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限電 恐重創經濟



今年的中國很搶戲,招招先發制人,感覺上有化被動為主動,在十月底的G20高峰會之前,拜登與習近平所主導的美中政治角力,表面上看起來拜登急於促成與習近平面對面的溝通,對於許多議題採取了較大爭議的決定,例如阿富汗撤軍與孟晚舟釋放,但站在拜登最關心的氣候變遷計畫,必須爭取中國的配合才能達成,所以這一次,贏了面子的是中國,但拜登贏得了裡子。

碳中和目標 習近平的談判籌碼

在拜登還沒當選的去年九月,中國便提出2030年碳高峰、2060年碳中和的排碳計畫,今年四月在全球氣候峰會上,習近平承諾上述的排碳目標,但美國與歐盟的碳中和時間都訂在2050年,這就是習近平的談判籌碼。

根據科學家觀測南極臭氧層的破洞修補,發現到雖然有修復的跡象,但如果趕不上2050年前恢復原貌,則南極冰原的融冰造成的海水上升,將有可能把佛羅里達州淹沒,所以在八月底、九月初的颶風艾達造成美國東北部災難性的洪水,損失至少五百億美元,是有紀錄以來的第六大損害,對極端氣候的擔憂,或許促成了拜登主動致電習近平的原因之一,之後就是加中的人質外交,然後就有了「能耗雙控」的九省限電、停產的一刀切。

冬奧北京藍 能耗雙控早已定調

當然吃虧的事情中國也不會做,習近平願意賣這個人情給拜登,說穿了也跟明年二月的冬奧有利,早在七月河北的鋼廠就已經限產,冬奧期間必須維持「北京藍」。

弄清楚了拜登與習近平的這盤棋後,再來看能耗雙控政策的影響性。「能耗雙控」是指既控制能源消耗強度(也稱單位GDP能耗,能源在創造經濟產值時的利用效率),也控制能源消費總量。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能耗雙控」,目的是節約能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倒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綠色發展水準。

所以先確認一件事情,能耗雙控並不是突然橫空出世的臨時跑龍套政策,而是行之多年的既有政策,既然是既定政策,那麼又怎麼會搞得人仰馬翻呢?還是疫情惹的禍,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年初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高,在海運延遲、企業放棄及時庫存模式,改為建立安全庫存模式,至今仍是需求大於供給。

限電一刀切 四大行業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