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博士動物試驗平台 創造價值


苗栗縣後龍鎮外埔里的豬博士動物科技飼養著一群蘭嶼迷你豬,這些豬並非拿來食用,而是拿來做臨床前的動物試驗,具備醫療價值。人稱「豬博士」的王耀宏以動物福祉為導向創立「豬模式動物試驗平台」,協助生醫產業界完成多項研究開發計畫及開創許多國際級醫材,在生技醫療界貢獻卓著。
王耀宏退伍後到台灣養豬研究所(現在的農科院)任職,同時進修碩士,取得學位。在養豬所上班時,負責執行心血管系統比較醫學研究,發現豬與人的生理解剖結構相似,除了食用經濟價值外,還有臨床試驗的用途。

後來他因進修博士而離職,期間並未放棄豬隻臨床動物實驗研究的夢想,在外面承租養豬場成立豬隻動物實驗室,爾後因養豬場不願續租,被迫搬遷,便在苗栗後龍外埔海邊買到農地,進行新蓋養豬場及大型動物試驗室建置,成立豬博士畜牧場及動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豬隻生理解剖結構與人最相似

一般可作為試驗動物的項目包含老鼠、兔子、狗、猿猴及豬,王耀宏說,過去多以狗作為試驗動物,後來動保人士抗議,才慢慢改用豬。事實上,豬的生理結構及解剖結構和人體最相似,像是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骨骼系統等,尤其是台灣的迷你豬,成長速度慢,生理性成熟後體型大小適中,體重維持在六、七十公斤,由於具這特點,試驗前後觀察期間體型跟體重不會有很大差異。

其次,豬的病程發展和疾病誘導模式和人類差不多,舉例來說,迷你豬的糖尿病模式中,投藥干擾豬的胰島素分泌,血糖在七天到十天升高變成第一型糖尿病的曲線非常清晰。除了心血管疾病模式外,豬的骨質疏鬆和人類的骨質疏鬆很類似,目前豬博士對骨質疏鬆模式正在進行相關的試驗研究。

基本上,「以老鼠所建立的試驗模式,原則可以在豬身上建立」,差別在於老鼠的試驗模式每次試驗每組一次必須做十至二十隻,而豬模式只要做六隻便有統計意義。在藥物篩選方面,豬可以重複劑型交叉實驗(cross-over design),減少動物使用量,若以動物實驗的3R原則(Replacement取代、Reduction減量、Refinement精緻化)來看,豬模式較有優勢。

豬模式動物試驗蔚為風潮 台灣有強大優勢

有些人覺得豬模式的費用較高,其實把實驗鼠的使用數量及相關人力費用加總來算,費用不相上下。所以研發團隊為節省經費,先以老鼠模式篩選藥物,確認有研發潛力藥物後,再進入豬模式試驗,將是可行的方法。
「醫材用豬做實驗比較好」,王耀宏說,豬的體型較大,用來做心血管支架手術就非常適合,另外像是膝關節、脊椎用於軟骨、骨材的研究,動脈可用於人工血管,豬瓣膜已應用於人類瓣膜置換手術,豬皮也可當作生物敷料,覆蓋於燒燙傷的皮膚上,以阻隔感染並幫助傷口癒合。

根據統計,台東種畜繁殖場一年賣出六百頭豬,一頭種豬一萬元來算,一年帶進六百萬營收,學術研究機構申請各部會生技研究計畫經費,大概是六千萬到九千萬,倍增十到十五倍。王耀宏認為,研發成果落實到商業運作則獲益更高。例如台大骨科跟工研院以豬為試驗動物,共同研究開發的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後,將研發出來的產品技轉美國骨科醫材公司,技轉金是新台幣八千萬,金額相當可觀,更造福退化性軟骨疾病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