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不漲怎麼辦

文.洪寶山

過了立秋,也就表示第三季過了一半,雖然仍是夏天,但感覺沒那麼熱不能耐了。近期的台股好像也是同樣的情況,第三季傳統旺季,卻迎來台積電與聯發科的七月營收衰退,以及貨櫃輪的七月營收續創新高、九月運費續看漲的利多不漲,給傳統旺季添上一絲涼意,加權指數在八月九至十日連續出現低於四千億元成交金額,人氣退潮,股市有句老話:「沒量就沒價」,從萬八拉回到萬七,雖然只有千點跌幅,但可以明顯發現一日行情的反彈多了。

套牢自救等待谷底量

在量縮觀望的氣氛中,盤跌的個股越來越多,但不是每一檔股票都像台積電具備獨特競爭力,能夠長時間維持低量的區間震盪。在資金退潮的過程中,考驗的是持股的信心,通常籌碼會鬆動,大多是因為過度擴張信用,以至於可動用資金不足,或因追繳保證金而賣其他績優股,或直接自我斷頭,等待更低點買回。

不管面臨的情況是那一種,既然加權指數從七月十三日的6628.06億元大量開始退潮,目前只量縮到一半水準,還不是量縮價穩的谷底量參考值,多頭只能耐心等待,啟動度小月模式,少搶反彈,自然可避開一日反彈的陷阱。

如果已經套牢了,如何自救?一般來說,如果趨勢向下明顯時,如果手中持有的是現股(不是融資),那麼可以考慮盤中先賣後買的作價差、降低持股成本。如果是融資,盤中先賣後買,因帳面虧損轉為實際虧損,通常無法買回原持股數量,往往股民因此採取續抱策略,此時須留意手中有無足夠的現金應付追繳保證金,如果沒有多餘的現金的話,就算是無法買回原來的持股數量,還是會建議執行盤中高賣低買的降低成本策略。

利多不漲是籌碼問題

利多不漲主要是籌碼問題,跟基本面無關。例如股價與國際相關業者背離的貨櫃三雄,市場老手最擔心的就是一波拉到頂,然後在船運公司開始積極下訂單造船,明後年運力增加,運費頻創新高不再,甚至要維持高運費也不易,基於航運仍算是景氣循環股,不排除打回原形,重演二○○八年北京奧運會基建結束後的崩盤模式。

雖然這層擔憂是可能發生的,但好像只有台股擔心這變數,反觀第五大的德國赫伯羅特與第六大的日本海洋網聯船務(商船三井、日本郵船、川崎汽船)股價都是創新高,最大的船運公司─丹麥馬士基(MAERSK),距離前高僅差6.65%,第三大的中國中遠海控拉回站穩季線之上,只有台股的貨櫃三雄是腰斬還不止跌,很顯然的這種股價與基本面背離,而且跟國際相關業者的走勢也背離,將來時間到了,就會出現報復性反彈。

碳稅影響財報還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