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 電子重回多頭主流



綜觀世界主要股市在這次疫情期間,以去年底為截點,都是牛市的創新高,主要是對COVID-19疫苗問世的期待與各國政府齊力祭出刺激經濟計畫。但今年農曆春節過後,主要股市大多出現一波猛烈的拉回,然後歐美股市因大量施打疫苗,所以跌下去又漲回來,道瓊指數年漲11.77%、那斯達克指數漲4.52%、英國富時100指數漲8.63%、德國DAX30指數漲12.53%、法國CAC40指數漲15.04%等,尤其拜登目標七月四日邁過群體免疫的七成門檻,很有機會重新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國產疫苗問世前 台股高位區間震盪

照理說,與道瓊指數連動高的台股也應該相對強勢,可是當下的台股卻因取得COVID-19疫苗困難,加上本土疫苗研發進度一再延遲,造成與道瓊指數的相關性略為降低,倒是比較接近相對弱勢的那斯達克指數的走勢,暗示著台股從原先受益於疫情的轉單效應,轉變為疫情受害概念。

特別是台灣的防疫警戒提升到三級後,從五月二十四日到六月八日的兩周,是疫情能否出現確診人數下降的觀察期,經濟部要求企業盡早做好在家上班的準備,考驗半導體能不能在「缺水、缺電、防疫隔離」的困境下,實現不停工的目標,再加上快篩能量不足,潛在隱性感染鏈威脅存在,台股從四月二十九日的17709高點拉回2550點(連八天本土確診2545例),在七月底國產疫苗問世之前,台股可能複製日經225指數的高位區間震盪模式。

關於疫情,誠如台北市長柯文哲所言:「相信台灣人的素質,在自發性的限制外出,確診人數會慢慢下降,但會蔓延一陣子,直到疫苗大量施打。」疫苗被視為終結這場疫災的救命繩,但因為時間太緊迫,就連保護力95%的輝瑞疫苗,也不敢說抗體終生有效,一般公認目前的疫苗保護力可達半年,但之後就是個未知數,這點去年冬天接種的民眾,將在今年的秋冬掀牌。而且新的麻煩是,儘管接種者有了抗體,但現階段全球醫生們卻無科學數據可引用,直白的告訴接種者身上哪些免疫特徵可以反映疫苗的保護作用,可能還要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弄清楚。

疫苗護照 美中政治角力新戰場

根據輝瑞的每年接種論與莫德納的COVID-19流感化論,目前普遍認為科技供應鏈缺貨的情況將在2022-2023年得到緩解的觀點,如今看來似乎顯得有些樂觀,特別是全球疫苗分配不均,如此一來,可能區域開放早於全球開放,疫苗護照可能是個關鍵。

可是另一個問題就是,各國施打的疫苗不一樣,如何彼此認證?尤其是中國雖拿到輝瑞疫苗的亞洲代理權,但中國卻遲遲不肯放行輝瑞疫苗給境內施打,理由是難以接受副作用,如果疫苗護照成為美中政治角力的新戰場,那麼勢必延遲全球開放的時間。

普篩成為防疫中心與民間專家論戰的新議題,防疫中心不支持普篩的理由是,背後的人力與材料成本龐大,對於一位提倡健保保費漲價的防疫指揮官來說,考量防疫的層面比其他人更深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