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有變數 三產業持續看好


去年初,中研院及各調研機構預估台灣今(2022)年GDP僅成長3.2%,年底喜出望外開出紅盤,來到6.04%,面對今年市場樂觀謹慎看待,由於基期已高,今年GDP成長勢必下修,主計處預估4.15%,中央研究院經濟所預測略微保守,下修到3.85%,資深研究員陳明郎表示,今年成長動能來自民間消費,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今年經濟成長還會有變數。

根據中研院經濟所統計,去年GDP成長主要來自於投資和出口,投資成長14.85%,出口成長10.99%,佔GDP比重最大宗的民間消費僅成長0.05%,幾乎沒有成長。

疫情影響力大於一切

陳明郎說明,最主要是出口連結於投資,拜美中貿易戰、中國政府打貪之賜,加上疫情影響,刺激台商回台投資,投資項目集中在高科技產業,高達五兆的投資金額中,台積電佔將近一兆,帶動相關產業的資金湧入台灣。

出口部分,主力來自於高科技電子產品居多,延續2020年,遠距商機仍是重中之重,分區上班、在家工作及在家學習成為新常態,平板、筆電、手機等科技產品銷售暢旺,基本上除了記憶體之外,裡面的晶片幾乎由台積電代工,這些晶片都是高單價產品,由航空運輸並無塞港問題。

在各國陸續施打疫苗的進度下,原本預估今年疫情會比去年減緩,預估今年民間消費年增率5.27%,成為今年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陳明郎認為,觀光、餐飲影響內需甚鉅,交通、食宿、精品等消費都涵蓋其中,過去一年的悶經濟,民眾口袋有錢,今年可望有報復性消費,原本樂觀看待今年中邊境解封,國外人士來台旅遊可拉抬民間消費力,但在Omicron變異病株傳染力高於Delta,年中是否能控制一切仍有變數。

台灣近期感受到通膨壓力,2021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2.01%(主計處預估值1.98%),中研院經濟所預估今年略為上升到2.04%(主計處預估值1.61%),主要原因是美國通膨來到6.8%(2021年11月),美國是大宗物資出口國,加上疫情Omicron的不確定因素,美國通膨未解,台灣通膨也很難解套。

成本轉嫁 結構性通膨

「美國經濟太好了,好的不得了」,陳明郎說,美國去年GDP來到3~4%,對於三.五億人口這麼龐大的經濟來說,算是非常暢旺,由於需求強勁,就業率攀升,缺工嚴重造成工資上漲,廠商成本墊高,不得不將新的成本負擔轉給消費者,加上塞港問題,供應鏈紊亂未得到充分解決,而導致物價上揚。

陳明郎認為,此次通膨為「結構性通膨」,由於薪資、原物料上漲而導致物價上漲,絕非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1970年代的通膨是因為越戰之後,美國經濟衰退,失業率攀高而造成物價上揚,與今日美國經濟大好的情況迥異,預計在一、兩年內,疫情緩解、供應鏈紊亂獲得解決,經貿恢復正常秩序,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應會回到正常的水準。

美國今年經濟持續暢旺

再來,過去美國政府採用凱因斯政策,試圖以印鈔票解決通膨問題,現在的美國政府知道如何以利率控制貨幣供給,除非穀物歉收,正常情況下升息即可抑制通膨。

陳明郎強調,美聯儲已釋放今年升息三次的訊息,加上QE縮減購債,貨幣供給開始緊縮,今年通膨應不會持續攀升,最多維持跟去年一樣在6%,或略為下修到4%。

美國去年經濟高成長,是因為反映前(2020)年基期較低,基本面回彈,整個經濟體動起來,升息會使美國股市稍微回落,進入盤整階段,但科技、生技醫藥等產業基本面強勁支撐,美國今年經濟仍持續暢旺。

美聯儲升息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陳明郎說明,美國現在利率很低,趨近於零,假設今年升息四次,一次升一個基準點,一年升息1%,如果一次升一.五個基準點,一年也才升息1.5%,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基本物價控制在可接受水準

唯一要注意的是,美國升息,美元轉強,台幣升值壓力變小,有利台灣出口,然若台灣對美國出超多,是一個升值的壓力,屆時,美元兌台幣匯率孰強孰弱,得看哪邊的力道較強。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元轉強,全球資金會往美國流動,有利企業到美國置產,美國可靠國際資金(資本帳)彌補匯率及貿易的虧損(經常帳)。

美國預告今年升息三次,台灣央行可能因為物價上漲,跟進升息一、二次,讓基本物價控制在可接受的水準,以減少民眾抱怨。

「利率升,匯率就漲,匯率漲,物價就會跌」,因為利率變高,有貸款的民眾要多付出利息,購買能力降低,需求邊際就會遞減,例如,千萬貸款,利息從1.5%升到1.8%,每個月貸款利息支出增加三千元,一年增加近三萬六千元,有房貸的家庭或年輕首購族,必要做好資金規劃。

半導體、生醫、金融 持續看好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占全球消費25%,中國大陸位居第二,佔15%,2021年中國GDP成長6.5%,相較於2020年成長已經放緩,市場認為,經濟下行原因與疫情反撲有關,去年度中國許多大城市包含西安、鄭州、天津、珠海都實施強制封鎖,中國對疫情的清零政策,可能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影響。

對於全球資金緊縮的態勢,中國政府反其道而行,仍處以寬鬆的貨幣政策,避免在冬奧來臨前的關鍵時刻經濟崩潰。陳明郎認為,明年度中國經濟成長若持續放緩,多少會因為供給短缺而導致物價上漲,但以目前中小企業在東南亞各國有廠,能彈性應對需求,物價上漲不致太過嚴重。

針對今年的投資市場,由於台幣及美元相對其他貨幣強勁,陳明郎建議,企業可趁此機會進行海外併購,加強供應鏈布局,以產業端來看,半導體、生技醫藥、金融延續去年榮景,仍持續看好,投資人可多加留意。

※理財周刊1117期更多精采文章:
◎發行人語>加群組拿飆股騙很大
◎封面故事>台股評價修正 跌至年線撿鑽石
◎理財我最大-寶山會客室>經濟成長有變數 三產業持續看好
◎全球理財觀>聯準會鷹派升級打通膨
◎特別企畫>農曆走春如何求神拜佛保平安
◎網路新聞1>虎頭禮盒超吸睛!半島精品禮盒更添喜氣
◎網路新聞2>接班生存你不可忽略轉型6大關鍵
◎財經瞭望台>數位發展部將上路 能助台灣金融科技一臂之力?
◎房市觀察>從楊金龍總裁演講看央行房市政策走向
◎AI智能交易>金融防詐與警政署168宣導
◎ETF資產增長術>兩會期間將釋利多 看好群益深証中小
◎理善大家來>愛!從一塊錢開始 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