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然後呢?
美國聯準會現任主席鮑爾在感恩節前終於獲得拜登提名續任,不到一個月時間,馬上變臉如翻書般,由大鴿派轉為大鷹派,十二月十六日的FOMC利率決策會議後表示,將加快Taper的速度(這在市場的預期中),每月減少購買二百億美元的美債和一百億美元的機構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並暗示將在明(2022)年三月結束量化寬鬆,在明年將升息三次,點陣圖甚至暗示後年也升息三次(超乎市場預期)。
升息一年之後 經濟成長趨緩
高盛加碼認為,聯準會明後年各自在三、六、九月升息,十二月縮表,是目前最鷹派觀點。傳統刻板印象中,降息等於股市走多,反之,升息等於股市走空。但根據統計數據,因為貨幣政策有遞延性,通常升息一年後才會出現經濟成長趨緩的模式,平均而言,在升息週期的第一年,實際GDP成長為+4.8%,但在第二年放緩至+2.7%,第三年為+2.1%。
所以上期我在《理財周刊》全球理財觀專欄中提到,從1955年以來,一共有十三個升息週期,平均時間不到兩年。如果從宣布升息當天開始計算,歷史上的經濟衰退平均會在三至三.五年後出現,S&P 500指數在升息週期開始後的九個月到一年後開始拉回,平均來說,在十三個升息週期中,S&P 500指數在週期開始後的九至十個月裡平均報酬率都不是正數。
明年三月之前 慎防股市拉回
不過,這次因COVID-19所引發的經濟週期是歷史上罕見的特例,衰退來得快,復甦得也快,加上網路資訊發達透明,股市似乎更有效率的定價,時序來到年底,國際股市恰巧出現由高位拉回走弱的跡象。
例如恆生指數破底,今年跌-16.51%,日經指數從30715高點拉回,也只剩下1.51%累積漲幅,在拜登積極打壓油價,明年疫情在疫苗接種國家可能趨緩,同時數位化轉型的熱潮達高峰,科技股的本益比因升息而下降,在馬斯克率先申讓10%持股的動作來看,明年三月聯準會召開FOMC之前,全球股市可能迎來一波修正。
傳統觀點認為,市場應在第一次升息時買入,在第二次升息時賣出。因為在需求強勁成長和景氣循環的牛市背景下,第一次升息是有利可圖的加息。但這種選擇時機的操作方式運用在現在是錯誤的,因為通膨已經失控,美國十一月CPI年增率上漲6.8%,為1982年六月以來最高水準。即使結束量化寬鬆的步伐加快了,各國央行對通膨的失控程度也只是稍微好一些,於是明年的美國將遭受通膨和利率雙重打擊。
每個升息週期 多半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