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何時解 ? 吳中書 : 最差情況已過去


蔬菜、肉類漲一成、食用油漲二成、泡麵漲五元、便當漲十元,所有吃的、用的都漲,最近民眾感受最深的就是「漲」字,荷包縮水,大嘆吃不消,究竟這一波漲價還會持續多久?

主計處公布去年經常性薪資平均43211元,年增率1.93%,實質經常性薪資4122元,年減0.04%,主要原因是物價漲幅過大,薪資成長被通膨吃掉,五年來實質薪資首度衰退。

薪資成長被通膨吃掉

台灣去年CPI 年增率2.0 %,觀察每月的曲線現變化,已經連續六個月超過2%通膨警戒線,今年一月改寫新高來到2.84%。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台灣正面臨輸入型通膨,國際油價及原物料(黃小玉)成本上漲,轉嫁給消費者身上,造成物價齊揚。

台灣近六個月(2021年7月~2022年1月) CPI走勢



資料來源: 財經M平方

吳中書認為,台灣去年GDP 年增6.04%,預估今年GDP 4%,CPI雖衝破2%,為適度性的需求擴張、加上去年產業獲利不錯,公部門及企業調薪4%,物價有所支撐,目前的通膨還算健康。

不只台灣,各國都有通膨的現象,尤以美國最為嚴重,去年十二月CPI年增率7%,今年一月改寫新高7.5%、歐盟去年十二月創下歷史新高5%、澳洲去年四月新高3.8%,年底回落到3.5%,鄰近的韓國去年CPI 年增率2.5%,亦是十年來新高,中國和日本則因內需消費疲弱,去年CPI增率分別為0.9%、-0.2%。



各國GDP、CPI成長率比較

造成此次通膨的因素複雜,大致可歸納五點:一、供應鏈尚未完全恢復,各國恢復經濟動能,需求面遠大於供給面。二、美國無限量QE,民眾袋有錢,解封之後,報復性消費。三、美國FED錯判情勢,認為通膨只是短暫的現象,去年十月CPI上衝到6%才警覺,拿掉「短暫」的字眼。四、塞港所造成的供應鏈紊亂,成本品及原物料無法順利進出口。五、美元走貶,導致國際原物料持續走高。

為抑制通膨,美FED將在三月第一次升息,預料各國央行也會跟進,吳中書認為,全球經濟正在復甦,美國應不會採取太強烈的升息手段,以點陣圖來看,「今年升息三次、明年三次、後年升二次」,循序漸進地升息,另外,各國與疫情共存的生態慢慢形成,以發展經濟為重,升息對今年國際經濟影響相對有限。

台灣通膨最快第二季回落

「最差的情況已經過去」,吳中書指出,美CPI基期已高,除非有其他的因素,通膨應不會再衝高;再者,美國今年經濟狀況不錯,雖有需求,但不會如去年暢旺;第三,BDI指數離高點已滑落很多,供應鏈、塞港問題在下半年度應會緩解。

因此,他樂觀預估,美國CPI在第四季回落到3%的機會很大,台灣通膨不嚴重,隨著國際通膨改善,第二季、第三季回落到2%以內不無可能。

烏俄衝突不確定因素

然而,俄烏軍事衝突可能使通膨加劇,俄國為天然氣輸出國、烏克蘭是農業大國大國,戰爭開打一個星期小麥漲幅超過三成、大豆漲二成、玉米漲一成,布蘭特原油、美國原油都漲漲過五成,目前看起來都沒有回落的跡象,加上被黑海封死,許多散裝航運繞道增加運費,又會使得塞港更為嚴重,戰爭若持續半個月、一個月,供應鏈恐一整年不順。



小麥期貨走勢

西方國家祭出核彈級經濟制裁,將俄國踢出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金融專家林修峰認為,目前SWIFT仍保留俄國最大的兩家銀行,作為天然氣和貿易用途,交易並沒有完全掐死,但預期上漲的心理,油價漲幅超過五成,來到每桶114美元新高,戰事若持續,今年恐要挑戰小布希時代147美元高價,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布蘭特原油期貨走勢

撇除俄烏衝突,今年全球經濟動能依然強勁,要注意的是,明年貨幣政策開始退場,各國政府面臨龐大的財政赤字,開始償還債務利息,對經濟會有收縮的壓力,尤其是美國和中國這兩大經濟體,2023年以後經濟會開始放緩,甚至出現疲態,民眾不要一股腦兒覺得通膨會持續很久,屆時若供過於求,可能又有通縮的疑慮。

中研院經濟所前所長簡錦漢也認為,美國升息、各國央行也會跟進升息,全球經濟成長開始放緩,有些國家會呈現進退兩難的局面,例如,中國內需疲軟,若不升息,人民幣將走貶,不利匯市;若升息,人民、企業、政府將面臨龐大債務壓力,不利經濟成長。

選擇有轉嫁能力的廠商

通膨下如何做好資產配置?吳中書建議,中長期來看,可以選擇具有前瞻性的高收益資產,如永續發展題材或抗通膨的債券,保本兼顧收益,避免通膨侵蝕獲利。而台股的基本面依舊看好,動盪的環境中,定期定額投資ETF相對穩健。

簡錦漢認為,通膨對股市不見得不好,具有定價能力、可以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廠商相對有優勢。另外,債券市場的價格不會太好,持有債券朋友可以考調整部位,特別是新興市場體質較弱的國家,如中國、土耳其、阿根廷等,要特別留意。

閱讀完整【小荷包大世界 解套通膨】系列報導
https://www.moneyweekly.com.tw/ArticleData/Info/Article/78123

※理財周刊1125期更多精采文章:
◎發行人語>人民幣撿到槍
◎封面故事>基建撐腰 工業電腦訂單滿手
◎理財我最大>抓住趨勢先機 低檔搶進潛力股倍數獲利
◎理善大家來>有陽光的地方 就沒有黑暗
◎CEO特寫>MJ老師林明樟要用數字力創共好人生
◎理周幫幫忙>台股止跌訊號未現 新手小白轉戰ETF
◎網路新聞1>《MetaCity M》將NFT的運用極大化
◎網路新聞2>置產重稀有、增值!「力璞學」備受青睞
◎網路新聞3>通膨何時解?吳中書 最差情況已過去
◎網路新聞4>通膨下如何選股?留意幾檔抗通膨概念股
◎網路新聞5>水素永續 轉廢為氫
◎網路新聞6>黃斑部病變救星 生物相似藥大有斬獲
◎房市觀察>2022年房地產二十大發展趨勢(2-3)
◎生技趨勢>免疫功坊T-E新藥平台 打造新一代明星藥物
◎全球理財觀>FOMC升息現轉折 電子吹起多頭反彈號角
◎藝饗新視界>「新能祭」打破你對音樂祭的想像
◎房市放大鏡>論「居住正義」為何無法落實
◎區塊鏈貨幣戰爭>比特幣築底三角收斂 無套現賣壓靜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