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化浪潮 出版社的危機與曙光


網路化的衝擊,去年誠品書店關掉六家門市,金石堂全盛時期一○二家,目前僅剩四十多家,在重慶南路經營四十年的建弘書局不敵疫情而熄燈歇業,書店大退潮,書市面臨挑戰,繼之而起的電子書是否成為挽救衰微書市的春燕?

書店歇業,直接衝擊到出版業的命運,另一方面,也代表多數民眾不再買書,書籍在生活中的分量漸漸消失,根據統計,二○一○年出版業產值有三六七億元,到了近幾年,僅剩下一七○億至一八○億之間,幾近腰斬。

數位原生代 閱讀習慣改變

時報文化出版社董事長趙政岷認為,網路化確實帶來很大的衝擊,尤其是現在人手一機,LINE、臉書、IG等社群媒體成為生活重要的閱覽平台,其實,每個人每天看的文字並沒有減少,只是從書本轉換到螢幕視頻。

八年前他來到時報文化,沒有任何一本書的印量低於四千本,現在一刷不到二千本,銷量在一千到一千五百本之間,一整年還賣不完。

民眾已經習慣看二百字、二千字的網路文章,不願意看二百頁的書籍內容,失去深度閱讀的樂趣,他急呼籲,大家不要有了新歡、忘了舊愛。

二○一○年台灣年度總出版書籍四萬三千多本,二○一八年僅略為縮減到三萬九千多本,過去三年新書出版每年遞減五百本,閱聽習慣改變之外,書店退潮是一大主因,加上疫情影響個人經濟,書籍為非必要品,降低購買的慾望。

閱讀習慣改變,不見得能回得來,尤其是數位原生代的閱讀者,他們尋求新知和補充內容的方式和過去不同,以前出國旅遊前會買一本旅遊書籍做功課,現在上網Google或搜尋YouTube影片,旅遊資訊唾手可得,上網取代了書本成為吸收新知的來源。

另一方面也跟人的閱讀心理有關,人類喜歡看會動的影片勝於看不會動的文字,幾年前,他到學校演講,剛好《哈利波特》第七集上市,問學生有沒有買一本回去閱讀,舉手的人屈指可數,問其原因,學生回答:等著看電影。

「有系統、有組織的深度閱讀相當重要」,趙政岷認為,閱讀時,我們處於主動學習,可以隨時停下來思考、反芻,看影片則是屬於被動的接受,閱讀有助於前額葉發展,建議大家多主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