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機械廠用30年光陰拚出循環綠金


位在台中神岡的立昇量子纖維,廠區內比人還高的大型機台,透過輸送帶將細碎的竹粉末灑下,在地面堆成一座小山。

「這把竹廢料,可以從垃圾變成黃金。」立昇董事長王正雄雙手捧著纖維廢料,他口中的「垃圾」是竹材加工剩下的頭、尾邊角料,經過乾式工法、無水回收,加工、再生後,能製成各式植纖產品,像是竹吸管、竹餐盒。

市售的環保產品琳瑯滿目,許多人可能會認為王正雄只是搭上了時下的環保熱潮,搶得商機,但其實王正雄的綠色革命從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

竹製品機械起家的王正雄,有感於傳統竹製造在加工過程中容易造成原材料的浪費與汙染,加上竹製品機械業邁向衰退,他毅然投入植物纖維的研發,超前轉型,不過當時「環境保育」、「永續循環」的概念還未獲得重視,這讓王正雄在研發路上磕磕絆絆。

2014年政府一紙令下,規定國道服務區不能使用美耐皿餐具,王正雄這才拿到進入市場的第一張門票。

從"reuse"到"rethink" 循環經濟不能停留在單一節點

立昇從傳統機械業,搖身變成再生料綠金產業,在氣候變遷、循環經濟這波永續浪潮的推波助瀾下,國內外大廠、品牌業者紛紛找上門、談合作,儘管訂單滿手,但立昇不總是來者不拒,因為他們對「循環經濟」有著自己的堅持。

立昇副總經理賴雲昇表示,當前循環經濟往往停留在單一節點,部分業者誤認只要採用「循環材」就是循環經濟,卻缺乏有效的供應鏈串連,致使經濟運作上產生斷點,商業模式難以成形,亦無法達到真正的永續循環。

立昇將這樣的理念,實踐在他們與超商業者合作推出的循環餐盒上,運用植物纖維製成的循環餐盒,先送往鮮食廠進行填裝,接著發送至各門市做販售。看似與一般零售物流別無二致的過程,關鍵點在後續的「逆物流管理」:消費者食用完後,若將餐盒還給超商門市,就能領到退費,業者再把這些使用過的餐盒低溫送往鮮食廠存放,並由立昇送至專業清洗廠洗滌乾淨,最後送回鮮食廠,展開下一次的循環。

「過去的環保觀念中,於消費者端我們稱為"reuse",製造商端稱為"remake",但在循環經濟的框架下,我們要有一個新的觀念,稱為"rethink"。」