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弱勢者翻轉生命 愛有所為 缺你不可


或許你不知道,全台有一千多個中小型的社福單位,隱身在各鄉鎮角落,比起檯面上知名的慈善團體,他們長期陪伴與關懷在地弱勢族群,是穩定社會的隱形力量,更需要你我的關注。

中小型社福單位是指衛福部登記在案三年以上,前一年支出金額在一百萬元以上、三千萬元以下的慈善機構,像是台灣露德協會、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嘉義縣私立天主教安道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等,他們的名氣不夠,經常缺乏救助資源。

連結中小型社福單位 貼近關懷弱勢

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莊斐斐說明,全台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無法站在第一線做即時的救援,透過這些中小型社福單位的志工,可以將愛心及關懷深入到每個家庭及個案。」

例如,有些家庭有重症、自閉症或唐氏症的孩子,若是父母年老或身故,藉由社福單位的介入,這些孩子可暫時得到照料,又如原住民的單親家庭,很多孩子都是隔代教養,經濟狀況不好,社福團體就能深入到家庭,長期陪伴、陪讀或關懷。

其他像是女街友、中輟生、移工等,我們想像不到的弱勢族群,都需要長期的關懷協助。「這些中小型社福單位,就好像是種子散播在各地,我們給他一滴水的資源,讓他們可以在地深耕,貼近關懷弱勢,透過長期的陪伴,弱勢者能有翻轉生命的機會。」

莊斐斐說,台灣人都很有愛心,每次一有災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愛心善款不落人後,但大部分集中在家扶中心、慈濟、伊甸基金會、陽光基金會、世界展望基金會等較知名的慈善機構,中小型社福單位因為知名度不夠,經常缺乏資源,等待外界的援助。

過去,每年約有一五○個到一八○個中小型社福單位來申請資助,受到疫情影響,企業團體捐款銳減,今年來申請資助的就有二四六個,足足多出四分之一。

有一個智障協會因疫情而募款短缺,員工因領不到薪水一一離職,在基金會的即刻救援下而有了轉機,這天協會負責人帶著一個五十歲的智障兒來道謝,「你們真的是及時雨,否則真的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走?」

確保資源到達最需要的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