修法 補強台灣社會安全破洞
實在令人痛心!馬來西亞籍長榮大學女學生遭國內梁姓男子性侵殺害,她的母親傷心欲絕來到台灣哭喊「我不要這樣!」兩個家庭破碎,更是重創台灣的國際形象。女孩的父親希望法官處以加害者極刑,但是從這幾年類似的刑案觀察,台灣的司法判決未必都符合人民的期待,這一次是否「重重拿起,輕輕落槌?」真的考驗法官的智慧。
台灣精神衛生照護尚有努力空間
當然司法判決有其獨立性,社會安全也不可能只靠「靜待司法判決」草草了事,桃園男吸毒弒母事件、殺警事件、四年前的小燈泡殺害事件、再更早的鄭捷隨機殺人事件,除了鄭捷是以反社會人格且無教化之可能被處以死刑外,前三者都是以罹患精神疾病加害被害人,最後獲判無罪或無期徒刑,社會憤慨司法判決之餘,我們要更深一層思考,台灣社會安全到底哪裡出問題?
兩個星期前,本刊專訪小燈泡媽媽,即現任立委王婉諭談從政努力的方向,她過去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如果能為社會多做一些什麼事情,小燈泡的事情會不會就不會發生?」、「犯罪都有其成因,我們想知道他(指加害人王景玉)為何會變成這樣?事情為什麼會發生?」而今長榮大學女大生遭性侵殺害,再度照見台灣精神衛生努力的不足,導致憾事不斷重演。
誰都不想要這些悲劇發生在自己家人或小孩身上,王婉諭因著小燈泡事件挺身從政,重心放在兒少保護、公共托育、精神衛生及犯罪被害人保護等議題上,透過倡議和修法,力挽狂瀾當前台灣社會安全破洞的地方,希望能在憾事發生前「接住」這些有可能的加害者,經由復健治療,使其回到社會正常的軌道。
王婉諭提到,先前鐵路殺警案,犯罪人有被害妄想症,曾經幾度到社會局、警察局求助,但是因為相關單位不了解此行為人的狀況,因此沒有後續協助,如果社區有社服中心,個案管理員或社觀員可以跟個案建立穩定、依賴的關係,並適時給予協助,或許這件事就不會發生。
落實跨部會整合 系統一起轉型
監護處分不是在監獄,就是在醫院,「現在大家普遍不相信教化,擔心假釋出獄後會不會再犯」,王婉諭強調,不是司法判決後,將犯罪人關起來就沒事,應該要落實跨部會整合,包括警政、衛政、社政、醫療等單位,創建一個共同的平台,定期討論個案目前的精神或心理狀態,是否穩定正向,可以回到社會過正常生活。
社會不滿司法判決,把責任歸咎到精神鑑定醫師,王婉諭認為,後端的銜接才是關鍵。目前警政、社政、醫療沒有連結,「被告送到醫院時,院方不知被告在司法判決時的心理狀態、服過什麼藥、做何種評估;回到社會端,社服、衛政系統不知個案在醫院的狀況」,聯繫斷層造成個案游離在社會邊緣,因此,整個系統必須一起轉型,不能只是單方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